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游”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2016-09-10 07:22陈艳婕傅添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桌游人际桌面

陈艳婕 傅添

摘    要

当下,小学生的校园游戏种类越来越丰富,桌面游戏正逐渐成为小学校园游戏的重要形式之一。桌游不仅对小学生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对小学生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在促进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共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三方面,桌游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 键 词  德育资源;桌游;人际表达;共情力;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24-04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手足的缺少、家长对于儿童安全的过度保护以及过早的学习压力,使得城市中的儿童在幼年的成长过程中鲜能聚在一起,获得足够的同伴交往体验。当这些儿童进入到小学等群体环境中时,他们的自我中心和社交技能的缺乏极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小学生的人际冲突,其学习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埋下心理疾病隐患。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已经占据了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部分,现有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际能力方面又缺乏有效引导,因此,于教师而言,或许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并非易事——儿童完善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而非被动接受的产物 [1]。

随着“三国杀”“矮人矿工”等桌面游戏在小学生中的风靡与普及,似乎出现了一个很自然的契机——适宜的桌面游戏可能会对小学生的社交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桌游在学校和课堂上的出现及应用,一部分教师持以否定态度,另一部分教师则将桌游单纯地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教具。笔者在对北京市几所小学的观察与访谈中发现,同学们能够在这种多人游戏中享受相互博弈的快乐,并发展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下,桌游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桌游——学生群体中的新游戏

“桌游”是“桌面游戏”的简称,广义地讲,泛指在桌面上进行的游戏,即一切能够在桌面上或者某个多人面对面的平台上进行的、区别于肢体运动和电子游戏的游戏类型。这类游戏更注重对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商的锻炼,并且不依赖于电子设备和技术。狭义地讲,“桌游”特指运用一些指示物或者物件在特定的图板或盘面上(通常是专为某个游戏而设计的)放置、移除或者移动来进行的游戏。这类游戏通常是运用特制的“地图板”和大量道具,虚拟多种资源的生产和交易等流动过程,并将其放置在某个统一的文化背景之下①。 本文中所出现的“桌游”均取其狭义的定义,特指桌面游戏中的图版、卡片类游戏,如三国杀、大富翁、一愚惊人等,不包括象棋、扑克等传统棋牌类游戏。

桌游作为一种多人进行的益智社交游戏类型,既符合了新兴游戏的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它具有多人游戏、规则多样、互动性强、游戏时间适度等特点。

在小学校园中,学生们经常利用课间及午休时间进行桌游,简单易懂的游戏规则能迅速将学生聚集成群。在桌游过程中,每一名参与者都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游戏主题形成了热烈的交流氛围。区别于网络游戏所带来的虚拟与孤独,桌游能带给学生们更加直观、亲切的直面交流体验,通常在一场桌游结束后,学生们还在回味或讨论游戏环节。

二、桌游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桌游在小学校园中的出现,能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在同伴互动中产生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甚至团队意识,自发地学习如何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以及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相互合作,进而提升人际交往质量。

1.桌游能培养小学生的人际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从单独的词汇表达到完整的句意表达,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语言,小学生更容易在相互的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对于桌游的适应性价值,在“你认为桌游可以锻炼你的什么能力?(多选)”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3%的小学生被试者选择了“沟通能力”,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分别占27%、37%和33%。②可见,相较于“逻辑推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等为人们所熟知的桌游的适应性价值,其对于沟通能力的作用在小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出乎意料的高度认可。

事实上,桌游过程产生的频繁对话能促进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为进行良好的人际表达建立语言环境。例如,在小学校园中较为普遍的一款沟通类桌游是“一愚惊人”,它以语言描述、肢体动作、绘画、唇语等丰富的交流方式进行“双人猜谜”,考验着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伙伴之间的默契程度。重庆的一所小学就将“一愚惊人”引入到校园当中,旨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在“一愚惊人”中,两个人搭档成一组,其中一人抽取卡牌上的提示语,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描述方式(语言或非语言),而另一名同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搭档的描述说出提示语。需要注意的是,“猜词”过程中描述方不能出现任何和提示语相同的字音,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寻求平衡。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他们在“一愚惊人”这一游戏里能够不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扩大内部图式,并学会用多种方式加以表达。游戏中“竞猜环节”的设置,也要求小学生不仅要审慎思考与搭档间的配合,更要考虑如何成功地干扰他人,对于“敌友”的人际关系判断决定了他们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

2.桌游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共情力

共情力即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桌面游戏的多人对弈中,小学生很容易去揣度他人的想法,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这就可以视为小学生初步的共情力培养。在桌游中,同伴间的互动有助于小学生产生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促进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了解。“三国杀”几乎是小学生“人尽皆玩”的桌面游戏,在五人及以上的游戏中,“反贼”或者“内奸”角色若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有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能力,要在每一轮中设身处地地为搭档着想。笔者在2014年5月的教育见习期间,曾记录下北京市某城区小学六年级学生玩“三国杀”的过程:

