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
——以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音量、速度、音色偏好为例

2016-09-18 07:28霍橡楠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倾向性音量音色

霍橡楠

(星海音乐学院 科研处,广东 广州 510006)



·音乐心理学·

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

——以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音量、速度、音色偏好为例

霍橡楠

(星海音乐学院 科研处,广东 广州 510006)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测量的研究方法,就老年人对声音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声音类型及声音的强度、速度、音色主观倾向性规律进行了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相关结论。

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听觉依赖;声音类型;声音特征

一、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迫使养老事业必须快速发展,理论工作者同样肩负艰巨的研究使命。“精神养老”“文化养老”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层面,而音乐是服务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对音乐与老年生命健康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关键。罗小平教授率先于十年前在《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一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1]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老年精神音乐学”的学科概念。又率领研究团队主持了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形成编著《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2]。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音乐与老年生命发展的规律和现状,为我国的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的选题,是在该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为相关研究成果向我国养老服务工作实践进行应用转化,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而进行的实证研究。

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为将音乐有效地融入到老年生活提供支持,为老年人服务项目的设计提供便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音乐教育。针对老年学员的教学该选择什么音乐形式?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内容?都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才能做出正确的安排。2.老年人养生保健。养生重点在养心,如果不能顺应老年人的听觉审美习惯,就很难达到养生目的。3.音乐治疗。既然需要治疗,就说明身体状况不佳,一般精神脆弱而又敏感。如果治疗的形式和选曲不能顺应患者的听觉审美习惯,不但很难起到治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4.老年音乐活动。无论是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有组织的或户外自发的老年音乐活动,其活动场地、形式、内容选择,环境布置等,都必须紧贴老年人的听觉审美习惯。5.老年文化传媒。老年电视广播栏目的音乐设计、老年娱乐活动所需音像制品的开发生产等。这些方面都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只有弄清老年人听觉审美规律,尊重老年人听觉习惯,才能真正做好老年音乐方面的服务工作。

二、研究现状

关于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年听觉的生理机能与功能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生理机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会对老年人造成怎样的心理和行为能力影响等。[3]然而,只有在充分尊重个体听觉主观体验、全面理解和把握个体的听觉审美习惯的前提下,才能科学地设计老年人的听觉环境,才能把音乐恰当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有很多关于“音乐审美偏好”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很少涉及老年群体,而且主要是限定在音乐,不包括音乐之外的声响;大多都是侧重于对音乐体裁或音乐风格的偏好研究。而本文选题中的“听觉审美偏好”,是指老年人听觉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声音特性的主观倾向性的研究。包括对声音的依赖程度、声音类别、声音特征、音乐基本要素的审美倾向性。已有“音乐审美偏好”的研究成果,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哪些角度考察和描述听觉偏好,是研究设计的关键。已有关于影响音乐偏好因素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海弗那(Hevner)、哈恩(Hahn.M.E)、凯斯顿(Keston.M.J)、品托(Pinto .I.M.)、拉多西(Radocy.R.E)、博伊尔(Boyle.J.D)、哈格里夫斯(Hargreav es.D.J)、盖茨(Getz.R. P)、西伯纳(Siebenaler.D)、伯恩塞德(Burnsed.V)、芬(Fung.C.V )、利维廷(Levitin.D.J)、帕辛格(Persinger.B)、卡默内斯基(Kamenetsky.S)、弗里德里克森(Fredrickson.W.E.)、格里尔(Greer.R.D)、多罗(Dorow.L.G)、潘特尔(Pantle.J.E)、德罗(Kevin L.Droe)、德罗(Kevin L.Droe)等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认为:影响音乐偏好的因素非常复杂,但大致归为三个方面,即音乐本身特点、音乐欣赏主体的特点及音乐和主体之外的环境因素。具体可分为音乐要素特征(速度、节奏、音高、旋律、和声、音调、音量、音色、体裁、题材、风格等)、主体特征(年龄、性别、音乐经验、人格特征)、对音乐的熟悉度、社会因素和教师因素等方面。[4]

