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训练的有效策略

2016-09-10 07:22华哲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作文训练积累生活

华哲

内容摘要:作文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初中三年是个系统训练的过程,笔者秉持“积累是左手,训练是右手”的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内外教学基地,有效指导学生:与课堂教学结合,移花接木,就地取材;与课外生活结合,静默观察,发现题材;向课外阅读取经,拓展阅读,挖掘素材。

关键词:作文训练 积累 生活

作文训练是一个指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有效的作文训练策略更是一个探究的领域。我根据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体例,定了初中三年作文分阶段训练目标和重点:初一,细致观察,有序记述,抒写真情;初二,体味情趣,深入思考,写出个性;初三,提升品位,规范有致,写出思想。在这个大致的原则下,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以生活为素材,以积累为首要,辅以写作技巧的点拨引导和训练。

一.生活是土壤,积累来施肥

初一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实感,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粉饰做作胡说八道,都是编故事,无法打动人心。我琢磨这初中三年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作文技巧的训练,如何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触动写作的欲望才是紧要。大家都知道写作必须是源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好作文必须是平时观察体验和阅读积累的一种反应生成,而不能直接用“老师命题-学生作文-批阅讲评”的简单模式来引领。因此这两年来,帮助学生寻找做饭的“米”,做素材积累是我的重头工作,布置学生每学期使用一本笔记本作为定向的摘抄随笔本,这也是每一篇完整作文的素材库。完整的长篇几乎都是在这个本子上做过前期的阅读摘抄、小片段练习酝酿后完成。因为素材的来源也比较多元,理了理头绪大概有这样几类做法:

1.移花接木,就地取材——与课堂教学结合

教材是阅读与写作的范本,特别是很多经典作品堪称完美,不可忽视,很多时候当我们酣畅淋漓地讲完一篇文章时学生都有想要试一试写一写的冲动,此时大家都会抓住契机及时做片段训练。例如:学完《繁星》布置写《无锡夜景》的片段练习;教完《童年的朋友》让学生仿写外祖母的外貌描写;为《人琴俱亡》做细节扩展,仿照《三峡》写景的特色描述风景图片等。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学完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学生被季老准确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征服,我趁势提醒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盆栽。这些当初由学生一涌而起自发从家中带来点缀环境的植物们原来是那样多姿繁茂,可是因为大家的种而不养现在早已一派残败,大家纷纷指指点点、唏嘘感慨。我给了个随笔题目《教室悲剧》,要求用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仔细描摹其中至少一株植物的命运变迁写自己的思想感受,字数不限。因为很多同学自己就是制造“吊死鬼”的罪魁祸首,所以写来洋洋洒洒,颇有实感,愧怍之情、自省意识溢满文字。有个学生为文《暗廊悲剧》结尾写道“或许我太过空闲,拘于小节,顾得上这早已被上帝忽略的角落。真正的雅士绝不会为一点点的枯萎哀恸良久,他们总能找到新的乐趣;但我却是个极爱胡思乱想的人,渺小不成大器,然而我也甘于如此,甘于为一点空气的流逝而流泪叹息。这株小草在我心中扎下的根之深,别人是无法理解的。班级的走廊原本那么明朗,跃动着生命的活力。如今,却是一片荒芜,白瓷墙染上泥点,灰地上横着植物的尸体。早上的阳光依旧明媚洒落,却不知能照到几盆廊上的花草?”一下子就染成了“羡林体”。因为找到和名家作品的共鸣点刺激了写作冲动,就地取材写自己的观察感悟,又浸染了名家的语言特色,我看到了多篇文质兼美的随笔。

