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创新示范区将给河南带来啥?
——写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之际

2016-09-18 06:29岳修科
河南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新区示范区知识产权

文 /岳修科

“国字号”创新示范区将给河南带来啥?
——写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之际

文 /岳修科

5月27日,夏季的郑州,草木葳蕤。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人们汇聚一堂,翘首以待。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共同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现场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而在此前,这个“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

目前,河南省正在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批复要求,已经全面部署启动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在激动、振奋之余,全省各界对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满了期待,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什么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入选以后能得到哪些政策红利?”……其中,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给河南创新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对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发挥怎样的作用。

高度重视,靠自身实力赢得青睐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2015年12月,在河南全省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暨国家高新区观摩座谈会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及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要在现有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上,再新设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包括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年4月1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

2016年5月26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显而易见,自从向国务院提出请示,申请支持郑洛新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河南省各部门就高度重视,各项相关工作紧锣密鼓,有序进行。而最终能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复,这跟河南省的自身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以及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地市的创新能力又是密不可分的。

有分析指出,郑州、洛阳、新乡是我省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体系最完备、创新活动最丰富、创新成果最显著的区域,以郑州、洛阳、新乡三家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在中原腹地建成一块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统计显示,2015年,郑州、洛阳、新乡三市共实现生产总值12 806亿元,占全省的35%。这一区域集聚了全省53%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5%的上市企业和76%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47.6%的科技人才,已成为我省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体系最完备、创新活动最丰富、创新成果最显著的区域,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能否牢牢把握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河南省的整体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在5月27日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万钢做了讲话,他指出: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对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河南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强决心。万钢说,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使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发挥河南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步伐,让中原更加出彩,辐射带动中原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万钢对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寄语,他希望河南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务院批复精神,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机制。

针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批复,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明确表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赋予河南的又一重大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动力转换的重大工程,是弥补我省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必将对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支撑河南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向全省同志提出要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国家部委的殷切希望,省委书记的铿锵之音,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借着这一重大机遇,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历程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统筹资源,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机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高层次载体,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水平提供了重大机遇,也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和担当。

据了解,省科技厅目前正在加快编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纲要,争取早日把示范区发展蓝图变为施工图。

示范区的核心是郑州、洛阳、新乡三家国家级高新区,我省将按照“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优化完善区域空间布局,将三市内的创新发展优势区域纳入示范区,加快形成三市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逐步将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辐射推广到我省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在全省形成以郑州、洛阳、新乡等城市为中心,以安阳、南阳为两翼的“一中心两侧翼”的创新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关键、以企业主体为重点,明确发展主线,加快产业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早日建成支撑全省创新发展增长极。

今年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我省将出台哪些“真招实招”夺取“开门红”?省科技厅厅长张震宇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省科技厅将把示范区创建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资源,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为了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我省将建立“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三市也相应成立工作推进机构。为了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省财政先期设立3亿元的示范区专项资金,拉动三市、三个高新区加大投入;成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并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示范区建设。

为了督促引导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我省将采取定期观摩、总结的方式,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对示范区建设的激励机制。

今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按照“一市一概念”的思路统揽示范区建设,郑州以建设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引领、洛阳以争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新乡以打造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引领,着力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按照省政府报送的《郑洛新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示范区将引进、吸纳高端创业企业200家,培育形成10个左右“百千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张震宇厅长认为,相比其他省市,我省要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重点放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我省对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努力建成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张震宇解读说,示范区将重点放在深化

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开放创新步伐、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和构建创新创业体系等方面进行示范。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在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批政策措施,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二要加快承接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在示范区集聚,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枢纽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新格局,打造辐射中西部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三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动力,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加快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破除束缚人才创新创业的落后观念和制度障碍,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打造人才特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震宇说,我省认真谋划了“一会三件”的工作推进方案,快速启动示范区建设工作。“一会”就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三件”是指我省近期要制定出台的实施方案、规划纲要和政策决定等三个纲领性文件。目前,实施方案已经印发;支持示范区发展的30条先行先试政策将在进一步完善、提升后出台,作为今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政策支撑;统筹、布局示范区中长期发展的示范区发展规划正在加快编制。

高、精、尖“扎堆”,凸显创新集聚效应

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我省迎来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后的第四个国家战略规划。依靠这个“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带来的政策红利,郑州、洛阳、新乡三市也将迎来新的蜕变。省内各界普遍认为,示范区建设的深入实施,将凸显出创新产业集聚的效应,助力我省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郑州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所以能成为“国字号”,很大原因是辖区内聚集了全省最知名的高等院校、最具实力的科研院所,可谓是“高、精、尖”扎堆。不仅有“军中清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郑州大学,还有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全区现有11家上市公司,占全省的1/10;新三板挂牌企业58家,约占全省的1/3。郑州高新区区内形成了以研发、生产、交易、服务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是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郑州软件园、郑州电子电器产业园、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郑州IT产业园、中原广告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竞相发展,其中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和超50亿园区各2个。