还有大量研究是关于音乐偏好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国外有艾德里安(Adrian C.North)、凯利(Kelly D Schwartz)和格里高利(Gregory T Fouts )、艾丽丝(HallAlice.)、若林斯(Rawlings.D.)、伦特福罗(Rentfrow.P.J.)、戈斯林(Gosling.S.D.)、德尔辛(Delsing. M.J.M.H.)、兰弥亚(Alexandra Langmeyer)、马莱克(Marek Franek) 和帕维尔( Pavel Muzik)、泽亨哈夫特(Zweigenhaft.R.L.)、珀金斯(PerkinsSeth.)、乔迪(Jodi L.Pearson ) 和斯蒂芬(Stephen J.Dollinger)、科帕茨(Kopacz M.)等学者[5],国内有郭娜[6]、江俊[5]、叶丹[7]等学者,把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划分不同的喜好等级,采用不同的人格测试量表,对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同样涉及如何描述审美偏好的问题。比如,叶丹的文章从速度、色彩两个维度的4种音乐感觉,即:快、慢、明、暗,对音乐进行分类。[7]这里的音乐分类方法,是基于如何描述音乐偏好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研究同样为本文的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问题限定

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是指听觉基本正常、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整体听觉感知习惯,即主体听觉主观选择的倾向性,基本分为: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倾向性、声音特性倾向性、音乐要素倾向性几个维度。本选题完整的研究角度,应该包括听觉的整体倾向性、群体间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审美偏好成因分析等。本文只选择老年群体听觉的整体倾向性这一个角度进行研究,作为对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问题研究的尝试。

本文包括: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倾向性和声音特性倾向性,音乐要素倾向性将另作论述。听觉依赖程度是指各类声音融入老年人整体生活情境的情况,具体设定为:日常行为、公共环境、听觉欣赏三种情境下,主体听觉参与度。声音类型倾向性,是根据老年人经常所处环境的声音特点,将声音划分成自然声响、生活声响、音乐声响、噪音四种类型,来考察听觉对声音类型的主观倾向性。声音特性的倾向性,是指老年主体对声音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物理特征,包括音量、速度、音色,对各自的喜好倾向性。需要说明一点,声音特性和音乐要素不同,声音特性是指适用于所有声响的特性,包括音乐,而音乐要素,则专指适用于音乐声响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听觉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被试基本情况(包括身心健康状况)、被试听觉依赖性两部分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的内容,采用单选、多选的答题方式。单选内容包括五级评定的程度选项或非五级评定的内容选项,根据所选内容对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多项选择部分,主要是通过所选项目的数量多少,对问题进行量的把握。

听觉测试的方法通过使用测试工具(音频),来测试被试对声音类型、音量、速度、音色的偏好情况。声音类型偏好、音色偏好两项测试内容,采取根据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并赋值的方法,赋值越小喜好程度越高。音量、速度偏好测试项,采用逐个测量获取每位被试对测试内容反应数据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论证

1.个人基本信息和身心状态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听力健康程度、音乐知识掌握情况;身心状态包括身体健康程度、患老年病情况、心理压力、生活质量满意度、幸福指数。所得信息用于限定研究对象特征,为测量结果分析提供依据。对听觉审美偏好的测试,首先要依赖个人耳朵,主体听力是否正常,是测试必须进行排查的条件。被试的音乐学习经历、学习时间长短、所形成的音乐认知习惯会影响到本课题的测量结果,所以同样被列为被排查内容。身心状态几项内容,是和本课题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在条件。听觉审美偏好是属于心理范畴,主体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身体健康状况是生理基础,生活质量是物质保障,心理压力、幸福指数是心理环境,这几个方面都会对主体听觉审美反应产生影响,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2. 听觉依赖性

听觉依赖性包括安静程度评估、声响影响睡眠情况、每日睡眠时长、嘈杂环境的参与度、音响融入日常行为情况。对主体听觉依赖性的关注,是从整体上把握主体听觉习惯的一个重要角度。比如,一个人始终都喜欢安静,哪怕是音乐声响,也会觉得吵;或是很喜欢热闹,喜欢欣赏音乐、参加歌舞活动、经常出入人多嘈杂的场合等。这就很能说明其听觉的整体习惯。然而,个人的听觉依赖性是很难通过音响测试获得的,只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被试进行主观评定和选择。

3. 声音类型偏好

将声音划分成自然声响、生活声响、音乐声响、噪音四种类型,来考察老年听觉对声音类型的倾向性。上述4种声音类型是根据老年人日常活动中,经常接触到的声响来划分的。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划分方法。