考卷、练习册上的散文阅读也能充分利用评讲的有效契机作训练。初一第一次月考卷上《漓江情韵》这篇散文景美、人美、情更美,分析完段落的作用,写景的效果,比喻句的特色及人物形象这些题目。我说现在让我们倒过来做,仿照这篇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特色写写侨谊中学的某一位普通甚至卑微的人物给你带来的心灵震撼,题为《侨谊情韵》。课堂上七嘴八舌闹开了,有的说要写每天在门口推送饭盒子的的小老头,有的说要写门卫。我给了他们两三天时间作预备工作,先观察其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仿照《漓》文落实成文,再选一两件具体事例作刻画(没有实例的同学可以去当面采访主人公或制造机会与其接触写下事例,不得虚构),第三步,观察侨谊校园的美景以此作为人物事件的背景衬托。下课后还有学生真的跑去和门卫和送饭工聊天,反正两三天下来本子上都写得满满的,读来还的确感人。他们把瘦小的送饭工写得惟妙惟肖:“他和历史书上的祖冲之画像真有几分相像:突起的额头,皱纹横布,眼眶深深地凹陷进去,瘦骨嶙峋的脸颊上的骨头都清晰可见。他的脸看上去小得可笑,和瘦小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身躯与之相配,透着说不出的辛酸。”“瘦削的两肢本就像一根枯树枝,可是这下,两肢变得如柳枝一般有韧性,只见他双手顶着饭箱子,胳膊上那些仅剩的肌肉凝聚在一起,手臂上的青筋清清楚楚地凸显在胳膊上。双腿摆出了一个弓字步,右脚一用力,左脚再跟上,嘴里头还喊着:“让开!”他们写脸上有胎记的看似凶恶的门卫师傅原来会那么热心地帮自己开教学楼大门去找落下的作业本,有人特地采访门卫师傅听他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到他们种的花草竟能散发出普通人对生活恬静温暖的爱意。这次的作文题材后来在几次大作文中都被一些孩子巧妙运用,有几篇文章还获发表。

有一次做了一篇《瓢城古韵》的散文阅读,有段文字特别美,当时就布置了摘抄背诵,当周的小作文要求实地游览清名桥、南长街或惠山古镇等地,然后写一篇《      的无锡》,扣住“颜色”入手,仿照《瓢》文加入环境描写、名人故事或旧居风采。后来在区作文比赛中一个女孩就是采用了此次作文的素材,她写心目中的锡城之春信笔拈来:“步上千年的青石板,仿佛跨入了历史,融入了千年的古韵古情。墨绿的青苔布满墙角,带来春天的色彩,带来淡淡的生机。不知哪块石板上曾刻下阿炳暗淡销魂的音符,不知哪面围墙曾被钱钟书先生轻轻拂过。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柳树轻抚,划破空气,古意浸满心田。”这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吟诵记忆后加入了生活体验的语言内化、外烁的体现。

做完导学手册上老舍的《想北平》,大家觉得语言和情感特别亲切,便要求其摘录那段写“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文字,仿着写写《念故乡》《念老宅》,有很多同学要么来自外地要么已从老屋拆迁到新居,总而言之都如数家珍有话可说,后来写到家乡的作文中都会有这些影子。

这些训练都源于手头俯拾即是的材料,当然必须是在把教材讲透讲实讲出味道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有写的冲动,因此“潜心会文本”,把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功夫做透是我的首要职责。

2.静默观察,发现题材——从生活体验出发

母爱的故事众所周知,送雨伞削苹果、递牛奶送医院,每次作文都会大量遭遇这些雷同的情节和干涩的语言,批得老师如鲠在喉,只要不偏题就能得个平均分,一些学生对作文无望就会借此偷懒保命,还屡试不爽。为何出不来新鲜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就是因为没有安静的观察,潜心的体会;同时功利浮躁的快节奏生活早已弱化了学生感受爱与美的能力,写作文只是应付分数,连自己都看了恶心,何来打动他人。

