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笔可以重新拿起来,不是吗?

2016-09-10 07:22宋怡明
中学生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约稿稿纸博览

这真是一篇暴露年龄的文章。真的,在写之前,我纠结了好半天。

在杂志里,在生活中,在网络上,你们都叫我怡明姐姐。这个称呼从我大学毕业来到杂志社工作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满21年了。

编辑这样的工作,不光是伏案编稿、校对,更多时候是联系作者,约稿或是改稿,而作为《中学生博览》杂志的编辑,除了与作者沟通之外,与小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网络时代,编辑们与读者、作者的沟通比从前的打电话和写信多了许多渠道:QQ,短信,博客,微博,微信……交流从说话和写字,变成了打字。那些印有“中学生博览”字样的稿纸和信封,已经从书桌上渐渐地消失了。前两年单位收拾库房的时候,我看见了成摞的稿纸和信封,应该都是上个世纪末的存货。牛皮纸信封都还好,而那些稿纸却已经有些发黄了,看得出岁月历久的变化。小编辑们对这些稿纸视而不见,而我,却悄悄地拿回了几本,收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面。

我是多么怀念那些给作者和读者写信的岁月啊。几乎每天都会给他们写信,三五封或七八封,写完了,叠好,装进信封,然后用胶水粘好封口。邮票是不用贴的,直接送到楼下的收发室,会有专人负责发信。再等上三五天,信差不多就到了收信人的手里,再过些日子,回信就又寄回了收发室。这些信里面,有时候会夹带着稿子,有时候没有稿子,不管有没有,每次拆信的过程都那么急切而快乐,不亚于网购时代收到快递。

后来,电脑来了,网络来了,信渐渐地少了,写得少了,收到的也少了。跟读者和作者的交流都是通过一个冰冷的邮箱来传递。尽管人们给邮件起了一个娇美的名字——伊妹儿,尽管它刚刚兴起时自带时尚潮流的光芒,但我还是从心底抗拒着,怎么也爱不起来。好长一段时期,仍然是写信,寄信,等信。后来,我也用起了电子信箱,同时也写信。再后来,我彻底地告别了写信,这一别,已有十几年不再提笔了。

感谢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的日子。感谢那些写信的岁月。感谢江苏柳堡的王垄先生,比我大4岁的小哥,一个那么有心的男生。1994年到1997年那三四年的时间,他是我的作者。我写的那些信里面,有不少是写给他的,跟寄给其他作者、读者的信件没有什么不同,不外乎是约稿,谈稿,偶尔谈及稿费。后来,他不再给我们杂志写稿,我们也基本上不再联系了。大约五六年前,我们通过博客再次联系上,他跟我说,当年我写给他的信他都保留着,我强压住心中的好奇没有追问,心里却记下了这件事。昨天,我在QQ上跟他提起那些信,说我想看一看二十多年前自己写给他的信已经很久了。仅仅10秒钟后他居然把信件的扫描文件发了过来。

原来,那些信他不但保留了二十多年,而且早就扫描后存到了电脑里。那一刻,我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温暖和感动。这三封信分别写于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第一封信写于1994年12月12日,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刚工作了5个月的小姑娘。看到这些信,我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那些年的自己,那些年的工作和那些年的快乐。

往事历历在目,而我,已经到了可以被读者称为阿姨的年纪了。暴露了年龄,却依然想当你们的“怡明姐姐”,倾心地为你们做一份杂志,在日常工作中加你们为QQ好友,悄悄地潜伏在几百人的读者群里,看你们的故事,听你们聊天,解答你们开小窗问我的问题,等着看你们在我的QQ“说说”下面的留言……

当然,我也渴望着收到你们的来信,然后给你们回信。

放下的笔可以重新拿起来,不是吗?

编辑/宋怡明

猜你喜欢
约稿稿纸博览
《我的妈妈是飞机》
“青少年科技博览”科幻画选登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稿纸
约稿
雨果的一句话
博览书屋
皮狗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