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创新筑梦

2016-09-16 08:53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院长李立新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中国航天航天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院长 李立新

仰望星空 创新筑梦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院长 李立新

中国航天承载了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彰显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在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航天史和世界航天史的新奇迹。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如今走过60年发展历程,战胜挑战、攻克难关、取得辉煌成就的背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自主创新道路。

创新引领:发展的源泉

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每一次进步都是坚持创新引领、执着追求的结果。60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飞航导弹一体化装备体系发展,创造了我国国防装备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航天事业创建之初,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苏联中止援助撤走专家等艰难局面,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小二黑”的故事流传甚广,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三院自筹资金,开始研制采用固体发动机的“鹰击八号”,因未被列入国家计划而昵称为“小二黑”。没有试验条件,我们就把发动机头朝下埋到土里做试验,终于突破长喷管长时间燃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也改写了三院不搞固体发动机的历史。

创新需要舍我其谁的信念,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新世纪三院人实现了新跨越,运用超过70%的新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型陆基巡航导弹。研制过程中,团队大胆探索、充分验证,最终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在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应用后取得突出成效,团队因此荣获国家首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是三支获奖团队中唯一一个来自企业界的代表。

创新催生了航天的辉煌成就。三院坚定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神圣使命,走出了一条“仿制改型-自行设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型号发展思路,先后研制了10余个系列40余种飞航导弹,多种武器装备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以及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壮我国威军威。三院还形成强大的设计研发和专业技术能力,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8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300余项。

创新是航天事业永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围绕“飞航导弹、无人装备和空天飞行”三大领域,三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国际一流飞航技术研究院,助力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中国航天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书写了令世人赞叹的“中国奇迹”,也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厚民生福祉注入了强劲动力。

加强军民深度融合,航天科技不该是装在匣子里的摆设,而应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新时期,三院坚持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军民融合领域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国计民生发展,“高大上”的航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纲要划定的十个重点领域之一,三院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具有航天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三院成立了北京市首个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的研发已经涵盖机器人系统、人工智能等五大专业,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整机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能力,打上“航天制造”标签的机器人已悄然走入诸多领域:三院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放射源装卸机器人交付中海油,将工人从放射源装卸的严重威胁中解放出来;一批智能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核电、煤矿、电网、医院乃至反恐等领域大显身手;一系列台式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装配、包装等领域企业得到批量使用,大幅提高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制造水平。

不止于此。三院利用航天系统工程理论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地下管线领域的融合和智能化应用,牵头承担国家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提供了涵盖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同时,大力推进航天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工艺技术进军民用航空领域,作为航天系统唯一的机体结构供应商,临危受命承担C919首架机后机身后段任务,以航天精神保证了C919首架机按时下线。此外,全身扫描成像毫米波安检门、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油田钻井旋转导向系统、无人机、区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在国计民生关键领域大显身手。

三院还成功收购卢森堡IEE公司、英国AC公司,实现中国航天企业首次跨国并购,有力提升了三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了国际化经营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军工技术转民用,三院民用产业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将目光投向更高目标,努力打造空天飞行器,以期在广阔的民用航天领域占据重要一席,为提升我国空间资源竞争优势,促进航天技术整体创新发展和升级换代,巩固提升我国航天强国地位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化引领:发展的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发展孕育和锤炼了航天三大精神,培育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自主创新、不断超越的精神正是推动飞航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路走来,三院的创业者们始终充满着创新创造的激情与活力。从志在甩掉“洋拐棍”,独立研制“海鹰二号”,到首型固体发动机试验大胆采用“土办法”,再到巡航导弹研制打破新技术一般不超过30%的“规律”,三院人团结奋进,面对科技高峰勇登攀,面对尖端技术敢攻关,创新的文化、创新的精神一代代传承,深深融入每一个三院人的血液里。今天的三院更加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专业技术推进工程,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培育新时代的创新文化。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三院坚定落实“人才强企”战略,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氛围。从“传帮带”“三高”人才计划到“飞航英才接力计划”,突破条条框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不惟学历、不惟资历,给创新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造就了一批站在飞航技术前沿、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带头人、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高超技艺的技能人才。三院先后产生了7位两院院士、3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14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及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飞航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了巨大的创新活力,三院创新机制让无数“基层大脑”活跃起来,“敢创新、能创新”深植员工内心,建成了一家青年“双创”孵化基地,涌现数十个青年创新工作室。连续数年开展的“三院创新发展论坛”已为21个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注入持续动能。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以发展航天为崇高使命,无怨无悔投身中国航天创新创造的伟大征程。站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起点上,我们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用忠诚、智慧和汗水书写航天事业更加绚丽夺目的华彩篇章。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中国航天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