如果看不到生活,那就由我来指定生活吧。在一片鬼哭狼嚎的抱怨声中我毅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去给妈妈一个拥抱,仔细观察她此刻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等全方位细节变化,细到嘴角皱纹的变化、眼神的闪烁、语气的急促都要一一记录,再写写你此刻的感受,并罗列此刻你能想起的所有与母爱有关的过往。完成作业后必须妈妈签字“已得拥抱”。这个被骂为“狗血”的作业却给了我一些惊喜。我看到孩子们记录“猛然抬头看到妈妈的眉头稍稍舒展开来,弯弯的仿佛春天的垂柳,充满温馨的眸子里闪烁着感动的泪珠”,“我突然给了妈妈一个十秒钟的拥抱,她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沉浸其中。松开后,妈妈那种欣慰顿时溢满全身根根发丝都浸透了温柔;额头上那几条细小的皱纹,这时也被温柔抚平了;鬓角那儿的几丝白发,都焕发着青春;背后作业本上的那几个红勾,这会儿也格外鲜艳。”也有写内心的局促纠结到释然,写到回忆往事一幕幕,读来情感浓郁自然,王钰莹同学在家校联系本每日一句中写到“今天是12月8日,华老师给我们看了8班的摘抄练笔,我觉得真是不错,因为这是他们的快乐之作”陈之涵则写“写作文时几乎泪流满面,想到一些往事,便忍不住落泪。如果被妈妈看见,又要说我是‘爱哭鬼’了”。更欣喜的是看到家长的签字,杨嘉晨是班上一个急躁叛逆的男生,他妈妈的签字是“今天布置的特殊作业感受到儿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朴实有爱心的孩子”。我庆幸初一的学生毕竟是单纯天真可爱的,心中有小小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两个班的学生习作交换传阅点评修改,又要求学生添加了景物衬托和相关联想,丰富事件,最终落笔完成《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一文。批阅此文时我沉浸在他们用文字营造的感受母爱、感恩母爱的氛围里。后来学朱自清的《背影》,和他们赏析龙应台的《目送》,推荐三毛写荷西死后父母背影的那段文字,又从别的角度重新安排选材做文章,层层铺垫的细节、情感在以后的亲情类文章中越发蕴藉深沉。

春天来临,侨谊的校园内外几株紫玉兰从渐露嫩芽到繁花朵朵,而学生们匆匆来去视若无睹。我指定他们去仔细观察甚至拍下照片,在一周内写几篇观察记录,需要写出花枝的细节和变化,可以参照最近所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郭沫若的《石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学生下课后就争相去看。虽然文笔有高低,但是随笔中我发现了许多新鲜的语言和想象的活力。写得普通的以仿为主:“忍不住上去摸一摸,不想上面竟有露水,湿了一手,似摸了美玉般清凉。凑近一瞧,是一个鼓鼓的苞。上面发白,下面发紫,好像紫色都沉淀下去了,沉浸在最美的花苞里。”写得精彩的文字令人赞叹:“一树的花朵似飞鸟呼啦啦地栖在枝头,淡淡的粉色从花萼渐渐泛白,最后涤荡成纯白色。一朵朵的小花,未开的像精巧的灯盏,里面藏着一个个小太阳;半开的呢,欲舒半张,在微风中跃动欢呼;全开的漾着浓浓的春意,翩然起舞。”在后来的完整作文中我屡屡见到学生把描写玉兰的文字作为事件情感的衬托或某种象征,如“老师根本没有责备我,她用很温柔的眼神看着我,瞳仁里满是温暖。那眼眸宛若初绽的玉兰花,让人心里不再感到紧张,慢慢轻松了下来”,我窃喜,这是对写作素材进行冷却、消化、酝酿后的成果。

春游、秋游、运动会都是常写的题材,但是写出特色却不易。一次去梅园春游,我要求他们先寻摘关于梅园的资料,确定最感兴趣的地点,第二天游玩时有重点地观察体验,写出不同于平常所见之美。那次的作文题目是《闲情偶记——你未曾发现的美》。第二天雨中游园,但有不少学生写的文章却极具特色,写凉亭雨落花瓣飘零之美能和荣毅仁的读书处之静谧引人深思相结合;写在塔顶一览横山风景竟有“重檐翼馆,俯拍云烟”的夸张之感。

平常写《同桌的你》《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班级里的正能量》这些小片段都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打开话匣子,有时要求深情赞美,有时要求幽默调侃甚至仿照《孔乙己》《变色龙》等经典作品用上辛辣讽刺的笔调,随时记录生活细节。一段时间,看到青春期的躁动懵懂又布置写《初恋那件小事》《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无邪、明亮,这些校园事件点滴汇聚成写作素材的“梦之乡”,也让学生慢慢地发现那个“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

