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想鹤仪形

2016-09-15 08:02赵军
翠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林先生常州

■赵军

闲想鹤仪形

■赵军

赵军,1963年生于淝河岸边,2002年移居龙城,就职于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常州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雨花》《小说选刊》《杂文选刊》《天池》《阅读与鉴赏》《中国教师报》《现代写作报》等报刊,两次获全国散文征文大奖。

闲想鹤仪形

山西大同文友姜先生和路女士来常州,陪他们游完淹城,美食一条街吃完饭,已是满街灯光。雄伟的淹城城楼在灯光的勾勒映衬下,显得更加崔嵬深远,如远古的一段神话。谈兴未尽有人提议去喝茶,于是一起来到宝林禅茶社。

宝林禅茶社就在淹城马路对面,是一个单开间的小店。沿着踏上去“彭彭”响的木楼梯,上得二楼,一下子就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幽暗的灯光,幽暗的四壁,却阵阵幽香。“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兰花香,还是檀香?只在此屋中,何处不可寻。古色古香的长条几案上,一束浅亮的桌灯柔和地抚摸着浅黄的宣纸,皓腕、兰花指、惊若游龙的笔墨在宣纸上行走,低头看去,写的是般若波罗蜜心经。顺着皓腕望去,光影后面是一位素衣的女子,白色苎麻的长衣,黑色宽松裤,绣花的布鞋,齐肩长发,眼睛大而平静,如一泓波澜不惊的秋水。一路侃侃而谈、风流倜傥的才子们,忽地像被施了魔法,都乖乖地静了下来,儒雅起来,仿佛到了神仙的洞天、禅宗的禅房。过厅里有一书架,道德经、南怀瑾、易经们默默地立着,等着谁的抚摸与交流;墙角一架古琴,琴衣半开,等待着知音的相拥。三个包间,各具特色。有榻榻米式的,须脱掉鞋子在长几两边相对列坐;有炕式的,红木软垫的炕床,可以对着炕桌品茗,也可以隔着炕前的长几夜话;有中西结合的沙发椅,围着茶几闲话;更有铺在地下的一个个蒲垫,面对一炉香,一排博古架。

路女士不愿脱鞋,我们还是选了沙发椅团团围坐。同样素衣的茶女来了,一手托着茶叶盏,一手拎着塑料桶。十只眼睛疑惑地随着塑料桶游走,目光写满了不解。茶女淡淡地说,这是从无锡惠山运来的泉水。说完,便坐下来开始她的茶道功夫。先喝的是 “熟普”——发酵的普洱。醇厚,浓香。两盏茶后,茶女把杯盏都收去,重新洗盏后,喝的是镇南小叶,幽香,清谈,似一缕轻烟。此时,古琴高山流水曲慢慢流响,我们仿佛面对野壑空谷。此时素女的般若波罗蜜心经继续笔走龙蛇,青灯古卷,又仿佛置身古刹佛殿。姜先生终于禁不住手痒,走到素女长几前,接过竹管,展开宣纸,顿时满纸云烟,模仿起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一个人走到蒲垫间,脱下鞋子,费力地盘腿坐下,面对那一炉幽香,一排博物架。

多年来,不是坐沙发就是坐椅子,坐久了竟然忘了人还可以坐蒲垫;多年来,荤菜吃多了,运动少了,肚子大了,已经不习惯坐地下,坐下腿也盘不好了,第一次感觉到肚子的累赘。坐下后,静默着,把脚盘上来,细细看看自己的每一个趾头,脚背上的每一条青筋。一个个趾头,记录着多少匆匆走过的路程,条条青筋,诉说着多少沧桑。多少年前,脚背上的筋还是隐藏在肌肉下面,似一条潜溪,流淌着生命的旋律;如今不知何时,河床干枯了,溪水干涩了,青筋突露了。是的,你走得太着急、太快了,你忽略了我们,也忽略了自己。你也该多看看我们,关心关心我们,我们可是与你的心紧紧相连,你的心房多需要我们清溪的滋养,你知道吗?个个趾头、条条青筋,精灵似地在眼前跳动、诉说。于是我努力寻找着以足养心的片段。