创新驱动发展,领先源于早行。为了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瓶颈,郑州高新区从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启动当时鲜有人知的“新三板”工作,2014年首批12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河南企业全部来自郑州高新区。目前,全区共有11家上市公司,占全省的1/10;新三板挂牌企业58家,约占全省1/3,新三板企业数位居全国高新区第四。

“十二五”以来,郑州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和郑州都市区创新驱动战略主引擎的总目标,强力推进千亿科技城建设。2015年,全年完成GDP220亿元,增长10%;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9亿元,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增长20%。在2015年科技部发布的全国146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由第18位提升至第16位,高新区孵化培育能力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洛阳虽然在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落后于郑州,但是其工业基础好,研发资源同样丰富。据了解,洛阳拥有部省级科研院所1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数量居河南省第一;在创新实力方面,近年来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都有“洛阳制造”和“洛阳创造”的功劳。

新乡以其高新区为核心区,目前拥有众多国内领先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创新的技术,还拿下了“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

郑、洛、新三市各有侧重架构三市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不同定位。已经出台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形成“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功能布局《实施方案》指出,要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开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创新局面。也就是说,三个区以及众多园区之间,要注重差异,不能千篇一律。郑州片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盾构装备、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非开挖技术、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可见光通信、信息安全、物联网、北斗导航与遥感等。洛阳片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高端金属材料、新型绿色耐火材料等。新乡片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生物制药、生化制品等。

《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带动郑洛新三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示范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带动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创新发展中,人才至关重要。《实施方案》提出,示范区还要重视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业内人士指出,郑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无疑给河南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一些多年发展缓慢的区域,如郑州西区带来了曙光。因此,虽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名字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市民没什么关系,然而,一项国家级区域项目的落地,带来的辐射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能完全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认为:“这次获批给郑州西区普通民众也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利好,今后来的企业越多,就业机会也就越多,企业层次越高,就业待遇的层次也会提高。同时郑州高新区还将引领着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最终达到产城融合的效果。”

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引擎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典范,国务院对于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要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做出探索和示范。那么,知识产权如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企业又该如何依托知识产权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老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进经验,对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来说,不无裨益。

从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成立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北京中关村示范区)为肇始,7年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中关村示范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99万件,同比增长22.9%,发明专利授权量1.56万件,同比增长35.3%,增速是上年度的近7倍。近5年,中关村企业累计提交申请专利量17.6万件,获得专利授权10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超4万件,占北京市有效发明专利量的60%以上。2015年,中关村的企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约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7。据介绍,北京中关村示范区实施了加强专利和创新成果运用的“新四条”和“京校十条”政策,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释放了创业创新的活力。

上海张江示范区进一步确立了在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基础上实现“开放创新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活跃区、科技金融结合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努力建设成为带动上海、长三角区域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致力打造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特色品牌。长株潭示范区在知识产权支撑下,以占湖南省1/7的面积、1/3的人口,集聚了湖南省7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湖南省70%的专利,实现了湖南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政策红利”,“先行先试权”应该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手中获得的最大红利。“先行先试”关键在于拥有了自主的创新权,自主的发展权和自主的改革权。省科技厅相关人士表示,国家对示范区的定位是体制机制的先行区,除了中关村的一些政策将得到推广外,也鼓励各地方在示范区自己搞一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的先行先试。“我省的示范区就可以作为一个‘试验田',有些拿不准的政策,不行了就取消或改正,合适了就推广。”

据了解,在山东半岛、河南郑洛新、辽宁沈大等3个新成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并将以此推动集聚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业创新发展。

目前,河南省正在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的建设,深化改革,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水平成为各部门的一个共识。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刘怀章局长指出:“我们将通过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深化改革,推动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提升全省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先行先试”,给予了自主创新示范区极大的自主权,人们甩开了包袱,迈开了步子,“深化改革”成为了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强音符”,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事业带来了新风气,描绘了新图景。

随着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进行,一些国内知名知识产权企业也纷纷落户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内。4 月22日,全国知识产权界龙头企业——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郑州办事处落户郑州高新区。这是该公司继广州、成都之后,在全国设立的第三家、中部地区设立的首家办事处。据了解,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IPMS)第三方认证机构之一,全国具备这样认证资质的机构仅有2家,主要为全国科技创新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以及内审员培训等相关方面的业务。中规公司郑州办事处设立后,将在郑州市开展中部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工作,包括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认证审核、内审员培训、贯标实战培训及外审员培训等。该办事处的设立将进一步推动我省乃至中部地区企业创造、运用、转化、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强劲动力。

推动高校和专利部门的深度协调合作,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今年6月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洽谈了战略合作事宜。双方经过充分协商,一致同意构建战略合作关系,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针对河南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发展需求,整合双方资源,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共建“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并联合创立“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研究院”,全面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研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途径、模式和机制。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我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全省各界应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让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早日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标杆,奏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恢弘篇章!

猜你喜欢
高新区示范区知识产权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遂宁高新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