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飞起来

2016-09-10 07:22郭林涛张磊靳燕陈明丽
决策探索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智汇互联网+农业

郭林涛 张磊 靳燕 陈明丽

“通过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农场: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植物新陈代谢能力,这些数据每10秒钟采集一次,并上传至服务器,供后台进行数据分析。农场有什么动静,通过手机尽在掌握中。”5月25日,在“智汇中原”·“互联网+农业大省建设”主题研讨会现场,企业代表、新大农业创始人吴迪的现身说法,让与会人员深刻地感受到:风来了!

“互联网+”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千年未有之变局”,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在这场世纪变革中首当其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由河南省政协办公厅与《人民政协报》联合主办的“智汇中原”委员论坛应运而生,并将首期研讨会的主题定为“互联网+农业大省建设”,邀请全国、省、市、县(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有关职能部门、基层政府代表及农业、互联网方面的相关人员,纵论“互联网+农业”的内涵与发展,厘清现实路径,推动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新一轮互联网革命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并加速融合,互联网已从单一的技术工具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原主任、研究员郭作玉做了《“互联网+”重构农业现代化》的主题演讲,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及管理、服务方面,详述了“互联网+”对农业现代化的重构。同时,河南省农业厅负责人对农业信息化最新政策进行了解读。

传统与现代:行走在“互联网+”路上的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无远弗届、无处不在的“联结”,是“互联网+”这一康庄大道的奠基石。

“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正如河南农大理学院院长郑先福所言:“在加速我省农村网络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农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相互融合,使现有的‘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平台真正运转起来。”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也深有同感:“国家应该建立‘互联网+大农业’的综合云计算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借此推动全国的农业加工、销售产业化水平。”

“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互联网+农业”的概念不应仅体现在政策层面与理论研究上,更需要一批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与开拓者,接地气、聚人气。

吴迪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相融合,搭建了“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制定标准的技术规范,种植不再需要技术人员,农民可以根据每日下达的农作指令,自行开展日常生产。“智慧农业4.0系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动5万农民就业,“农民就是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种子”。

而作为不折不扣的网络大V,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市供销社主任刘五一对互联网营销颇有心得,“郑州供销新浪官微于2014年8月上线,‘@郑州供销’上线以来,成功举办蜂产品、彩虹西瓜、金银花、铁棍山药等农产品与网络大V体验式助农活动10次,推介了蜂蜜、柿子、剪纸等18个名优特产”。据了解,仅2016年1~3月,“@郑州供销”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帮助村民销售铁棍山药2.5万斤,销售苹果12万斤”。作为这一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刘五一认为:“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实施‘互联网+农业’,破解农产品卖难、沟通城乡、助农增收,确实可行!”

“作为‘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体,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才是互联网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的关键。”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表示。

理想与现实:“互联网+”热潮下的冷思考

“樱桃好吃树难栽。”“互联网+”风头正劲,但一切美好的愿景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互联网,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冷思考。“互联网+”并非一加就灵,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是产品思维,“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是整个互联网战略的支撑”,前开心网专家顾问张龙辉说。

“河南农业的短板在哪里?分散种植,没有品牌,没有加工。”靳绥东现场抛出问题。在省政协委员王永苏看来,推进“互联网+农业”战略方向不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而是要持续不断减少小农户,发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尉氏县政协委员刘续航在谈到新农村联合社未来发展方向时同样指出:“智能化农业,是以土地相对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状态下,在大规模机械化、大数据、互联网、传感器基础上形成的。”

“互联网+农业”不单是营销层面的电商模式,也包括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智能农业模式。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都是互联网在农业上应用的体现。

当前,中国农产品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而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省社科联副研究员王沛栋建议:“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因势利导调整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华英集团华禽网渠道总监邹邦武同样表示,互联网时代更要有“工匠精神”,网络时代透明化的竞争必然倒逼企业提供产品质量。“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企业和个人都要准确定位、脚踏实地,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来打造品牌。”靳绥东特别强调。

“人才是根本,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和平台运作人才,产业的持续性的发展会进入瓶颈期。”靳绥东强调,不仅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还要加强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的了解与运用,互联网平台才能真正地得以推进。扶沟县县长张颖波当场表示,扶沟县计划依托县职教中心,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创业青年等进行培训,每年完成2万人次的培训任务,真正把新型农民培养成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也决定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是巨大的。“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已经进入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倒逼”农业革命,开启我国小农经济的大变局。

探索与创新:具有政协特色的开放性的沟通平台

从政策研究者到具体实施者,从全国政协委员到省、市、县(区)政协委员,从“80后”创业代表到政务网络大V……本次主题研讨会参会人员范围之广、代表性之强、层次性之深,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智汇中原”委员论坛成立的初衷。

2015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地方政协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全国政协要加强对地方政协的指导,其中利用《人民政协报》等媒体就是重要手段。为落实俞正声主席的要求,目前,人民政协报社已发展建立起了财经、教育、文化沙龙等五大智库,为发挥委员作用、提升政协影响力开辟了新的渠道,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具体到“智汇中原”委员论坛,又是怎样的一种设想与定位?会上,人民政协报社副总编张宝川阐述了自己的理解:河南省政协与《人民政协报》联合打造的、一个品牌性的、开放性的沟通平台,沟通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沟通人民政协与社会各界、沟通媒体与广大受众。旨在依托全国政协的人才资源,立足河南,深入探讨河南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强调政府、学界、商界、媒体和议政机构之间的无边界交流,为政府和企业发展对接全国资源,为促进中原崛起集智聚力。

正因为是交流的平台,所以论坛强调平等的探讨,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抱怨,而是宽容和理性;在这里,不是走形式和作秀,而是深刻、接地气的建言。

一切内容和形式都以研讨主题为中心,本次研讨会2/3的时间用于圆桌讨论和互动交流,使得现场气氛更为活泼而热烈。当张颖波在发言中提出扶沟蔬菜有规模但销售渠道狭窄、存在菜贱伤农现象时,微博大V杨建国当即表示,愿做扶沟蔬菜的代言人,通过微博呼吁推广来帮助扶沟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卖菜难这一问题。

首期“智汇中原”委员论坛活动结束了,但是关于“互联网+农业”的话题还在继续。在“智汇中原”·“互联网+现代农业”微信群里,大家还在继续研究探讨,没有抢到发言机会的邓州市政协常委李杰在群里分享了他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活动特色突出,形式活泼,大家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靳绥东对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的协商成果也将报送省委、省政府,以供决策参考。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互联网+”让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了新的想象力,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河南的农业飞起来!而以此次座谈会为开端的“智汇中原”委员论坛也期待着智慧的碰撞与思想的交融。

猜你喜欢
智汇互联网+农业
“智汇”引领 助推企业创新创效高质量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动能 新智汇 新产业——新密由“乌金之乡”到“智造之城”的嬗变
智汇“幸福塔” 成长“三十事”——愚园路第一小学基于“幸福成长三十事”的少先队活动
魅力智运 智汇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