雨中漫步新天地。一个春天的上午,春雨蒙蒙,我从新天地公园穿过。经过水上大舞台时,不由驻足了。水灵灵的湖面是谁的水灵灵的大眼睛,清纯得让人心醉,绿得发蓝,柔得能把心溶化。湖中小岛葱绿的树影倒映水中,加深了绿意。整个小湖就是一杯馨香的绿茶,喝下去,把五脏六腑的红尘俗念洗去了,喝下去,每一条血管像清清小溪得到了长江之水的充盈。举目看看四周的红花绿树,一下子觉得他们都是花茶绿茶,在春雨的浸泡下,濡染开自己的清香,整个新天地,整个阳湖就是一杯馨香的茶。我丢下雨伞,让自己也静默成一棵树、一枚茶叶,让春雨浸泡开我的馨香,可是,看看被春雨打湿的鞋,没有舒展,没有馨香。我继续撑起伞,寂寞地行走在悠长的小径,幻想着像戴望舒一样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迎着朝阳深呼吸。两栋楼之间,居然还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它是那样鲜艳,在香樟树浓绿的衬托下,如开在空中的牡丹。红黄的光从两栋楼之间射过来,犹如一束激光,花园小径边的草尖上顶着的露珠,在这激光的照射下,全都变成了晶莹的小精灵,变成颗颗珍珠。我驻足,拥抱,拥抱齐腰高的细叶黄羊,掬起满把的珍珠,清凉,混合着草香。此时,迎着朝阳深呼吸,我感觉到了双足激动得颤抖。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佳茗调神气,清琴入性灵。”路女士的轻吟打断了我的冥想。她悟了,我扳着脚趾冥想也悟了。夜已经很深了。禅茶原来是这样,让我们清静,让我们素朴,让我们停下来多看看自己:是掌握着自己的生活,还是被生活裹挟掌握?

都说养生必养心,原来养心是要从足下开始,慢一点,停一停,站一站,发现足下之美,让足下之美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不再坚硬、结茧,让我们心柔似水。生活就像这禅茶,须朴素的心,慢慢品味。

未园诗香润龙城

“毗陵诗国千年事”,这是清代初年著名诗人查慎行对常州的赞叹。

舣舟诗社,得名于东坡公园的“舣舟亭”。舣舟亭是为纪念宋代大文豪苏轼来常州在此舣舟而建的。苏轼曾先后13次到常州,在常州不仅有田产,而且还终老于此,对常州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爱好传统诗词的诗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这个群众性的文学社团就命名为 “舣舟诗社”,于1984年5月成立于东坡公园的“抱月堂”,创始人为当时常州诗坛前辈羊牧之先生和钱小山先生。

羊牧之(1901—1999)常州人,瞿秋白的早年挚友。针对近百年来,古典诗词作日渐式微的现状,牧之先生深感责任重大,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用了11年时间辑录成《续毗陵诗录》一书。为发扬和传承常州的诗词创作,他与钱小山发起并筹建了“常州舣舟诗社”。

牧之先生曾得到周总理的特殊关怀。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时得知瞿、羊两人的关系,得知牧之先生当时经济困难,特“汇上国币一万元,敬祈哂纳,给予资助。”过了一个多月,又发函给牧之先生云:“复有知友如先生者,为之收集残稿,捃拾散佚,以待传之后世,则感激者不徒敝党与秋白同志个人而已也。”再次对羊深表谢忱。

牧之先生除任舣舟诗社社长外,同时还兼任江苏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秋华馆诗存》《秋华馆诗存续编》《秋华馆文存》等著作,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钱小山先生是一位出自书香门第的实力派诗人,对舣舟诗社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钱小山的父亲钱名山,有反映抗日爱国诗篇 《索天团》《槿花娘》《千女缝》存世。钱小山继承了父亲的传统,他把弘扬“中原文物”即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看做是人生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他在解放初即曾以 《满江红·1950年元旦劳军献词》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其中“独立旗飘民主国,自由花发英雄血”两句,为人们所传诵。他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的《东风第一枝·咏梅词》为毛泽东主席赞赏。

