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穿雾溯真相柳菲絮

2016-09-12 02:25孙秀山
关键词:血证悬念纪录片

孙秀山

金戈铁马战沙场,青山处处绕英魂。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已在时光之沙中散尽,然而那历史的血痕至今仍深刻在华夏儿女的心头。在那场事关民族危亡的战争中,地处北国边疆的哈尔滨饱经磨难,留下了历经沧桑不能磨灭的历史血证——这就是《血证》一片的历史线索。作为2015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纪录片一等奖获奖作品,《血证》从“寻找血证”出发,以民族精神为魂,完成了一场探究历史、启迪灵魂的宏大叙事。而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相对少见的悬疑叙事手法,更使这一宏大叙事兼备了波诡云谲的“异色”。

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结构性悬念与兴奋性悬念的穿插使用,是《血证》在叙事手法上最灵动之笔。所谓结构性悬念,是指贯穿纪录片始终的总体悬念,其目的在于构建纪录片的整体框架,突出总体构思,同时揭示主题和内涵。

《血证》的叙事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章节,每章分别运用不同悬疑手法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第一章铺垫悬疑。从镜头定格在残垣断壁的历史遗骸照片衬托着的鲜红大字“恶魔血证,终见天日。拨云穿雾,英雄本色再现光华”开始,奠定情感基调,提纲挈领地为观众埋下故事线伏笔:血证是如何被发现的?英雄之说又从何谈起?影片的悬念就此铺开。第二章嵌套悬疑。“空冢疑云”看似镜头一转,由“失踪人员”后代来讲述,却是在为另一条主线“英雄本色”做铺垫。第三章“阳光乍现”和第四章“残卷当歌”是揭晓悬疑,虽为解密,也依旧保持纪录片整体风格,抽丝剥茧般一一解答片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即:“特别移送档案”是本片血证之物,被移送人员并不是坊间传闻中的“失踪人员”“伪满警察”,而是抗日志士。

至此,一条由悬念设置作为提线的完整的故事线便形成了,而观众的情绪由于被悬念牵制始终不能释放,在结尾真相大白时随着解说词的引导,就此升华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和平年代的珍视之心。

一波未平 一波再起

《血证》在结构性悬念中又屡屡嵌套兴奋性悬念,一个悬念揭晓,再引入另一个新悬念,利用信息扣压的方式将完整故事分解成一环扣一环的悬疑节点。

用悬念叠加来强化叙事。比如在影片开篇就提到的“英雄本色再现光华”,谁是“英雄”?如何“再现光华”?带着这样的疑问,观众看到,镜头全部切换到东北农村一座座坟茔。这里就是“英雄”最终的安息地吗?此为第一个悬念。这里编导运用了悬念叠加的叙事方式,在一个悬念未解密的同时再加入另一个悬念,看似无关,实则为日后两条线索的重合埋下了伏笔。

用悬念反转来控制节奏。紧接着是数位当地老人接受采访,回忆当年亲人被日本人强行掳走的场面,都说是被抓去“喂狼狗”了,从此人间蒸发。从时间节点上看,这些被掳走的人就是被“特别移送”的人。第一个悬念被揭开了。可当年坊间的传闻至今还流传在民间,“伪满警察”“苏修特务”“失踪人员”等一系列称谓,并不像一个民族英雄该有的版本,此为第二个悬念。这里利用信息扣压的方式让观众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并继而解决的解密中。就在此时,“特别移送档案”在历史的尘埃中被幸运发现,档案详细记载了这些人的姓名、年龄以及移送时的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而里面最重要的信息则是对他们身份的描述:全部都是抗日志士。甚至还详细记载了每一个人的上下级关系,并附上移送缘由。在一份档案中,我们看到“无逆利用价值……狡猾……进行特别移送”的评语,可以看出,这些人到最后也没有屈服于日军的威胁,旋即被送往炼狱魔窟。

