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热”的“冷思考”

2016-09-10 07:22郭林涛
决策探索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研究

郭林涛

当前,智库建设已成为高校热门话题与重点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智库、如何建设高校智库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在被中国智库界视为春天的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无疑是高校智库建设的“东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高校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表明,国家发展到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智库或高校智库发挥解疑释惑、研判方向的功能和作用愈来愈急迫,同时也表明智库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和被重视程度愈来愈彰显。可以说,当前智库已被看作中国特色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载体与保障。但在智库建设经历了两年多“井喷式”发展之后,在“智库热”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有一些“冷思考”。

在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热”的情况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各级各类智库大有蜂拥而起、一哄而上之势。数量不少,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不切实际地要建智库。在这样的热潮中,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如果一味迎合潮流,纷纷匆忙上阵建智库,而忽视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是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高校还是重在教书育人,重在学科建设。因为没有一流学科基础,也不会有一流政策研究。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前些年高校发展曾经出现的“有大楼、无大师”的问题,不能再出现“有智库、无智力”的情况。当前,要让我们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提出的“紧扣国家重大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的要求,关注社会民生,研以致用,积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发展智库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

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博士生队伍,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积累深厚,对外交流广泛,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较为集中的问题凝练和较丰富的决策咨询经验,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其为基础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可谓事半功倍。近年来,高校智库集聚了各方社会精英,能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治理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建言献策,从而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些都为高校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高校智库的建设还存在若干瓶颈问题,如研究力量分散、专业性和综合性不足、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从研究到决策之间的机制不够畅通等。导致研究者不全然了解国家的实际需求,进而使研究的成果、提供的建议与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既没能“接天”,也没能“入地”。因此,有分量、有影响的高校智库就较少,对重大决策产生的影响也较小。所以,高校智库来不得“雾里看花”和“拔苗助长”, 更不只是“轿夫”和“吹鼓手”, 智库热不得,有时候甚至还更需要些安静的力量,需要真正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踏踏实实“俯首甘为孺子牛”地做研究。

首先,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导向是智库的一个本质特征。突出问题意识,目前我们的经济已进入转型期。面临的任务前所未有,如果不以现实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只是提出一些漂亮的口号,这样的研究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毫无价值可言。因此,一定要坚持需求牵引,善于敏锐地发现社会热点难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并针对问题,快速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这是对高水平的高校智库建设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要以协同创新为机制,走“1+1大于2”的模式。强化校府、校校、校企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单兵作战” 的局面,改变“作坊式”“书斋式”“阳春白雪”式的科研方法,走出去,走到现实生活当中,走到社会当中和国际当中去,以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破解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推动高校建设一流智库。此次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建的新型智库——“太行发展研究院”就是个很好的路子,两家单位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建共赢,既可以有效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从源头上解决了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

再次,建设一批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大数据时代,没有数据库的支撑,坐而论道的谋士型传统政策研究已经没有生命力。要善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概念,以高校原本已经成熟的各类专题数据库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数据库系统,完善数据采集、鉴别、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制度化建设。同时,还要多收集政府公开发布的决策信息、数据等,通过建立多样化信息沟通渠道使高校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增强研究和建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最后,打造智库高端人才专家库,有重点地推出一批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智库领军人才和青年杰出人才。智库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主要体现在人才上。所以一定要制定实施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整合汇集各领域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海纳百川,充分吸引国际人才来为中国的智库建设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议设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交流专项基金,建立中外智库人员常态化互访机制,并适时建立“旋转门”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鼓励和支持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的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智库研究工作。

总之,无论是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抑或其他类型智库,“有为才能有位”, 要想“顶天立地”,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绝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要勤练“内功”、紧扣国家需要,拿出高水平、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形成质量高、效果好、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使其成为党委、政府倚重、社会信任、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新型高校智库,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民众的福祉提供足够的“智力保障”,我们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