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阻抗,让心靠得更近

2016-09-10 07:22杨胜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杨胜丽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阻抗;应对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心理活动课注重心理体验、感受,而不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授课时教师都尽量引导学生发言、分享、说出自己的心声。心理课追求不受外界干扰、反映师生间真实的交流过程和结果的课堂。可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遭遇尴尬:要么学生过于活跃,课堂很混乱;要么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积极,或者干脆就敷衍了事;要么学生不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的体验,即使站出来回答也离题千万里;还有学生直接拒绝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在分享环节攻击、贬损、嘲笑其他同学。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负面表现,可以称之为心理课中的阻抗现象。本文笔者立足于第二届市初中心理优质课的课例,分析心理活动课中阻抗的主要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阻抗现象的成因探索

阻抗是学生在心理课上最常见的负面表现,它严重制约着师生交流的真实性。同时,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对待、妥善处理好阻抗,整个课程的主题将能得到很好的升华,学生的体验将会加深,心灵将会得到成长。因此,成熟地处理心理课上出现的阻抗,是每个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一堂必修课。一般来说,学生的阻抗有以下几种成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由于个体人格因素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和攻击性的学生,好争论,而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的学生易淡漠,这两类学生的性格都较为极端,在心理课中也极易表现出赘言式阻抗。例如在“理解、宽容”一课的互动环节中,让学生们说说你最喜欢和班里的哪位同学交朋友,随后教师又进而问,你觉得为什么某某同学会这么受班里同学的欢迎?这时有位同学的回答说了很多,可是他分明是故意偏离课堂的主题。

其次,学生不愿否定自我而产生沉默式阻抗。在心理课上只要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就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阻抗。例如,在“撕开自我标签,正确认识自我”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说“对自己的长相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害怕说出自己的缺点后可能被同学们嘲笑,因此选择沉默不语,不愿回答。

(二)教师的不成熟

首先,教师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无法接纳学生真实的想法,当学生表达出真实想法后,教师没有及时地给出恰当的评价,甚至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一旦传达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害怕无法得到认可、接纳而不敢表达心声,往往以沉默来面对教师。例如,在“心灵转角,拥抱阳光”一课中,在“向和尚推销梳子”这一环节,有一学生提出“可以留着香客用”,多好的一个观点啊,可惜,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以至后面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即使有想法,也不愿说,或者怕说。可想而知,在本堂课中的“我的烦恼”“我的成长”环节中,学生的阻抗就更明显了。

其次,教师不能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反馈。例如,在“撕开自我标签,正确认识自我”一课中,一位勇敢的女生因为是天生卷发,她对自己的外貌描述是“我的头发像金狮卷毛”,引起了全班哄堂大笑。如果这时,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将是一次帮助该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好机会。心理课是生成性很强的课堂,这种情况在心理课中非常常见的,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学生得到恰当的反馈,整个课堂学生的阻抗便会逐步减少。

最后,教师的课堂分组不当也是造成阻抗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分组。在需要较多交流内心感受的时候,可以同质分组,把性别相同、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学目标分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在“理解宽容”一课中,教师就按照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同质分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感情交融,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出现了较少的阻抗。而反之在“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中,由于教师随机的分组,学生一直没有进入心理课的状态,虽然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看似也很积极,可是这其中,很多是学生的赘言式的阻抗。

二、打破阻抗的应对策略

心理活动课上的阻抗现象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收获,还会削弱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和关注度。长期下来,学生对心理课将提不起热情,教师也不能很好地突破职业瓶颈。因此,面对课堂出现的阻抗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教师应从积极的视角认识阻抗,争取化弊为利

阻抗是心理课的伴生物,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阻抗,推进课堂高潮。阻抗,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通过阻抗,心理教师可以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审视自己是否有刻板印象?是否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是否因为价值观冲突而轻视学生?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等等。同时,阻抗的出现为评估心理课的进程提供了有效信息,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中太急于求成,暖身活动不够或组织方式不当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阻抗。因此,阻抗的出现使得教师在课堂中需进一步调整教学进度。

(二)教师应多角度备课,力求“多备”而无患

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在备课中首先会去思考的问题,因此心理课课堂的基本环节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但作为一名成熟的心理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学环节外,还会精心地备学生、备预生成、备环境等等。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表演各种情绪,虽然很受学生欢迎,气氛活跃热烈,但由于教师备课中所选择的情绪词语难度不当,或太易或太难,从学生的表现反馈可知学生对课堂较为敷衍,实则为阻抗。

又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的时间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呢?有学生回答“ 很多问题。”教师继续问“ 有哪些问题呢?”学生答“ 太多了,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教师还问“那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答“ 是……”从这个学生的回答看,采取了敷衍、随便的态度,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备课中,对这一环节中的预生成进行精心备课,课堂中将会减少不必要的阻抗的出现。