随着第二个悬念被揭示,在这个小节里所有的悬念都被层层剖析开来,过程中犹如将观众置身于一个迷宫,起伏波折却意味深长。而观众在解密的同时,对日本军国主义残暴行径的认识和对抗日民族英雄大无畏精神的领会要比平铺直叙来得更深刻透彻。

层层递进 剖析内核

利用悬念搭建纪录片结构时,可根据纪录片叙事节奏、风格差异来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血证》中,编导不仅把悬念作为故事发展的助推器,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让悬念成为吸引观众、唤起大众共鸣的助推器。

从故事发展脉络方向着手,由表及里揭示故事中的故事。影片开篇提出“档案悬疑说”,编导运用了冲突性表现手法来引起观影者的收视兴趣和探究心理。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渠道,大家对“特别移送档案”已经熟知,但对发现档案的过程却不甚了解。“‘731部队在撤离时将档案资料全部烧毁,许多历史学家和‘731问题专家都查找过‘特别移送档案,最终都无功而返”,这样一段解说词为全篇寻找档案的曲折过程定下基调;“过去那么多人去找都没有找到,现在我来找,在哪里,有多少,这都是未知……”又引入了现“731”纪念馆馆长金成民的阐述,进一步强化了情节的悬疑色彩;进而再细究档案中的内容,发现所记录的“被移送人员”竟都是抗日民族英雄,这一内容可谓是画龙点睛,在悬念迭生的氛围中推出此信息点,层次鲜明地强化了影片内涵。

从抑制情感递进入手,由浅入深渲染战争的残暴与伤痛。在大悬念背景即“特别移送档案”已经被发现的前提下,编导并不急于将寻找证据的过程马上和盘托出,而是吊着观众的胃口,通过强化情节冲突和故事曲折性,引导观众与片中的人物命运共同紧张和焦虑。比如在片中设置了采访被移送人员后代的环节,利用平行剪辑手法让这些人物命运走向更显扑朔迷离,让“谁是英雄”的反转再反转戏码充分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当所有信息点一一解码,影片情节进程会让观众自然产生对战争残暴的认知,更凸显和平的可贵。

亦真亦幻 营造氛围

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一个好的情景再现可以提升影片的表现力。具体到《血证》,情景再现不仅是强化纪录片故事性、观赏性,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更在设置悬念和推进故事走向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扮演式情景再现营造主观悬疑视角。影片开篇一个挥舞着刺刀的日本军官在向士兵训着话,面目狰狞,眼神凶残。解说词解释道,这个人就是臭名昭著的“731”总指挥石井四郎,他的“回国后不可相互联系、不可提起此事”的“石井训话”直接将观众带到悬念丛生的观影氛围中。石井在撤退前的故作镇静背后所掩盖的慌乱到底因何而起,这让观影者一开始就产生好奇。

史料翻拍情景再现构建客观悬疑叙事。1945年,苏联攻占哈尔滨,日本关东军仓皇逃跑。“731”部队为了掩盖其罪恶行径,在短时间内焚烧文件、炸毁基地,使得如今我们去发掘这段历史的证据变得难上加难。《血证》采取了对史料进行翻拍的形式表现这段历史,开篇镜头扫过残垣断壁的“731”遗址,解说词引入对“特别移送人员”的描述,此时插入一段被抓捕人员在日军的看守下进入魔窟的情景模拟,略带模糊的黑白影像将观众立刻带回七十年前的历史时空,加强了片子的故事黏性。

《血证》的历史意义要远高于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更是如此。它从历史细节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件被尘封的史料证物中去窥见整个民族与人类的伤痛记忆的同时,更引导观众不忘国耻、不忘国魂。战争的硝烟散尽,但日本右翼依旧在掩饰自己犯下的罪行、扭曲历史的真相。时刻保持对历史的清醒认识,才能避免悲剧重现;历史不被忘却,人类才有光明。这正是《血证》一片创作的初衷。

猜你喜欢
血证悬念纪录片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血证的概念辨析*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