诗社成立后,社址先设在常州教育学院,后迁至市二中,时间长达22年之久。2009年副市长周亚瑜同志退休后担任市诗词协会会长,在他的关心和努力下,又得到市少年宫领导的支持,才得以迁址未园。

未园坐北朝南,占地不大而布局曲折精巧,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自北至南依次为“滴翠轩”“四宜厅”“乐鱼榭”。

厅临水池,有“福”“禄”“寿”三块奇石,掩映在奇花异卉中。“乐鱼榭”下的水池,三面岩绕,形若深涧。池岸在不规则黄石切割下,突堰陡峭,形成袖珍的暗河、湖湾、幽岛、奇岬。当水流过垂虹桥,波面顿缩为狭窄的水道,疑入微型三峡。

西首沿垣墙建有长廊,有一井亭名“汲玉亭”,亭南辟月洞,掩映树木间,沿嶙峋湖石(园南首)折而东,跨池有一小石桥,名唤“垂虹”,由东垣墙边回廊逶迤而北上,有亭称“挹爽”。此外散筑园墙的还有长静亭、波月亭等,都倚壁玉立,构思精巧,巧夺天工。

漫步园中,园内香樟、金桂、丁香、夹竹桃、天竹、腊梅、广玉兰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亭榭台阁间,罗汉松苍翠欲滴,红枫绚烂如霞,百年银杏叶片金黄,这和谐的旋律,缤纷的色彩,是世间任何油画、水彩画也难以描摹的。

穿过月洞,来到了一个小院。迎面的山墙前镶一尊巨大的问号形的太湖石,名“问天石”,石高有两米许,其下端石根插入地下,苍劲不屈的问号如高举的头颅,使人联想起屈原的“天问”,想起中华民族历史天空中的那些哲人和诗人。“天问石”的两侧凌霄藤附壁攀爬,青蔓红花高出墙头,使人想起舒婷的“木棉与凌霄花”。红花、青藤、白石一下子使小院充满生机和理趣,显示出主人的卓尔不群。院子的南面是一个古色古香的会客厅,北面就是舣舟诗社。门额为周亚瑜先生题墨“诗国风韵”,两边廊柱是卢海洲先生行书的楹联:“诗国常州传有后,舣舟骚客兴无前。”

屋内图书满架,书案条凳古色古香,花瓶奇石布置典雅。正面是谢稚柳的水彩人物画,两侧是钱璱之、叶鹏飞的名家书法,两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台空调。集古今文明于一体,融东西文化于一炉。

社员们每月就是在这里参加社课、吟诗作赋的。每遇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他们还要举行吟诵创作活动,

经过长期努力,舣舟诗社已在省内外乃至全国、海内外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先后出版社员诗集26本,乡邑诗集选集10余册。著名的有羊牧之先生编的《续毗陵诗集》;钱璱之先生编的《二十世纪常州诗词选》;纪念性的诗集有享有“文武兼备”的《唐顺之诗文选》;被誉为“乾嘉第一诗人”黄仲则的诗选《诗国寒星》;被尊称为“江南大儒”的《钱名山诗词选》;还有当今被称为“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的纪念性诗选《诸夏怀霜》《诗人秋白》。在全国性的诗词大赛中,社员也屡有获奖。

未园小聚有诗家,闲侃辞书漫品茶;词笔性灵存毓秀,弦歌一曲入霓霞。海德格尔说愿人们能“诗意地栖息”。古典的园林,古典的诗词,相得益彰,犹如龙的双翼,常州诗人撑起龙的双翼,在龙城的天空诗意地栖息。

走出未园,霞光满天,丹桂飘香。我不由得想到前几日看过的《南史·文学传序》来。序载:“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永嘉南渡至六朝,常州产生了如萧统、刘勰等一批雄视古今的文学家和理论家。一郡的人文传统,由此积渐而成。”是呀,常州诗国,诗国常州,一脉相传,虽经历史波折,或隐或现,但那一缕墨香,仍沁人心脾。未园,真是常州诗人的精神家园。

林德成先生

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随,随于义!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处,处于心!

