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读(外一篇)

2016-09-16 01:43阿廖
椰城 2016年8期
关键词:台风理由境界

■阿廖

秉烛夜读(外一篇)

■阿廖

秉烛夜读一定是一种境界,但这种阅读境界早就与人久违。

那年“达维”台风使出了据说高达16级的劲力,致使海南一省就损失了116亿元。这巨额数字背后,当然是在风灾中人畜的死伤,是大面积农田成汪洋,是经济作物和各种林木被连根掀翻,是池塘里养着的鱼虾重归江河或海洋……

对大多数人来说,台风级别的鉴定,也许主要是在字面起着震慑意义,至于它造成损失的具体数字,有人说是官方的一种场面说辞或者一种应对上级的技巧。对于我等芸芸大众来说,亲人死伤了,房屋倒塌了,农田被淹了,池塘缺口了,这才生出实实在在的感受。

种种受灾惨状我暂且不去细列与渲染,在风嚎雨急声中,我蜗在这个城市某一栋坚固的框架结构书房里,基本上无危房户的倒塌之忧,也无农人的各种焦虑,更无商贩们趁此机会发一发“台风财”的筹划……对我来说,“达维”台风具体带来最讨厌的事儿就是我家所住的地段历经了连续46个小时的停电——尤其是台风过后第二天夜里供电迟迟不能恢复,这就成了第一等令我最最懊丧的事。

我虽属龙,但秉性与做派却近似猫,长年靠电脑度夜,或敲击键盘,或阅览所需,或者在敲击与查阅几达疲惫乏味之后下三棋(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以打发无声无息的分分秒秒。可见晚上没电对我而言从来就是最要命的事,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招数来应对。墙上的石英钟懒得理会你的焦躁情绪,依然悠哉游哉地无声走着。时间一变慢就感到有消遣的需要,于是便从琴盒中拿出手风琴拉了几曲;接着又把经年出差随手买下已经积攒成捆的笛子逐一清理,并给几支价格不菲音质也相应好的贴上笛膜,吹了几曲;再接着就没事找事胡乱摁了几位远在异地城市的朋辈电话,侃了几箩筐废话,凑了几大串笑话,开掘出一堆带着泥土味的老话,泡制了一群不知是否算为时尚的空话。终归依依不舍地退出了话语摩擦带来的短暂热闹,百般无奈地恢复了看着挂钟慢慢滴答的难度之夜。

如此这般折腾之后才倏然感到:秉烛夜读似乎才是比较靠谱的选择。

家里当然备有蜡烛,而感觉不够,据官方媒体报道,这次造成全岛性的电网解体,全部维修恢复尚需时日,说不定烛灯还要“持久战”下去呢。于是我就摸索着出门去买蜡烛。楼道漆黑的程度几乎接近我二十多年前爬过的矿井巷道,只能凭着熟悉度的牵引摸出去。大楼的值班门卫处,几位同事在热烈讨论,主要议题是城市已经开始供电,某某片区和某某地段已经有电了,凭什么我们这里还是黑暗王国?宁患贫而不患不均的大众情绪可谓无处不在,即使是号称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

对于毫无证据却人云亦云的说法我素来懒得参与,可这时却有人要我非参与不可——不是参与无谓的讨论,而是要我参加他们的牌局,并且搬出了“三缺一”这一最能缠着人不放也最能叫人无条件服从的理由。我当然不是天生免俗的儒雅之人,但隔三差五聚牌局的时段早就成为过去,每当回首那一段毫无人生设计,任意挥洒生命的日子,我都内心痛苦地做起无条件的忏悔。现在任谁再用任何理由叫我“入局”都不会奏效了,因为任何理由对我来说通通已经成为绝缘体。

又有更要好的同事相邀:牌你不打了,但茶总不能不喝吧?或者干脆就去蒸一蒸泡一泡?走吧,这黑天暗地,混沌一片,你还能干点什么?