物理学中,将噪音定义为“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那么除了乐音乐器发出的声音之外,几乎所有其它声音都属于噪音。这样来理解声音分类,显然无法实现我们对老年人声音喜好的测量目的。这里的声音分类主要是从声音的外部形态及声音发响的意义来划分。声音发响的意义是指声源的变化是否对人的日常行为造成影响。如,人们对自然界中雷鸣、狂风、暴雨声的排斥,不仅是这些声音对听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所代表的现象不利于人的活动,甚至会造成安全威胁。然而,如鸟鸣、流水、微风、细雨声,同样是自然界的声音,但它既不会冲击人的听觉,又不会影响日常活动。还有,人们对生活中的吵闹、哭喊、破坏物品、摔打器皿等声音的排斥,同样是这样的道理。那么说话、嬉笑、洗漱、做饭、收拾家务、走路、关门声却是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须响动。打击乐以乐器的形式、以音乐的形态出现时,人们从来不会觉得那是噪音。因此,生命对声音形态的熟知及对声音形态背后物质运动意义的理解,几乎和生存本能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本文分类中的噪音是指来自于自然、生活、生产、交通等场景中对人的日常活动造成影响或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的声音。自然声响、生活声响是指去除噪音之外的场景声音。音乐声响(包括噪音乐器),是单独的一类。这样的声音分类方法既能体现老年人生存环境中的声响特点,又能使研究结论更好地和应用对接。

4. 声音特性偏好

声音特性偏好包括音量、速度、音色三个方面。音量测试项,是采用现场播放声音材料,并按照每位被试舒适度调节音量旋钮分别取值的方法,声音材料分语言、音乐、噪音;速度测试项,播放不同节奏型音频,按照每位被试主观感知的舒适度调节播放速度分别取值的方法,共设5种节奏型,分开取值;音色测试项,集体作答,现场播放不同音色选项的音响,被试将所有音色选项按照自己喜欢的程度进行排序并赋值,观察被试对音色的倾向性。

对声音特性倾向性的测试,是从听觉对象(声音)的角度来研究听觉审美偏好的。其中,对音量主观感知习惯测试的音频选择是个难点。主体对声音音量的感知习惯,本应该包括对所有类型声音大小的感知。但就研究而论,不可能拿所有的声音来进行测试。所以只能根据老年群体的生活情况,将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拿不同类型声音材料进行测试。然而,怎样的声音材料才能真正代表一个类型?这又是设计中的一个难题!因此,所用测试声音材料,一方面尽量强调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分对比;另一方面,尽量强调每种声音类型的主要特征,使音响材料显得简单明了。对声音速度的感知习惯测试同样存在选择音响材料的难题。不同性质的声音、不同的组合情况,使声音发响速度的呈现较为复杂,造成被试对速度感知的差异性。因此,本测试项采用5种单纯节奏型作为测试音响材料。节奏型遵照简单—复杂、对称—非对称的标准进行设计。对声音音色偏好的测量,是按照乐音与噪音的组合、不同发声方式的音色组合、不同材质的音色组合、不同纯净度的音色组合、不同音色空间感大小的组合原则,共设5组测试内容。每组有4种不同的音色选项,同一种音色可能会在其它组中重复出现。

(四)研究过程

1.研究工具

包括:自制调查问卷、自制测试音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拖杆音箱、随身听(带音量刻度)、分贝测试仪。

2. 测试对象

广东省老年干部大学学员、广州市天河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学员、越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学员、白云区三元里社区服务中心学员、黄浦区长洲街社区服务中心学员。

3.测试过程

测试方案和测试工具,经过三次前测观察分析后修改定稿。研究小组工作人员分别前往上述地点,在各活动中心的活动现场实施测试。活动现场均为常规的室内空间。

个人基本信息、听觉依赖性两部分测试内容,均采用调查问卷现场集体作答的方式进行。音量偏好测试,是在噪音不超过35dB的室内空间,逐个进行。将扬声器放置在被试面前保持一定的距离,主试分别播放每一个音频材料时,根据被试的提示,主试调节音量旋钮(音量旋钮共有30个档位),将被试认可的旋钮读数记录下来,待所有人员全部测试完毕后,再按照记录的音量档位读数播放音频,把声贝测试仪放置在被试测试时头部所处位置,记下声贝测试仪的读数,最终获得每位被试对每个音频材料做出舒适反应的音量分贝数。

