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题讲座让师生共同成长

2016-09-10 07:22肖杨杨
文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

内容摘要:教师专题讲座,是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充分体现读书节作为一种全校性活动的意义所在:它让我们直观看到学生作为听众的各种收获,也让教师自身深刻体会到温故知新甚至受益更多。而这一有别于常规课堂的形式,也让我们在学校教育上可以有更多的反思。

关键词:东厦中学读书节 教师专题讲座 共同阅读 教学相长

从2010年开始,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已举办六届。而追踪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校办读书节’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成长有帮助。”[1]其中,读书节坚持了六年不变的教师专题讲座,应该是学生们汲取营养、对经典书目顿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对于阅读,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只是,读书节连年的举办和那句萦绕在耳的“今天,你读书了吗?”,绝不仅仅为了那斗生的兴趣和一时的兴起。本文以东厦中学读书节为例,谈谈教师专题讲座如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对于学生:遇见无知的自己

教师专题讲座,是读书节中教师深度参与的一项活动,活动会邀请不同年级的老师介绍自己读过的经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们有一次不同于常规课堂的交流。作为听众,孩子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曾有学生因听过韩金容老师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极其好奇,于是买下一整套《红楼梦》,想自己弄个明白。他跟我说这件事情时,像是即将完成一次饶有趣味的挑战。

张怡妍老师的讲座《平民英雄——托尔金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让许多人(包括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了《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和他创造的神奇世界,然而我真的意犹未尽,我想知道那个庞大复杂的族群关系网如何形成,想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这种“想知道”的感觉真奇妙,像有一股力量冲击你去攫取你要的东西。想必,那些听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他们内心也有同样的波澜。的确,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就是你在“被吊胃口”,你越是想知道答案,就越是贪婪地阅读,在作者若有似无的在指引下,你慢慢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作者那些思考的结晶。

无怪乎孔夫子说: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识到自己无知,才会被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遇见无知的自己,承认无知的自己,才知道自己该寻找怎样的答案。我们身边的学生,最常见的是那种听闻过某部经典知道一两个主要人物但其实没真正翻过书的入门级,也有那一小撮根本不知道经典为何物,会把刘备跟刘邦混为一谈的门外汉,同时我也见过读了不少诗文、写文章能旁征博引的学生,却常常困在自己的世界里钻牛角尖。因此,借讲座的形式,教师们抓住某一个切入点,为孩子们条分缕析,解读作品的人物形象抑或某一点精神内涵,尽管只是冰山一角,但至少可以给学生们一种氛围,一个契机,一点指引,让门外汉们自觉腹中草莽,让入门级者看清自身不足,让钻牛角尖者找到另一个思考的方向。

二.对于老师:温故知新,回眸不止百媚生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说得在理:“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准备专题讲座的老师们之所以在一本自己已经读过数遍甚至烂熟于心的经典上不惜动用九牛二虎之力,想必就是沉迷于这“思索”的魅力。在我看来,这“思索”给予教师的收获有二。

一个收获是温故与知新。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再如以前能随性、随时阅读,加上时间冲淡,我们也慢慢疏远了经典。回顾经典,像探访一个老朋友,交谈中时时有惊喜。我们对情节存有零星印象,却对结局依然充满细节上的期待。同时,重温经典,以讲座为目的,须纵观大局,又须从细节入手,既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琢磨如何深入浅出,那就需要重新梳理,有所取舍。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梁小艳老师谈《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智谋”与“英雄”两个角度入手,而“智谋”又主要讲诸葛亮和孙子兵法,“英雄”主要谈了关羽。要完成短短一小时的如数家珍的讲座,就要在自己喜爱的经典面前细细考量,慎重选材,无奈割爱,这实在是教师们斟酌再斟酌的成果。当然,重温经典的独特之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有人说过:作品一写完,作者就死了。的确,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无数读者的咀嚼玩味,作者不能完全左右我们的思想。你在不同的时刻阅读一部经典,你所思考的问题绝对会有不尽相同的答案。不夸张地说,只要我们愿意,一个读者眼中都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另一个收获是对教学做合一的深度体验。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初想觉得教学不都是如此吗,现在却略有所悟。他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专题讲座不正是教与做的深度合一么?教师自己选材,自己阅读过整理过思考过,授以知识之外,把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呈现给学生,又表达自己最真实最内心的想法,这与日常的备课差别甚大。而有心的学生在讲座上学习到方法之后自己对经典进行阅读、咀嚼、回味,这不便是学与做合一么?只是,我们得以反馈的渠道太少,交流的时间又实在有限,这样能“学做合一”的学生有多少,效果如何,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心存期待。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设计出具体而有效的措施,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更多。教学做合一不难,难的是把它进行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三.对于学校教育: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是正道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观念在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如今则大力倡导 “以学生为中心”,前者有利应试,后者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我想,不管模式如何改变,不变的应该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说文》中对“教”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由此看来,“教”是施教,也是受教,教学是一体。既是一体,就不该分离,更应共同成长。学生听课习得知识点,有老师的点拨能突飞猛进;教师教的也许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点,但学生的疑惑可能触动教师心生灵感、生发新的教学或解题方式。这样的情况也许不常有,但不等于无。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才提得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才解得了种种的疑惑。孔夫子与其门下弟子的对话,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录么?我们当然不敢与孔圣人相媲美,但如果每个课堂都能有教师与学生非常自如的关于学问的交流甚至辩论,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会紧张得多,但也将有趣得多。而阅读就是形成这种课堂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很多学生问的问题都可以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师生的共同阅读可以让他们共同找到答案,如果有质疑而不得解,这便带来了延伸阅读,虽然花上些许时间,但师生可以收获答案之外的更多东西。但如果相反,孩子们若不愿自己寻求,他们求知的能力也将停滞不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也日渐兴趣索然。所以,求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层次之高低。

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浮躁和浮夸,我们的教育也在寻找一种更为健康、温和而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模式。然而当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家长们、孩子们乐在其中时,阅读的踪影却甚少出现,甚至它的出现可能还必须依托一个“丰富作文素材”的名义。我们必须承认它正是人心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如今高考语文总分有所提高,它不仅是提醒人们重视语文这一科目,更希望我们看到语文并非生硬的词语、句子拼接和似懂非懂的现代文或者根本看不懂的文言文,其真正目的之所在,应是让我们有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我想,只有喜欢阅读的学生才能读好语文,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教好语文,喜欢阅读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惟其如此,师生才能拂去各种与功利有关的干扰,踏踏实实地在书中找到与我们有缘的“黄金屋”、“颜如玉”。阅读能使教学相长,而热爱阅读,就是教学相长的永恒动力。

可以说,东厦中学读书节之教师专题讲座,也在为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提供另外一种形式的动力。阅读于生命不可或缺,卢海华老师在她的讲座上把阅读经典比作“生命的化妆”,十分贴切,但愿你我都能在书香中陶冶心性,提升自己,给自己最美的妆容。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将共同阅读进行到底,是与我们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且值得我们都为之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作者介绍:肖杨杨,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教师,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项目组成员)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
论述要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儒家“教学相长”思想与当代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初中数学校本作业的研究报告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应用的教学实践探索
敢拼才会赢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