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渣江春社的形态及流变

2016-09-16 03:26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衡阳县衡阳庙会

董 俊(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湖南省衡阳县渣江春社的形态及流变

董 俊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以湖南省衡阳县渣江地区的春社为研究对象,从渣江春社的历史渊源及社会环境、渣江春社与庙会的历史关系、渣江春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3个方面探讨了渣江春社的历史价值,认为渣江春社是湘南地区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活化石,对渣江春社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渣江;春社;庙会;历史;发展

湖南省衡阳县渣江地区的春社习俗,延续至今,是南方地区特别是湘南地区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活化石。如今当地民间依然保留着每年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开始长达一个多月的春社活动,尤其以农历二月初八日的传统庙会为盛。2002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金土地》栏目和《湖南卫视》专门拍摄了渣江春社民俗活动,称之为“盛大的乡镇文化庙会”和“中国农村世博会”。对于其源流、特点、意义的研究,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为了唤起人们更好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1 渣江春社的历史渊源及社会环境

(1)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起源于商、西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社日节一年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二月“春社日”是春季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又称中和节,据《太平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2)渣江是衡阳市西乡一座古老市镇,历史上为重安镇。坐落于衡阳市西北部40 km的蒸水与柿竹水的汇合处。原辖三湖、石市、盐田、甘泉、赤石、官埠、鼓峰、渣江等7乡1镇,1992年撤区并乡,行政区划才调整为现在的渣江镇。但其历史文化仍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习俗民风,更是源远流长,浑然一体。汉武帝时,置钟武县,属零陵郡。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以钟武县授封长沙王刘附朐之子刘度,改为候国,建钟武城①参见清同治《衡阳县志·山水第十六》。。钟武县故城址,在渣江镇西北2 km处的福城村,现有古碑、古城墙残存。孙坚为长沙太守时,曾破区星于此②参见清同治《衡阳县志·纪事第二》。。汉顺帝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更钟武为重安,吴孙亮更重安为临蒸(以县临蒸水得名),县治均在钟武故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在渣江设县丞公署,清末民初,改设渣江司,辖衡阳西北两乡。时设文武两衙门:文官衙门遗址在现渣江镇政府所在地;武官衙门在小对河,遗址在现渣江镇人民医院[1]。

(3)渣江宗教场所比较多,仅镇上就有寿佛殿(图1)、太平寺、目莲庵、观音阁4座佛教寺院。小对河有道教场所圣寿宫,规模较大。距渣江2 km的福城寺的大雄宝殿,两廊为十殿阎罗,塑像栩栩如生,《中国美术史》有所记载。距渣江5 km的般若庵,香火极盛,传说用“千人锅”煮饭。1988年,渣江镇南2 km处的赤石村小鸡岭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青铜器提梁卣,以及系列青铜器,有力地证明了渣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诞生在渣江这片土地上的清中兴4大名臣、梅花圣手彭玉麟,清末民初书画大师曾熙,更是渣江人文鼎盛的代表。

图1 寿佛殿石柱(来源:衡阳县宣传微信公众号)

(4)时代变迁,但渣江古镇的街巷格局及肌理却基本上完整保存下来。解放前的渣江镇,按照行业分为5类,称为一、二、三、四、五个柱子。后改为天、地、元、宇、鸿5个字号。当地人现在还习惯称柱子,比如说“住在头柱街”。当年,头柱是烧纸行,有30多户,建有烧纸庙,立有蔡伦公;二柱以经营布匹绸缎为主,也有卖南杂百货的;三柱经营金银首饰,还有36家酒铺,立有杜康公,按各家自报坛口纳税;四柱是屠宰行,立有张飞公,天天杀猪卖肉,热闹非凡[2];春社的主要场所寿佛殿在五柱子,胡氏宗祠隔壁,殿的对面是渣江戏台。春社活动就是以寿佛殿、戏台为核心举办的。

2 渣江春社与庙会的历史关系

渣江春社活动由3个部分组成,即“赶八”“赶社”“赶戊”,由最初的祭拜土地神逐渐演变为祭拜本土的寿佛,逐渐演变为庙会,庙会是社祭演变而来。

“社日”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集中表现为一种年度周期性的公共区域信仰传统,即对于土地神的崇拜。《周礼订义》:“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秸,所以报功”[3]。两社除了祭祀功能以外,逐渐形成春社为交换农具种子之期,秋社为交换五谷产品之期。春社因为农事尚未开始,人们有精力余暇参与。而秋社正值秋收之际,人们忙于收割,秋社逐渐由“尝新”习俗替代,渐渐停顿,至今鲜见。清康熙《衡州府志》记载:“社日,守令祠社神以祈谷”。清乾隆《清泉县志》载:“(社日),官祀社稷,以祈谷。农人于(立春)后即禁戊不以金犯土,过社再阅一戊乃止,报土以祈年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都建立起祭祀社神的场所,届时进行祭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演化成为把人格化的神灵与具体的历史人物联系到一起。

