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者与同路人

2016-09-10 07:22叶雷
小康 2016年13期
关键词:燃灯典范微光

叶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师者就一定是好的师者吗?未必,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应该是,也必然是行者。所以,师者,不必是春蚕,不必是蜡炬,而应该是燃灯者。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一起前行,一起发光。

人文学者赵越胜的《燃灯者》一书,曾获得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现在再版,在保留原版《辅成先生》和《聊与梅花分夜永》的基础上,增补了《渎神与缺席》、《若有人兮山之阿》和《骊歌清酒忆旧时》三篇八万余字内容,除了师者,更有友者,从而使“燃灯者”的意义更加丰满,一来因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二来因为燃灯者追求的是“光”,而不是“灯”本身,“光”没有声音却能被人看见,指引人前行。

赵越胜原本是北京“小三线”兵工厂一个开磨床的小青工,后来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从而走进哲学的殿堂,并沿着先生之路,成为“一个布衣中的贵族、凡人里的大师”。周辅成先生,与季羡林和任继愈并称“北大三老”,其一生追求浩然独立的人格,同其学术合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伦理学和伦理学家“知行合一”、“学命一体”的典范。当然,他也是燃灯者的典范。

师者与学生,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与一群学生的精神交往中、精神生活中寻找忘年知己、寻找同路前行人,无论师生,都是“春风风人自沉醉”的幸福满满。

燃灯者,可以是经典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也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师者。“唐克兄弟在革命喧嚣中的琴声,志扬兄弟在单身牢房中的思考,顾圣婴质本洁来还洁去……”对于赵越胜来说,“都如深埋灰烬的炭火,明亮灼热”。是故,赵越胜先生在新版《燃灯者》中增补了三篇。幽僻处可有人行?你在前行,他也在前行,共同借助于灯台上所散发出来的微光,寒夜里为彼此送一点暖意,也为彼此执一点微光,迷途之时“却话巴山夜雨”,切磋一二。

燃灯,为的是发光。燃灯者,所期待的,也许就如赵越胜所说:“现代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贝多芬与歌德的会晤,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的通信”。现实世界不可能的,精神世界却是可能的。《燃灯者》,就是为我们谱写了这样一幅景象。知识人高迈的风骨、超拔的心性,就如“光”一样,没有声音,但能被人看见,不能永存,却能刺激化学反应,甚至是制造新能源。燃灯者与同路人,一体两面,但我们都需明白:发光必须经过燃烧,没有焚烧,就没有光的照耀。

猜你喜欢
燃灯典范微光
微光奕奕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想让孩子飞出大山——关于“燃灯”校长张桂梅的作文素材
追光
微光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八月节令殊胜之燃灯佛 此法本来无所得 多生受记有燃灯
九月节令果实之石榴 燃灯疑夜火 辖珠胜早梅
流淌的微光(组诗)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