从上述的游戏观察片段中可以看出,两名“反贼”同学的默契配合扭转了对他们不利的局面,最终取得了游戏的胜利。综观反贼B的行为,他在整场游戏中非常善于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问题,通过分析其他角色的行为来决定策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桌游中的游戏者在游戏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对全局化人际关系的整体认知。而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六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善于体察他人,尝试体验他人的处境。桌面游戏作为典型的策略型游戏,要求游戏者必须学会了解他人内心世界并感知人际关系,从而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这也就要求小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做出决策之前预先考虑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同时,桌游也是典型的角色扮演游戏。小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体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继而迁移到现实世界中,逐渐形成人际知觉。

3.桌游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有研究发现,小学生应对同学冲突的方式主要是求助、退避、问题解决、攻击和幻想等[2]。 桌游作为策略型游戏的典范,在考验游戏者统筹规划、步步为营的策略的同时,更考验游戏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在一场桌面游戏中,合作推进游戏的进程,常常是游戏者赢得最终胜利的基本保障。以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中高年级所作的“桌游的适应性价值”调研为例,在136份有效问卷中有81名被试者认为桌游可以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占到总人数的60%。而如果具体到不同年级,在四、五、六年级中持有该观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3%、71%和92%,可见随着年级的递增,小学生愈加认可桌游对提升合作能力的积极作用。

另外,桌游中的合作也能够为小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冲突时,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比如,在笔者上述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学校里,你和一群同学正在进行桌游,在这局中有一个平时和你关系一般甚至平时和你有摩擦的同学成为你的队友,只有你们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游戏的胜利,这时你会怎么做?

A. 我会放下平时的“恩怨”,和他打好配合,争取游戏的胜利,也许还能和他缓和关系

B. 尽管我很想取得游戏的胜利,但是不想和他合作,我选择自己单打独斗

C. 我不会因为游戏的需要而主动与他配合,尽管我很想赢

D. 输赢无所谓,我主要看他的态度再采取行动

四年级学生中有70.83%的被试者选择了A,五年级学生中有71.05%,而六年级选择与他人合作的人则达到了100%。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更加理性地判断局面,并选择“双赢”的游戏策略——不仅在游戏中获胜,同时也以轻松的方式解决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际问题。

三、教师规范和引导桌游的行动策略

尽管桌游作为典型的多人游戏受到了广大小学生的欢迎,同时它也推动了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策略型游戏的特殊性,在桌游的游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教育者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1.明确桌游的“边界”

受小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如“狼人之夜”“杀人游戏”等以“骗人”为主要策略的桌面游戏,对于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的儿童虽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但总体水平不高,品德发展不够完善,因此,桌游过程中“以欺骗为获胜前提”的游戏经验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过分沉浸于这类桌游可能会扭曲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建立信任,将“欺骗”“背叛”等不良品德带入日常交往中。

同时,市面上桌游产品的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一些桌游的游戏材料和游戏规则无益于学生成长,使之成为“不良游戏”。游戏者、游戏规则、游戏材料以及游戏环境构成了校园游戏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任何元素出现问题,都可能使游戏成为不良游戏。例如,笔者在市场调查中曾发现一款名为“老师别嚣张”的桌游,该产品以“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为游戏标语,设置了“作弊牌”和“作弊工具”,以“作弊成功”为游戏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欺瞒”教师。这样的桌面游戏在价值起点和逻辑构架上就违反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给学生在诚信观念上带来了负面的导向,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明显的损害作用。

2.关于桌游进校园的建议

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桌游作为团体类游戏的社交价值,合理运用桌游作为教学资源,发挥其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助力。比如,教师可开展以“桌游促交往”为主题的班会或活动月,旨在使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自主理解和反思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既能够满足他们娱乐、社交的需求,又能够让他们将人际交往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桌游作为益智类游戏的代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其认知特点的桌面游戏。如在低年段,小学生处于前运算水平,认知水平有限,规则过于复杂的桌游会让他们很快失去兴趣。而低年级学生需要细小肌肉的发展及锻炼反应灵敏度,所以一些锻炼抓握能力、反应能力的桌游便可适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如“乌邦果”可锻炼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和细小物体的摆放;“德国心脏病”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数感以及反应力。到了中高年级,越来越多的桌游能够进入到学生们的视野当中,此时老师们应当担任“甄别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们筛选适宜的桌游产品,对于一些带有色情、暴力以及反道德的桌游,教师应予以坚决的抵制,并用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桌游来进行替代和注意力转移。

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玩桌游的同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合理分配游戏时间及游戏人数。一般来说,参与人数越多,游戏机制越复杂,相对应的游戏时间也就越长。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校园内的桌游时间做出科学规定,既让桌游在学生的教育生活中体现出应有价值,又不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和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刘慧,王洋.学会理解:儿童人际商的培养与提高[J].现代教学.2014,(20).

[2]王春红.小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相关研究及干涉[D].苏州大学,2009.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桌游人际桌面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桌面装忙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用好Windows 10虚拟桌面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桌游吧“关门劫”
与企鹅来一场桌游约会DICE、Rachel做客腾讯桌游社
桌游王 专攻新生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