“庙”与“会”的连用,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一语。《后汉书·张纯传》:“元始五年,诸王公、列候庙会,始为祀祭”。这是庙会一词最早的文献资料。“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这个时期庙会的经济功能没有显现,而更多的体现的是其帮助人们生产收获的功能,人们祈求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农业生产丰收。一直到商周,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立为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立为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4]。《明会典.里社》记载:“凡各处乡村人民,每里一百户内立一坛,祀五土五谷之神”。“每岁一户轮当户首,常用洁净坛场。遇春秋二社,预期率办祭物,至日约聚祭祀。其祭用一羊、一豬、酒果香烛随用”[5]。

“寿佛确有其人,唐代郴州程水乡人,姓周氏。《清泉县志》有传”③参见民国学者罗炜《衡阳便览》见《衡阳地方史资料》总第一辑重刊(内部资料)。。清康熙《衡州府志》卷二十三亦有记载。农历二月初八,相传为寿佛老爷生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汇集在一起祭祀寿佛,烧香拜佛,搭台唱戏,交流物资,形成庙会,俗称“赶八”(图2)。历史上仅在1945年,因日本军队驻扎在距离渣江14 km的台源寺,为防止日本兵趁火打劫,时任衡阳县县长王伟能亲自率领军队用机关枪封锁路口,不准人们“赶八”以外,余无间断,沿至今日。渣江的“赶社”,由于活动丰富多彩,交易旺盛,逐渐发展为赶六戊、七戊,有时候还赶到九戊(末戊),1991年就是如此。每戊10天,即每10天赶一次戊。社日农历中无定期,视立春迟早推算而定,一般“赶八”在“赶戊”以后,但是也有例外。

图2 衡阳县渣江二八庙会

3 渣江春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3.1春社举行的主要场所

寿佛殿地处渣江镇南正街红星路老26号(原渣江镇五柱街),建殿时间为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二月,古衡阳县县志和南岳佛教协会均有记载。佛殿建筑占地面积500余m2,主建筑面积400m2,耳房100m2。佛殿共有三进三横,前面是正殿大厅,供奉佛祖60多位,佛殿门前有一对1m高宽青石狮,殿前右侧有耳房数间,是供和尚、道士居处。前厅中央是主殿,寿佛老爷坐中,两边是一对金官护神,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楼上有24位朱点神灵。寿佛老爷高1.6m(坐佛),金官佛高3.5m(立佛),三尊佛均200 kg左右。罗汉菩萨高80cm,朱点菩萨高70cm,均属立佛,所有佛像由高质香木料精雕细刻而成。中间后方有个戏台,作为民间佛教圣徒还愿戏剧演出场所,此殿周围由青砖砌成,中间及前方由6根红石石柱组成,所有建筑均由木料雕刻而成,最后是佛殿香房,当时佛殿造型非常美丽壮观,建筑高13.3m,右边紧挨渣江药材加工,左边紧邻刘姓住户。佛殿建已有188年历史,当时殿内香火旺盛,凡邵阳宝庆方向去南岳进香,须经渣江,寿佛殿是他们南岳进香的第一站④据渣江镇南正街居民委员会提供资料。。据当地老人回忆介绍,当年寿佛殿大门上方悬挂着书法家曾熙书写的“宏盛且化”木匾,此项真实性尚需进一步考证⑤据渣江镇80岁村民黄上林口述。。

3.2春社的组织机构

渣江春社属民社,由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渣江春社的组织者叫“灯公”,亦称“社公”。“灯公”本是元宵节耍灯的组织班子,因为“灯公”也是由老街商号店铺老板们即各柱柱头“承头”,有财力、人力、号召力,有相对固定的办事班子,所以“社公”与“灯公”基本上是一套班子。各柱派出管理人员称“执事”,派出的勤杂人员叫做“跑堂”,记账人叫“经管”,寿佛殿的住持参与“为事”,地方上的“好佬”充当“主事”,维护秩序,调解纠纷。这样的组织架构,体现了典型的乡村自治形态。“承头”的“灯公”既是春社仪式中的总领袖,又属于各乡村的精英阶层,往往掌握着春社活动的实际权力。各柱的“执事”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春社仪式中分工不同,各负其责。他们在每年春社的前一段时间就要开始筹划具体事宜⑥据渣江镇81岁村民凌延辉、67岁村民赵福林口述。。

