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研究

2016-09-10 01:09罗小粉
时代金融 2016年21期

【摘要】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多年来我国着力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的比例,但是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列出财政教育支出的内涵及其理论,描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状况和其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变化情况,可发现我国教育财政主要存在三个结构失衡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规模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财政教育支出的内涵

教育支出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资金供给,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教育支出按照支出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教育支出费用;按照教育层次结构来区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经费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指国家将教育财政收入,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用途,划拨资金的财政管理活动。

(二)财政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

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后经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形成了新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概念,认为社会的总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教育在公共产品理论中,因其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常常被看做是准公共产品。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现代社会的“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分析了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还指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政府是“经济人”,由于任何一种公共决策都有各自本身的缺陷。所以个人在追求政治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时,就会导致财政支出的扩张等行为的出现,还会导致财政支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同理,财政教育支出也可以看作是对教育投资的一种公共选择。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发展现状

(一)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得出,我国的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和GDP的变化趋势是同向的关系,都是逐年猛增的趋势。其中财政支出在2004年由最早的28486.89亿元,2013年增长到140212.10亿元,增长了5倍;教育支出总体规模在2004~2013年的变化情况,由最初的3365.94亿元上升至22001.76 亿元,期间增长近达7倍之高;GDP在这10年里增长4倍多。

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支出和教育支出也同时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加大对教育支出,教育的资源和环境会得到改善,国民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带来长远的好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我国有人口众多的特点,需要接受教育的居民也较多,财政教育支出总额取人均数后,人均能享受到的教育经费较少。可看出在总量上,我国还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

(二)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

1.财政教育支出的层次结构失衡。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可分成三个层次:初等财政教育支出、中等财政教育支出和高等财政教育支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一是我国三个层次结构的财政教育支出每年都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二是相比三个层次的支出,一直以来高等财政教育支出都是最多的,反之初等教育阶段的支出是最少的。使得我国在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支出分配结构存在失衡,因而出现初等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偏低,高等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相对较高的普遍现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不相符。

2.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失衡。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条件等的不同,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而且在财政教育支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表1所示,2013年的教育支出情况: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少,中部地区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三个省的财政教育总支出为1451.08亿元;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和宁夏,其中2013年宁夏全省的财政教育支出仅为46.50亿元。

虽然我国已逐渐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但为了使资金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又是长远的投资,政府往往不会对教育投入很多资金,于是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会越拉越大。整体上看来,我国各种教育投入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具有天然的优势,发展水平快,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政策自然会偏向东部地区,造成地区间结构不平衡。

我国城乡经济呈现二元化结构,使城乡居民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根据数据分析,在我国无论农村普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多于还是少于城市普通学生,生均经费都是低于城市普通学校。由此能充分的证实城乡教育差距存在的常态。

3.财政教育支出主体结构失衡。我国的教育财政的划拨主体可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主管部门,相对应支出分为: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由上表可得,首先,我国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总量规模上,呈现逐年明显上升的轨迹。其次,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教育事业费的比例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6.5%到2013年的5.0%。相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教育事业费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93.5%到2013年的95%。同时,地方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把财政教育支出纳入地方政府财政工作范围内;最后,2013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分别占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占比分别为1.84%、30.28%。总体而言,中央对财政教育支出存在不足,而地方政府支出太多,会加大地方政府的财力负担,不利于地方政府发挥其基本职能,甚至还会存在债务危机隐患。

四、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量

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层次失衡问题,不仅要兼顾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还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在财政教育支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又逐年增多,说明教育资金不足的存在性。相对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每年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率都远远低于其增长率。因而应该增加财政教育支出的投入比重。政府应优先对教育投资,可以把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和通过实地考察投入情况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指标之一。

同时,我国在教育财政投入上要确保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不仅要吸引多种教育资金筹资方式,而且要保证财政教育支出的供给。同时要严格监管资金的来龙去脉,重点关注其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

(二)缩小教育支出的地域性差距

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在东中西部地区相差较大,而且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尽可能使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居民都能接受到教育。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少对非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供给,可通过其他方式来供给。比如可以呼吁社会人士和机构资助山区里的孩子上学,并给机构或个人给与某些方面的优惠,从而达到减轻国家各级的财政负担的目的。

(三)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

首先,明确初等教育的优先主导地位,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入,优化有限资金的结构配置。只有把基础教育搞好了,才能发展好中、高等教育。政府应全部负责基础教育的主要支出,均等地向所有学生提供教学资金和一定的生活补助。

其次,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教育财政的事权与财权。两级政府要划分好各自的职权,中央政府要适当分担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负担,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可有效预防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铮.申来津.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J].当代经济,2008.

[2]秦福利.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比例偏高的审视[J].教育科学.2011.

[3]郝娜.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李林.山西省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5]崔家瑞.财政性教育经费与GDP的关系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5.

作者简介:罗小粉(1992-),女,布依族,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