(三)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活动课中教师角色在于组织策划学生活动,学生本位性贯穿课程始终。它应体现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和教师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营造良好的安全的课堂氛围以减少课堂阻抗。

1.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包括:教师口头语言和教师肢体语言。心理课中教师的口头语言力求准确、简练、流畅。尤其是一些规则较多的课案更要做到简练,切记不重复啰嗦,也不要作过多提示。这样能够快速地传达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也能在充裕的时间内做好整个活动。

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中,活动规则主要有:首先,选择一块纸条,用它来代表你的一生(比如是90岁)。然后,撕掉你已经过完的年纪(选择15年,也就是撕掉了六分之一)。然后,撕掉退休后的时间(选择了去掉40年,也就是又撕掉了剩余的一多半)。然后,撕掉睡觉的时间(每天睡眠8小时,撕掉了剩余的三分之一)。最后去掉吃饭的时间(每天上吃饭三个小时)。这就是仅剩的一点时间,我们能够拿它来做什么呢?教师分条进行讲述,重点规则给予强调,言语准确、简练、流畅。

教师肢体语言总体可以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其中表情语言主要是教师面部表情表达出来的含义,而动作语言在课堂中又可分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做的示范动作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用以表达情感、支持、理解、赞赏、鼓励等寓意的动作。在面部表情中最为醒目的就是眼神,眼神可以向学生传递很多信息:比如学生发言时教师赞赏的眼神;学生做活动时教师支持的眼神;学生扰乱活动秩序时教师责备的眼神,等等。笑容是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成分,教师面带微笑,可以起到感染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发展的作用。

常见的动作语言包括点头、鼓掌、轻拍学生肩膀或后背、轻轻揽住学生肩膀、轻轻拥抱学生等。这些动作表达的感情从程度上依次加深,由浅层次的赞同、鼓励到较深层次的支持、理解,再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理解宽容”一课中,当学生讲到自己的父母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而自己又常常不理解他们时,学生已泣不成声,这时,教师走上前去轻轻拥抱他。这个动作表达出的感情共鸣使学生感受到了被理解和信任,也使学生敢于宣泄情绪、开放自我。

2.给予肯定的课堂回应

心理课中学生的表达应是一种畅所欲言的过程,敞开心灵说自己想说的话,让思想在相互交流中碰撞,获得心灵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这是心理课最理想的状态。只要学生能够说出、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应当加以肯定并给予及时的回馈。比如“撕开自我标签,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找自己的优点的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肯定回答便很丰富,如,“好哎,写了这么多优点,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前进的动力,大家给予掌声!”在其他环节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回应有“对!你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能说出自己的心声”“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这非常可贵”“你很善于观察、很仔细”等。及时地给予激励、肯定式的课堂回应,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肯定接纳的氛围中让更多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

而与之相反,也有一些教师给予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过于单调,整个课堂就听到两种回应“你说得真好,谢谢你!”“你真棒,谢谢!”这样的鼓励和肯定就显得比较苍白、空洞,也不会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

3.组织实效的课堂活动

心理课的目的是助人自助、自我发展,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以富有实效的形式来进行活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许多心理课上,课堂热热热闹闹,但是由于部分课堂活动或过于简单停留在表面,或偏离学生主题,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实效性并不强。

心理课的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中,教师根据主题需要编写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校园心理剧《崩溃的小凡》,学生对心理剧的表演入木三分,感同深受,为帮助小凡合理按排这一环节做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教师应善于运用心理辅导技术

熟练运用辅导技术是心理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常用的辅导技术分三类:尊重类,包括倾听、阻止技术;支持类,包括共情、反映、自我开放技术;影响类,包括具体化、引导、面质技术。心理教师熟练应用辅导技术的过程也是锻炼语言的过程,通过各种辅导技术的使用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使语言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唤醒力。如在“理解宽容”一课中,当每个学生进行完初步体验后,教师使用引导技术进行提问引导:当你是“小月”的时候,眼看一段美好的友情就这么失之交臂了,此情此景时,你想到了什么?回想生活中还有谁如此信任你,把他的辛酸、痛苦、烦恼倾诉给你,当时你是如何对待这份信任的呢?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呢?通过一系列引导语,将学生引入一个自我反省的世界,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感悟内心。

又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手撕思人生” 的活动,活动完之后,教师问:同学们,这个活动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答“ 时间太少。”教师又问:“然后呢?”学生回答:“好好珍惜每分每秒。”教师还问:“你会怎么去做呢?”学生回答:“ 每天制定好时间表,按时完成作业,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无限的事情让生活更加有意义。”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显然表达有些笼统,不具体,而且语言非常简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化技术和开放式提问技术进行深入,这样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打开心扉,畅谈内心的感受。

心理课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心灵层面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必须建立在真诚、友好、尊重、民主的课堂氛围上。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组织,调动学生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自主性、趣味性、科学性,才能尽可能消除心理课上出现的阻抗现象,实现真实安全的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中学,衢州,324012)

编辑/张 帆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