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善良

2016-09-10 07:22谢小米
中学生博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软文乞讨者疯子

谢小米

对待网络的善良

我家大姑大婶大姨们的朋友圈实在令人惊悚,充斥着以讹传讹的养生知识、虚构得令人惊悚的社会事件以及各种职场励志文、生活鸡汤文。我那五十岁的老妈,近来总给我发“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如何做一个有气质的女子”之类的鸡汤文,感觉深深地受到了来自亲妈的伤害。

老妈自从两年前学会用智能手机,微信用得是越来越娴熟,不怎么会打字的她,发起语音、照片和小视频来,驾轻就熟,手痒了只需在微信群吼一嗓子,一桌麻将就齐人了。老妈可谓非常支持本土文化,关注的公众号,十个号里面有七八个名称带着我们小城的名字,剩下三两个便是养生育儿、音乐之类的。

喜欢分享是人的天性,愚笨的善良也是人的天性。老妈与她的一群老姐妹常在微信互相分享各类实际是营销软文的东西。她不懂辨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不愿相信有无聊的甚至恶意地编造假消息的人。对于营销软文,她说:“我看新闻、看美图就好,人家做出好的东西给你看,这是善事啊。广告?看一下广告又有什么哦?”

这样的小善良,被哥哥称做是“愚蠢的善良”。担心她老人家被误导,跟着散播不实新闻,相信什么食物相克、什么致癌、什么治癌之类的。我和哥哥再三申明:“老妈,朋友圈转发的东西不可尽信,看过就算了,别乐呵傻乎地跟着转发啊。”如此,老妈的朋友圈还算是清净的。

对待流浪者的尊重

近年来,街上出现了很多团伙乞讨的骗子。尽管老妈知道,有些乞讨者是骗子,还是心怀善意。她说:“不管是真是假,人走到这一步,总是有什么难处的。”我哥无奈地对我说,咱老妈这无知的善良真让人没有办法。老妈的这种善良,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见识过了。那时每次跟老妈上街,但凡遇见乞讨者,老妈总要停下来,掏出十块五块,轻轻放在他们面前。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不大清楚,九十年代末,农村里的十块钱用途还是不小的,等于我两双白布鞋加两双蕾丝边的公主袜。家里不算贫穷,可也绝对说不上很宽裕,但我清楚记得,老妈对于乞讨者的善意,从没有迟疑过。但付出善心后,她会想方设法从别的地方节省。呵呵,当然不是我的白布鞋、公主袜了,具体的例子比如我哥的新书包、新文具盒,本来可以买小镇上最好的,后来只买了中等的。呵呵,我的傻哥哥到现在也不知情呢,深藏功与名。

也是那时候,有一个女疯子常在村里的小路上徘徊,衣着破烂、脏臭,黑油油的头发卷成一撮儿一撮儿的。村里人说她是隔壁镇的,精神不正常,让家里赶出来了,可怜啊。嘴上这么说着同情的话,却没有几个人真正去帮助她。

你猜对了,又是我老妈出场的时候了。

老妈不仅拿旧衣服给她,有时还把她请到家里来吃饭。虽是不嫌弃,但老妈也担心女疯子突然发起疯来伤到我和我哥,因为懂得不多,还担心一起吃饭会传染疯病。但她说不能让女疯子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所以我们要陪坐着以示尊重。所以老妈总是让我们先吃饱,然后一家人坐在边上陪女疯子吃。老妈是既同情又害怕地与女疯子坐同一条长凳,这样疯病万一发作,老妈能第一时间抱住她,以防伤到孩子。

可即使是这样害怕啊,她还是忍不住施予善心。现在想想,这确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想帮助女疯子还有别的办法,我那读书不多的老妈,只知道用最直接的方式。换作现在,我和我哥必然不会同意的。

对待秩序的坚守

在我们小时候,老师就教我们要做一个守文明、懂秩序的好孩子。乖巧又胆小的我始终记得,做人要文明守礼。后来在城市生活,公共场所有各种规则约束着我的言行举止,但真正起作用的,我想应该是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内在素养。

教我要做一个有素养的人的老妈,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只在电视上见识过大都市生活。哥哥接老妈去北京小住,大商场、电影院、红绿灯、地铁、要门票的风景区等等,都让她感觉新鲜又不安,总担心自己不懂规矩,丢了哥哥的脸面。

人上了年纪接受新事物是不大容易的,但老妈却很快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在超市,她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和营业员比手画脚,也顺利买到想要的东西;看电影,学会把手机调静音,不大声说话;看不懂地铁线路图,却记住了几个常去的地方该如何换乘。可是,老妈渐渐有了些别的疑惑。行人闯红灯让她疑惑,挤地铁快却乱让她疑惑,景区里面垃圾桶边上的垃圾让她疑惑,坐公交插队、不让座让她疑惑……

我哥说,那些是不文明的行为,不要盲目跟着去做。

老妈说,不文明的事情,再多人一起做,她也不跟着做。

这是老妈心里最朴素的文明——无规矩,不成方圆。最后,对于挤地铁不够有序这一现象,我和我哥还有我的小伙伴们惭愧地低下了头。

猜你喜欢
软文乞讨者疯子
《新媒体软文与传统软文的区别》教学设计
紫荆花
偶见某扫码乞讨者(新韵)
软文
善良的妈妈
家乡的疯子
一篇软文值20万,你信吗?
楼顶上的疯子
半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