林德成先生是从吉林调到我校的。一口纯正的东北话,加上厚重的男低音,老好听了,整得我们组语言表达异彩纷呈。对于语言工作者来说,真是良好的环境。一日,林先生肚饥,上街吃小笼包子。问店家道:包子怎么买?答曰8块钱一克。林先生大惊,太贵了。我50克也吃不饱呀。掉头就走。回校跟办公室的同事说,湖塘的包子咋这么贵?一同事大笑,原来,湖塘话,称一笼或一屉叫一克。我们听后全都晕倒。

林先生眼睛不好,第一次来试讲时,讲王粲的《登楼赋》,非常投入,精彩纷呈。在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他居然把一名来听课的青年教师误当做学生,让她来谈谈看法。他真诚地期待着,直到那位老师的同座对他说“她是来听课的老师”才恍然大悟。并机智地称颂一番武高老师的年轻漂亮。

林先生的课堂永远充满生机活力,他把它命之曰:绿色生态课堂。他上课与学生交流,不叫学生姓名,而是吟一句名言佳句。比如,他说“下面请‘绿肥红瘦’回答”,马上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他的问题。原来,为了提高同学们对语文的兴趣,他准备了一副扑克牌,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写在纸条上交给他,然后他用电脑把他们一一打出来,一条条粘贴在扑克牌的正面。课堂上他要让同学发言时,就随机任意抽取一张,读出牌里面的诗句或名言,下面就由写这句诗句或名言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这个小游戏,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较快掌握了不少的名言佳句或诗句。

林先生课堂语言很少有直白的,他总是尽量用一些生动的文学的语言,以给学生耳濡目染。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他带的学生已养成文学表达的习惯。公开课时,他班学生的发言(文科特色班)个个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让听课老师惊讶连连。林先生爱古典诗词,他班上的学生也爱写诗,并且写古体诗。有时他也非常得意地请我们一起欣赏:“新居住未久,尤思旧时院。梦萦清幽景,醒归驻足看。竹篱虽残破,青藤犹缱绻。鸟鸣花丛中,虫唱石缝间。院主闲庭步,扶木现怡颜。无心事雕琢,天成此画卷。魅力何所在?神韵尽自然。感此良久立,日落仍盘桓。”

他让学生写作文,自己也写下水作文。有时不止写一篇,然后连同班上同学的部分作文一起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评判。如果自己的作文受到同学们的夸奖、好评,他会激动得像个孩子,并且卖关子地说,我怎么没觉得这么好,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然后恳切、真诚地谈写作体会。

林先生很内秀,满腹经纶,但从不张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凡事谦和,从不与人争执。他经常说的口头禅就是:“爱咋的就咋的吧。”他的忠厚真诚不知何时已成为他的一面旗帜。

去年暑期,林德成先生调回了老家。学校虽做了挽留工作,但林先生还是执意地要调走了。

搬家的日子到了。帮他整理物品时,我惊奇地发现,他有三蛇皮带的报刊积累资料,是他多年积累而成。他是用剪刀加糨糊的形式,把一张资料粘贴在8开的白纸上,然后一一压平。他对夫人说,这可是他的亲儿子。我拎了拎每袋都有50多斤重,他把这些东西珍贵地交给物流托运。据说运费老高了。

饯别的席宴上,林先生不停地与各位整一杯,并且实心实意,每杯都是满的。这位东北汉子动了真情,我分明看见他眼中有泪滴闪烁。

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信,信于诚!

猜你喜欢
林先生常州
邻居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常州的早晨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