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上

2016-09-16 08:53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郝照平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长征火箭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 李 洪 党委书记 郝照平

奋斗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上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 李 洪 党委书记 郝照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这段话凝聚着总书记对过去60年航天事业发展的肯定,也凝聚着对航天未来发展的期望。中国航天进入了收获的季节,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圆满完成首飞任务,长征五号火箭已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带着对中国航天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创建60周年。60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这60年却浓缩了中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崛起。

60年潜心问天收获辉煌成就

在这不同寻常的60年中,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历史性基础。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火箭院经过几代航天人锲而不舍的奋斗,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研制基地。我国运载火箭也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从1059导弹诞生到“长征一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箭”托举“神舟”,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再到“金牌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火箭院在中国航天的每一座里程碑上都镌刻上了自己响亮的名字。

作为中国最早参与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企业,火箭院成功实施了以澳星、铱星、尼星、老挝一号星、白俄罗斯星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发射,探索出“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商业航天发射新模式,让长征火箭品牌响彻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6年6月25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发射,标志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正在开启升级换代的新步伐,具备更可靠、更安全、运载能力梯度更合理、任务适应性更强的特点,为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60年鼎力铸箭奠定航天基业

火箭院在近6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运载火箭总体、分系统及关键单机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配套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当之无愧的“国家队”。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火箭院先后开展了南苑核心区和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具备了年产15发长征三号甲当量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火箭芯级生产能力由3.35米跨越提升到5米,形成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各2发/年的生产能力,未来逐步拓展形成10发/年当量的3.35米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批产能力,实现航天运输系统的产业化发展。

在研发设计方面,火箭院具备了100万亿次大型综合计算能力,建立了多学科综合集成优化设计环境,实现了运载火箭型号协同研制和优化设计,运载火箭的三维数字化设计水平和验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力地支撑了型号研制,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火箭院通过总体牵引,带动了我国航天发动机、发射基地、测量设备、电子设备、气动分析、试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牵引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及制造业、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等多个产业的换代升级。

60年耕耘拓展致力军民融合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火箭院用了30多年的时间不断发展壮大民用产业。经过多年的奋斗,目前,火箭院已逐渐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的特色之路。研究院强力推进“民品强院”方针,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沿着“公司化、产业化、资本化”方向不断开拓,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一院民用产业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86.8亿元增至2015年的176.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9%。“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收入634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的286亿元大幅增长122%。

火箭院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到市场,从产品到产业,取得显著成就,并初步摸索出了一条以技术融合、人才融合、能力融合和资源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航天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分别在新能源及新材料、特种车辆、节能环保装备、特种智能装备、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领域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培育了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军转民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60年薪火相传造就人才高地

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火箭院始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建院至今,火箭院先后培育出6位“两弹一星”功勋、2位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31位两院院士,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管理、生产人才脱颖而出。

1978年至2016年底,研究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9项、全国科技大会奖55项、国家发明奖14项、省部级以上成果3633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拥有硕士授予点10个,博士点授予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工作站1个,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60年集腋成裘凝炼航天精神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火箭院干部员工的大量实践,为航天“三大精神”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期间,在总结航天事业伟大实践基础上,还提炼出了“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四永”精神、“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以及“把成功作为信仰”的文化理念,凝结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使得这个建院只有147人的研究院,在缺乏现代工业基础的行业,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的从容跨越。

发展的航天事业需要发展的航天文化。在新长征的道路上,火箭院将继续丰富发展包含战略、创新、人才、质量、成本等内涵的文化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导向力、保障力、提升力和辐射力。

60年不忘初心乘势继续前进

在成绩面前,火箭院始终怀揣着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初心与梦想,砥砺拼搏,一路前行。随着国家立项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大规模空间活动任务,研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百吨重型运载火箭刻不容缓,目前重型运载火箭正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成功后将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及未来宇宙探索的话语权。

火箭院将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发展动力,同时与商业化、国际化、证券化相结合,提高科研生产和经济运行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能力,助力航天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长征火箭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辉煌六十载业绩耀千秋--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