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的“糊”作非为

2016-09-14 11:19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9期
关键词:快门速度对焦摄影

对摄影师来说,因为疏忽而把照片拍得模糊实在是让人沮丧的事。但也有这样一些照片,画面不够清晰并未降低它们非凡的地位与影响力;还有这样一些摄影师,故意将画面拍得模糊,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

摄影始于模糊

史学界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诞生于1826年,由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拍摄。由于技术所限,尼埃普斯使用沥青板感光,拍出的照片清晰度很差,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所以照片中出现了奇怪的效果:对立建筑物的左右两面都被光照射。然而这并不影响这张照片的伟大,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从此人类可以用非绘画性手段来记录这个缤纷的世界。

模糊曾是一种审美

清晰锐利一度并不是摄影圈的审美标准。摄影术诞生之后,技术的进步使得照片逐渐清晰起来。然而,当时摄影被看作是景物的纯机械复制,所以不被归于艺术范畴,一些摄影师认为,要增强摄影的艺术性,就要模仿绘画,所以他们学习印象派的风格,借助针孔相机和柔焦镜拍摄,印制照片时故意采用漫射滤光镜,使照片产生朦胧的柔光效果。当时的艺术照片看起来更像是绘画中的素描,摄影师们期望由此博得艺术界的认可。后来,摄影师们意识到,清晰锐利的再现世界是摄影独一无二的特质,这也标志着现代主义摄影的来临。虽然也有威廉·克莱因、罗伯特·弗兰克、森山大道这样的反叛者,但清晰的画面还是当代普遍认可的摄影美学特征之一。

因模糊而震撼

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随军报道了奥马哈海滩的战况,留下一组珍贵的历史记录。在战时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能留下影像已实属不易,其中这张著名的照片,因模糊的画面而更加震撼人心,同时也印证了卡帕那句广为传颂的名言: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模糊也是

一种潮流

建筑

当代艺术领域最著名的失焦作品,要属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建筑系列。杉本博司这样解读自己的作品:现代主义诞生并扩散开来,人类的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对此我决定用当时实际建造,如同纪念碑般的建筑物验证一番;我使用大型相机拍摄,拍出来的影像却是模糊的,因为我将相机焦点设置在比无限远还要远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强行使影像模糊,我想要窥视这世界不存在、比无限远还要遥远的场所,却被模糊给吞噬了。

时尚

很多摄影师试过用失焦的方式拍摄时尚大片,而出生于意大利的摄影师Paolo Roversi便是始作俑者。他的摄影作品一般使用1/4秒或者更慢的快门速度,和一般商业摄影画面清晰锐利的标准大相径庭,拍出的人物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暧昧感觉,好似人物特质被从照片中抽离了出来。

探索“模糊”的世界

一般来说,一张照片拍得模糊不清,不外乎两种原因:失焦,或是快门速度不够。

虚焦拍摄

有多灯光的城市夜景比较容易出效果,将相机设置为手动对焦,转动对焦环,对准华灯初上的街道和建筑,将得到一个不一样的虚幻世界。人像也是很好的尝试范例,但“度”的把握很重要,适可而止的虚化,才能让画面看起来别有意境。

慢速快门拍摄

最好寻找色彩明快、有对比的场景,或是画面中主体和背景有明暗对比,快门速度根据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决定,可以中低速快门多做尝试,直到画面效果满意为止。

运动

用极慢的快门速度去拍摄比赛中动作极快的运动员,是体育摄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当快门速度需要1/1000秒,而你只用1/30甚至更低来拍摄,画面当然很难看清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画面突出了运动员的速度感和动作的韵律感,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快门速度对焦摄影
快门您用好了吗?
相机学院
多重对焦有必要吗?
相位对焦vs对比度侦测对焦
摄影42℃展版
喀嚓前一秒的技术DC对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