3.3春社活动核心——祭祀及“打铁花”

渣江春社当天一大早,各柱代表按照事先排好的顺序依次进入正殿。正殿正中是寿佛雕塑,像下是供桌,桌上供檀香一炉、烛台一对,上插红蜡烛。太牢(猪、牛、羊三牲,有的说是肉、鱼、鸡)用粗瓷碗盛着,斋粑、供果用磁盘装好。凿好的纸钱若干,米一盅,酒一壶,用3个酒杯盛满,烧酒、湖之酒都可以。主祭在渣江又称“家祭师傅”,由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人物担任。一般由各柱柱头也就是庙会活动“承头”轮流担任,也有请还乡的地方上在外地做官或者有名望的人士出任。据当地老人介绍,渣江鼓峰的国民党立法委员梁栋、国民党中将王况裴都受邀主持过祭祀仪式,并且为时任“曾知事”为庙会耍灯引发的纠纷做过调解⑦据渣江镇78岁风水师魏文竹口述。。

每年二月初七日夜,为给寿佛老爷暖寿,渣江的人民集中到寿佛殿坪里看打铁花。白天在寿佛殿祭祀寿佛爷,晚上铁作行业在殿门口戏台前举行的“打铁花”成为重头戏,后来圣寿宫也参与进来。长期以来,五金行业(金、银、铜、铁、锡)的工匠与道教同奉一师祖——太上老君,可称得上师兄弟。打铁匠与道士们到晚上拿出了他们的绝活“打铁花”(花谐音发,是吉庆话语)。打铁花就是用铁水打花,先将废铁熔化成铁水,用浸湿泡透的木勺,舀起一勺熔化的铁水,向空中抛去,顿时火星漫天,灿烂夺目,类似现在的放焰火。铁水抛得越高,火星洒得越耀眼,人们欢呼声越响亮,观看的人就越多。相应的打铁水的工匠和技师劲头就越足,铁水就抛得更高更宽广,场面就更加热闹⑧据衡阳市75岁文史专家萧培先生口述。,打铁花成为渣江春社一个重要特色和看点(图3)。

图3 渣江当地打铁水的手艺人

3.4春社活动高潮——社戏及“对台戏”

社戏本是专在社日之时演出的戏剧,最初是娱神敬神、酬神祈灵的内容和手段,后来逐渐成为神人共娱的传统节目,神圣性的戏剧展演逐步转变为世俗性的娱乐表演。社戏作为社日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程式性、模式化的特点,而且集中体现了社日活动的全民性和狂欢性,渣江春社的社戏完整呈现了这些特点(图4)。

图4 渣江春社社戏

渣江寿佛殿的对面建有戏台,工艺精湛,独具匠心。台上出马门上书“出身好”;进马门上书“结局高”。前柱对联:“嬉笑怒骂皆文章何须翻人物类撰;英雄儿女空色相即此是今古奇观”。前台后壁正中悬挂一匾,书写“大都如此”4个大字,苍劲有力,独成一体,很有气派。相传是马头山儒生凌麟用左手所写。如今,有人论事平平者,即曰:“渣江戏台上的匾——大都如此!”戏台下面有空坪一块,供人们看戏和交易米、柴之用。戏台后面还建有一间“落剥亭”,乞丐安宿于此。亭旁有一口莲花塘,传说是风水宝地,塘里夜放莲花,被一乞婆看见,即跃于莲花中,葬身于塘内,后来乞婆之子点中状元,封妻荫子。渣江春社的社戏少则7天,多则1月,由各柱轮唱。同时,各柱子还耍龙舞狮闹花灯。头柱以龙头大,五柱以灯火多,各有气派,互相攀比竞争。

将庙会引向高潮的是对台戏的演出。对台戏是集镇行业之间,互相夸耀人力财力,招来生意,在同一处各搭一台,各请一戏班唱戏。在同一舞台上,两戏班轮换演出各自的拿手剧目,叫“打汆台”[6]。当年主要是由渣江的行业公会,即屠宰业和制纸业唱对台戏。谁先占据了戏台,就由其出钱演戏。而另一个行业不甘示弱,就在不到200m外的河州上搭个简易戏台表演节目。对台戏越精彩,看的人就越多。双方想尽办法“戏谑”对方。你唱戏骂我屠宰业的祖师爷张飞,我就唱戏骂你制纸业的祖师爷蔡伦。引得众人观看⑨据渣江镇80岁村民黄上林口述。。当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戏班演员,如衡阳县长塘铺人屈云卿等。渣江春社演戏讲究多,要求严格,不准随便跳班、不准误场、不准吵嘴打架、不准放“快”(即清晨忌讳说“猴子”“老虎”“鬼”之类字眼)。