开展语文活动是增强体验,创造作文题材的绝佳方法。两年来一直坚持学生5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从配乐朗诵到推荐书籍歌曲画作、评论社会时事,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一到两次的表演必须建立在自主选材写文章并脱稿演说的基础上,同时加上音乐和幻灯片,为了自己的个人秀或小组秀很多人绞尽脑汁作准备。有时为了一次演讲大家会兴致勃勃花费半节课聆听品评。课前演讲成了语文课上大家最期待的节目,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初二时接触了苏轼的许多作品,大家很感兴趣,我便以次为由头提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转》,有同学又说想了解其他历史人物,于是大家分成小组分别研究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等。每组自行网购相关书籍阅读做笔记,我还推荐他们读袁腾飞的《两宋风云》,看相关电视电影,并准备用演讲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些古代人物的思想或文化成就。(当然得不断以作业形式跟踪督促指导)这次活动历时两个月,正好还利用了寒假。一些男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得出人意料,比如袁宇峰这个顽劣不羁的大高个热衷研究辛弃疾,演讲时慷慨激昂的语调及独特深入的审视观点让场下频频报以热烈的掌声,也许今天的这一切能给他带来独有的尊严,留下一点永恒的神圣的记忆。后来在他写作《我在  的引领下》《我因  而成长》两篇文章时他都用了这次的素材,文章写得充实饱满感人。其他同学因为有了实际的研究,在写《我在  的引领下》这篇大作文时都能做到有话可写而不妄议、不造作。

3.拓展阅读,挖掘素材——向课外阅读取经

有了范文和生活体验还不够,广阔的课外阅读也是灵感与语言的重要源泉。早读课经常大声朗读《亲近母语》《全优作文》。必读书落到实处,例如《水浒传》,指定每天阅读相关章节,在阶段测试中有所考查,每天中午在教室内播放《水浒传》的电视剧等。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揣摩品味,不失为另一种课外阅读材料。定期推荐或指定读的书查核到实处,推荐读余光中的《左手的掌纹》并摘录经典诗文吟诵,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林清玄散文自选集》(青少版)等都会布置摘抄及片段随笔,并把我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学生共同交流。席慕容、舒婷、北岛也曾引发一些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并且创作了一些诗歌。同时每次《无锡日报》上的优秀散文我都会圈画点评后张贴在教室后面。很多同学的课前演讲及自由随笔都会取材于这些阅读的书籍,潜移默化的效果也许不一定会影响到每个个体,但只要有便是好的。有人已经悄悄在随笔本的扉页写下《文化苦旅》中的佳句“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能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当学生对语言的无数种表达的可能性充满探索欲望”时,他就会主动、自觉地将范文运用语言的技巧吸入自己的写作,由模仿(这是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到融化,最后达到创新,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单纯地用分数衡量,不以发表、得奖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我只看到那些稚嫩的文字正逐渐褪去青涩,越发光彩照人。

二.积累是左手,训练是右手

训练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好三个本:

1.用好随笔摘抄本,除了完成指定的摘抄练笔,也可穿插写些自由随笔(为了能引导学生处理好“自由写作”和“应试写作”两者的关系)。保存并不断翻阅,允许在写作文时拿出来有所参照(内容上的训练)。

2.用好练字本,每天早读课集中临帖练字60个,阶段性比赛测评。

3.用好作文纸,大作文当堂写在作文方格纸上,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者相应扣分或重写。(形式上的美观)

(二)坚持作文的基本流程:阅读摘抄(背诵)--仿写穿插——创作书写——评价修改。

特别是评价修改环节,由自评、师评(评语及面批)、互评组成,每次批改抓住一个重点详评,在作文技巧上作修整提升,最后必须修改后再给分(当然不是每篇作文都需要这样,否则工程量太浩大)。

(三)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情分层设置要求,建立积极的评价鼓励机制。

1.正视学生现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训练目标,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提升和成功。

2.给高分,给表扬,不吝惜。特别是平时的作文练笔完全可以为学生的某一个亮点给出高分或给夸张式的赞誉来激励学生,让有优势的孩子及进步的孩子获得成就感,弱势后进的孩子明确与他人的差距,也获得激励。

3.及时讲评、张贴优秀或进步作文,予以当堂表扬。

4.鼓励小团体创作形成合力并扩散(四个女孩的故事)。

5.利用平时成绩或积分考核机制。

6.多阵地展示佳作及进步作品,如投稿发表,推荐参加各种比赛。

我们都知道语文本来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我们都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和“自由写作”的理想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学生毕竟受到生活阅历和文化积累的限制,包括阅读经验的不足,学校的训练能使他们懂得规范,习得方法,形成习惯,以更好更稳地向理想境界迈进。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训练积累生活
生活感悟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无厘头生活
命题作文训练中的命题方式初探
作文训练的前与后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