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金融实践建言金融发展

2016-09-10 07:22
时代金融 2016年10期
关键词:金融绿色经济

3月2日至16日,全国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工行行长许海就当前我国和云南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热门议题中的“沿边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绿色金融”和“银行助力企业化解信贷风险”五方面内容,向大会提交了五项提案。

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助力沿边金融改革

记者:云南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两年来,通过争取政策与努力实践相结合,基本搭建了高效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网络。在新的历史时期,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已有的成效,将沿边金融改革推向深入,努力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许海代表:首先,推动沿边金融改革创新。一是继续推动沿边资本市场开放,推进跨境资金池、人民币双向贷款等业务发展,放宽境外借款区域及币种;二是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步伐,加快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搭建本外币结算通道;三是完善沿边开放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南亚东南亚银行、保险、证券、租赁公司在试验区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

第二,支持沿边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服务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石化、信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互联互通;支持昆明、红河综合保税区、版纳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瑞丽边境合作区建设,助力试验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与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沙湾拿吉经济开发区、缅甸土瓦经济特区等境外经济园区建设合作,支持试验区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第三,推进沿边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配合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及口岸跨境合作区建设推进步伐,完善金融机构沿边布点,为周边国家提供跨境结算服务。以人民币兑换泰铢、老挝基普、越南盾等周边国家货币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挂牌及跨境现钞调运业务,逐渐提升人民币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四,加强沿边跨境金融合作。充分利用云南沿边开放优势,建立区域性金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新格局。一是利用大型国有银行在南亚东南亚的网络布局,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沟通交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二是进一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监管当局建立政策会商和信息交流机制,有效解决双边本币结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记者: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以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极具潜力的市场基础已经形成。金融业在创建面向实体经济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上,如何做到既为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增添新动力,还能为推动自身经营转型提供新引擎?

许海代表:一是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金融网络特色,积极研究和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以把握客户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为核心,以提供全面、开放、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为目的,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信息化、互联网化金融服务新业态,促进金融业融资、支付中介职能向“融资、支付中介+信息中介”服务转型。

二是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快推进“平台+大数据+金融”的整体布局,强化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应用,真正将互联网金融联通工商百业、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要突出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通过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性与金融信贷专业优势相结合,帮助小微企业和涉农商户提高融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突出加强对新兴业态培育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支持,通过打造服务政府机构、集团公司以及贯穿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云平台,开发针对医院、学校等特定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促进社会服务和企业经营的便利化,带动各行各业实现“互联网+”的升级发展。

三是高度重视银行业网络融资创新。充分发挥银行业主渠道作用,借助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完善产品和流程,实现线上自助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打造额度适当、信息对称、适合标准化的信贷服务,实现信贷业务尤其是小微和个人金融业务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批量化发展,为客户带来“无地域、无时差、一键即贷”的信贷标准化服务。同时,开展个人信用消费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服务,支持扩大消费升级。

四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督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建设。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电子商务平台信息资源垄断、互联网理财对国家货币政策实施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带来的风险等问题,要全面构建以健康发展、安全防范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统一相关制度、法规,规范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互联网金融公平、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作为助推企业供给侧改革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资金短缺,企业想要调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资金是最主要的制约瓶颈。企业对部分存量贷款如何处理?商业银行如何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给,从而促进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许海代表:一是推动自身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要改变之前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方式和组织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二是合理调整信贷结构。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降低“两高一剩”、“僵尸企业”这些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同时,在调整过程中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社会账、政治账,加强对企业在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走出去等方面的指导,通过改变贷款合同要素、转贷续贷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银企“双赢”。

三是全力助推经济转型。要进一步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推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记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作为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商业银行怎么做才能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居民与职业健康、生物多样性等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许海代表:一是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要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发展战略、行业政策、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等相关政策制度之中,健全和完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信贷政策,引导信贷投向绿色经济领域,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是调整“绿色”信贷结构。要将信贷资金投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主动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严控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

三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要认真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指引,推出符合绿色经济各领域融资特点的创新产品,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设施等信贷投放,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银行业应多渠道缓释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

记者: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现状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不断上升,以至于不良贷款双升尤为突出。面对严峻的形势,银行作为发挥金融效用的中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缓解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

许海代表:一是正确认识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做好缓释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的重要性。现阶段实体经济遇到的风险到了相当的程度,需要释放,风险释放的核心就是要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这就要求延长风险释放的时间窗口,即稳定经济增长,在发展中解决风险释放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风险缓释的必由之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为了重振经济增长活力、解决经济增长动力和风险积累等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和足够的时间,已有的风险才能够逐步释放,使经济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所以,银行业应责无旁贷做好企业贷款风险缓释和化解工作,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健康稳定,全力助推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是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有进有退的原则,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有一定盈利能力,能付息或能结清欠息的企业,在原担保不变或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展期等办法来逐步化解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不正常或停产,无盈利空间、无力还息,则通过有实力的企业在融资总量不增加、担保不弱化的前提下,重组企业的不良贷款;对于已经出现欠息或逾期的贷款,在保障银行债权、降低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通过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要素调整来缓释风险,防止贷款劣变;对于能够找到符合条件债务承接人的,签订债务承接和转移协议,完成承债手续;对不良贷款及时核销,充分利用呆账核销条件放宽的政策便利,在确保账销、案存、权在的前提下,加大呆账自主核销力度,尽最大努力缓释和化解企业贷款风险。

三是多方合力,加大信息沟通,共助企业走出困境。首先,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身健体,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产品等创新,立足主业,做好品牌,审时度势,借势发展,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其次,在企业贷款发生逾期及转入不良期间,银行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存在困难,与企业共同研究应对措施。第三,要搭建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四是构建全面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全方位地界定风险管理主体,明确各类主体的管理职责、管理流程和重点,实施全面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风

执行编辑:薛盘栋

编辑:陈彦彤杜杉顾阳

摄影:燕平李文龙

猜你喜欢
金融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