这种时候人们给自己派发各种行举都贴着硬梆梆的理由。人之活着,人之奋发进而创造人生价值,也许都出于某种理由。同理,人之颓废,人的牢骚太盛,或者人之自暴自弃,应该也会缘于某种理由。于是种种“理由”既可能是天然存在,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派发。换言之,人既可能是“理由”的接受者,也可能是“理由”的编造者。接下来种种不同的理由就驱遣着不同的人们或者去打拼,或者去颓废。当正常的生活条件被暂时削减,当原有的生存秩序出现紊乱,当预期的前景一时轮廓不清,大部分人总会认领上百个理由来降低激情指数;总会构建上千个逻辑来号召自我放松,总会种植上万个呼唤来使自己放纵乃至放荡!

曾经有社会学家做过局部的问卷调查:什么人什么时候最容易滋生颓废之念继而自暴自弃?最容易牢骚满腹接着恶念萌生?居然有不少卷子答曰:是县委书记或县长这一层级的官员在突然被免职的时候!

这个问题看似并不搭界,但这一答卷判断未必没有某种逻辑理据?人总有不如意、不顺心、不遂愿的时候,变魔鬼或成天使就取决于各自的心地运行轨迹与精神造化。

有人每遇停电就必然去宾馆开房,那当然也是一种顺理成章。人的享受标准一如某级官员就任的某级职务,一般是可以升高不容降低。开上小车的怎可以再去骑摩托?骑摩托的哪甘心再去蹬自行车?所以,搬出四合院的人们,纵使再有文化沉积的情结,但摊到谁的头上,谁又愿意再去黄昏合用厨房,清晨排队如厕?同理,既然使用农药能使瓜菜快速生长,还有几个人愿意再用一双笨拙的手去捡捉害虫以维持“无公害瓜菜”的真实声誉?言归正传吧:既然人类发明了电灯,蜡烛至多成为临时的或短暂的照明物,它哪里还去僭越权限争相担负供人读书写字的使命?

各路邀我者无不带着疑窦或讶异的神态,目击我走出大门,走向对面那间秉烛夜卖的店铺。

在漆黑一片的城市里,一豆弱弱的烛光,不甘心地点亮在一间面积不算小的书房窗前,而且注定着要彻夜点燃……这在照明科技相当发达的当下,上述境况是否多少有点“奇观”的意味呢?

风嗖嗖透进窗的缝隙,初点的烛光摇曳不定,似乎对我委以重任表现出一种不太自信。但当我的阅读进入境界后,情况才得以渐渐改观。

秉烛夜读最能排除一心他用,因为这时候没有电视机不时传来的各种想听或不想听的乐曲或声音,随着家里其他成员枕着已经变慢变轻的风声入睡,也不再传来各种交谈声或论辩声,街上车的往来变少了,斜对面的烧烤夜店也暂时因台风而关闭,这更杜绝了不时从这里传出的呼喊声、嘶吼声、嬉笑声或打骂声……

——其实这是一种相对难得的征候,只是我等平时对之不太珍惜,以致今晚被迫进入秉烛夜读之际才猛然发现。

秉烛夜读令我专心致志地投入,先在几段记述性阅读物的空际里尽情遨游,读到关键的地方——比如当悲情大肆弥漫,当无奈臻于绝望;当情景逻辑勾画出某种线条极致,甚至还使你化成某种角色,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同悲同乐、同生共死……

从上述书中的境界出来后,我转而又钻进厚厚的史料中去——我得再次点校一遍即将出版的新著,以期在不误时限地送给出版机构后尽量减少留在书中的遗憾。除了存疑获得释放,考证得到夯实,视野得以融会贯通之外,我居然在不停闪跳的一豆灯光下警觉地有所“发现”:发现同类史料之间的陈述悖逆,发现广被引用的“事实”有违逻辑,发现几成定论的权威说法存有瑕疵……

大喜过望之余,赶紧对这本新著进行严密订正,并附上注释加以说明。我承认秉烛夜读属于一种无奈景致,但同时也得承认:今晚的秉烛夜读收获颇大,它不仅让我暂时衔接了古人的阅读情怀,还让我得以警醒地举一反三,领略到阅读内与阅读外的许许多多……

猜你喜欢
台风理由境界
台风过韩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台风来了
品“境界”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我喜欢NBA的理由(随笔)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迟到的理由
迟到理由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