“民俗终岁勤苦,间以庙会为乐”。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们为了养家糊口,早出晚归,终日劳作,遇有风调雨顺,则可以温饱;遇有天灾人祸,则饥寒交迫,只能勉强度日。社日社戏演出活动给他们创造了集中放松、尽情欢娱的机会。民众在社戏活动中欣赏演出或参与表演,可以暂时忘却平日的辛苦劳作,抒发日常被压抑的个人感情,享受生活中难得的乐趣。

3.5春社的祭食

祭食包括祭祀所用的菜饭酒。渣江被称为土菜之乡,源于春社。渣江社祭仪式所用的菜饭酒——演变为今天的渣江饮食特色。相传土地神的生辰是农历的二月初二,因此在对土地神崇拜形式的推动下,汉朝之后,人们便把土地神出生的这天到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每当春社日来临之前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杀猪宰羊,诚心的祭拜。南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当时民间社日活动的内容:“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就是说每逢社日,人们总是要在大树下临时搭起席棚,宰牲酿酒,先祭社神,然后在一起聚餐。而这一现象也被许多的文人记录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杜甫的《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陆游的《新晴》等一系列关于春社的描写,都体现了古时人们对春社日的重视程度。

衡阳的名菜中,社日祭菜有重要贡献。制作精细,用料讲究,烹调方法以炒、蒸、炸、煨、腊等诸法为主。考其源流,均与社食有关,或者本来就是祭菜⑩据衡阳文史专家刘定安先生口述。。

3.6渣江春社的社市

清乾隆年《衡州府志·风俗》:“社日祭灶神以祈谷,是日宣雨。谚曰:春社无雨不种田,秋社无雨不种园”。为了准备春耕物资农具,人们在渣江春社聚会时进行物资交易,慢慢形成了具体时间为“赶八”“赶戊”的庙会,当地人们称为“赶社”。到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中心地点是寿佛殿,殿前空阔且临蒸水河州。空阔坪中有戏台,坪及街道两侧可作物资交流庙会。后来影响力和规模逐渐扩大,除在寿佛殿坪里举行以外,还在新桥河州,上至敖鱼山,下到自新堂500m左右的两边摆摊设点,搭台唱戏。2016年农历二月初八日,笔者在现场看到,集市已经延伸到渣江去盐田方向2 km的几条新街和市场。人流车流滚滚如潮,足有五六万人之多(图5)。

图5 渣江赶社的当地老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社的祭祀活动是精神上的准备,春社活动多,场面大,有社祭,为寿佛爷祝寿、宴饮、舞狮等民间游艺。那么,春社形成的庙会实际就是社市,即人们在春社聚会时候进行物资交易的集市,是春耕的物资准备。农具、耕牛、生活用品就成了春社的抢手货。现在的物资品种繁多,无所不包,既有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又有现代工业产品,甚至有商品房推销和电子商务出现在渣江社市,反映出鲜明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特色。

4 结束语

渣江春社2015年成功入选衡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渣江春社的流变、形态,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包容性、适应性、灵活性,显示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渣江春社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和存在奥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总结先民崇拜自然、敬畏规律、爱护环境、珍惜家园、惠及后代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加快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和正能量。

[1]衡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衡阳文史资料第5辑[M].衡阳:衡阳日报印刷厂,1986:74-77.

[2]汪运球.渣江的二月八庙会与春戊春社[J].衡阳县文史,1992:66-69.

[3]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社日部[M].北京.中华书局,1934:31.

[4]李琤,金开诚.庙会[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35-36.

[5][明]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434-435.

The Morphology and Theology of Zhajiang Chunshe in Hengyang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DONG Ju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1,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unshe in Hengyang Zhajiang town of H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Chunshe in Zhajiang from three aspects: historical origin & soci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temple fair,basic situation & characteristics. It considers that the Chunshe in Zhajiang is a living fossil of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Southern Hunan area.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hushe in Zhajiang is in favor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Zhajiang;Chunshe;temple fair;history;development

G127

A

董俊(1982-),女,衡阳师范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研究员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E- mail:657925576@qq.com.

猜你喜欢
衡阳县衡阳庙会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同治)衡阳县图志》作者考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元宵节,逛庙会
衡阳县:禁毒宣传进校园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中油桃4号在衡阳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