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文学作品中的“闲笔”

2016-09-10 00:42唐云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闲事闲笔藤野

所谓“闲笔”,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而笔者的解读,“闲笔”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注意或者忽略的话,恰恰是这样的“闲笔”让我们在教学中转换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藤野先生》之“闲事”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如何有效的找到解读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一组课后练习题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作品的品读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其次,鲁迅先生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当增田涉说藤野先生没有下落时,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

可是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这些“闲事”与藤野先生有怎样的联系呢?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5段和24~31段,完成下列表格: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闲事”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无不渗透着作者爱国主义情怀,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情感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聚焦在藤野先生身上,由此,通过解读文章中的“闲事”,我们明晰了文章中心。

二、《我的叔叔于勒》之“闲人”

卢昆老师说:“一篇小说的灵魂在于立意,立意的正谬、深浅,往往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优劣。”《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叔叔于勒态度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金钱、轻视亲情的社会状况。于是,金钱、亲情成为对小说中人物的考量。

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

1.从题目看,“我的叔叔于勒”会让我们思绪万千,为什么不是“我们”呢?其中的“我”已经知道了于勒的一切,无论父母怎样骂于勒,在我这个少年的心目中,于勒还是我的叔叔,题目用“我的叔叔”,让人感到的是亲切、亲近。

2.亲情的凝视与呼唤。“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当菲利普夫妇发现穷苦的于勒近乎歇斯底里的不安与愤怒,甚至于千分百计的要疏远、躲避时,“我”却是仔细的凝视着叔叔于勒皱纹的水手的手和又老又穷苦的脸,这样神情的凝视,皆因为他是我的叔叔,我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是对亲人遭受痛苦的一种怜惜。他的过去以及现在悲惨的境地,对于“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与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个“我”字,一个“亲”字,强调了“我”心中的天平倾向,而一句“父亲的弟弟”深刻的揭露了父母心中的天平倾向了金钱,这真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辛辣的讽刺。

3.“值得”与“不值得”。在“我”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而只有发生还是没有发生同情心的问题。所以,当我代父亲付给于勒牡蛎钱时,毫不犹豫的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面对母亲的诧异和愤怒,“我”坦然的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也许这十个铜子并不多,但是却凝聚着“我”对亲叔叔的由衷的亲情行动。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我”虽然只是文章中所谓的“闲人”,但确是父母的观察者,于勒的同情者,从“我”身上,重点表现了作者希望社会上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的美好愿望。

唐云霞,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猜你喜欢
闲事闲笔藤野
比力气
藤野先生谈鲁迅
前边的几句话
朱森林养生漫画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西山闲笔
爱管“闲事”的老卢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
“闲事”不可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