速度偏好测试,同样采取个别测试的办法,被试戴上连接智能手机的耳机,主试操作手机上的音乐智能软件,选择设定的节奏型,并滑动速度调节键,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让被试对快、慢播放的速度都有所感知后,再按照被试的提示调节播放速度,将被试认为最舒服的播放速度读数记录下来。

音色偏好测试,采用播放音频材料,现场集体在答题卷上作答的方式完成。被试每听完一组4个音频选项,即刻将听到的不同音色选项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排序,然后在每个选项后面的空白括号分别赋值1、2、3、4,每种声音类型喜好值越小代表喜好程度越高。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8]

(一)被试基本情况

参与测试的被试共计125人,剔除答题不完整、听力障碍、身体状况明显不佳的8份答卷外,有效答卷共117份。117位被试,其中女性87人,男性30人。年龄段在55-83岁,平均年龄为64岁。学历结构为:大学(包括专科、本科)47人,中专9人,初中23人, 38人没有填写学历信息。全部被试的音乐知识背景情况,114人为了解一部分音乐知识或以下水平,没有人为专业出身,3人为音乐半专业水平。101人听力在健康程度以上,16人为稍有不适。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1至图5。

(二)被试身心状况

包括身体健康程度、患老年病情况、心理压力评估、生活质量满意度、总体幸福指数6项内容。其中患老年病情况为多项选择。统计方法为,根据患不同种类老年病数量,对不同种类数量的选择频次进行统计。其他4个测试项均采用五级评价单选的方法。统计方法为,对不同级别选项的选择频次进行统计。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6至图10。

(三)听觉依赖性

听觉依赖性共分5项内容:安静程度评估、声响影响睡眠情况、日均睡眠时长、介入嘈杂环境情况、音响融入日常生活情况。前三项,均采用五级评定单选。统计方法是对不同级别选项的选择频次进行统计。后两项为多项选择。统计方法为,对不同种类的选择频次进行统计。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至图15。

(四)声音类型偏好

以声音类型为自变量,以喜好值为因变量,按照喜好程度排序并赋值的答题方式,将赋值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四种声音的喜好程度有显著差异,F(3,348)=441.102,P﹤0.05,*本文数据表中sig的值小于0.05,说明差异在0.05水平上显著,小于0.01说明在0.01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大于0.05说明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且两两比较结果均为差异非常显著。被试对4种声音类型的喜好程度依次是:音乐>自然声响>生活声响>噪音。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16。

图16

(五)声音特性偏好

1.音量

以语音、音乐、噪音3种测试音频为自变量,感知音量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3种类型声音的音量感知均值有显著差异,F(2,232)=167.520,P﹤0.05,且两两比较结果均为差异非常显著。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17。

2.速度

图17

以节奏类型为自变量,以感知速度值(每分钟的节拍数)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5种节奏类型感知速度均值有显著差异,F(4,464)=19.169,P﹤0.05。成对比较的P值显示,八分节奏与附点八分节奏、附点八分节奏与前八后十六节奏、八分节奏与前八后十六节奏之间区别不显著,其余两两比较均为差异显著,且大多为差异非常显著。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18。

图18

3. 音色

以音色类别为自变量,喜好值为因变量,按照喜好程度排序并赋值的答题方式,将赋值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每组4种音色的喜好值均有显著差异。第一组,F(3,348)=51.715,P﹤0.05;第二组,F(3,348)=21.398,P﹤0.05;第三组,F(3,348)=10.633,P﹤0.05;第四组,F(3,348)=17.037,P﹤0.05;第五组,F(3,348)=6.523,P﹤0.05。

成对比较的P值是:第一组,除磬与三角铁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为差异非常显著;第二组,除小号与钢琴之间差异不显著外,提琴和小号之间为差异显著,其余均为差异非常显著;第三组,除鼓与磬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为差异非常显著;第四组,除串铃与铃鼓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为差异显著或差异非常显著;第五组,磬与其它3种音色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其余两两之间没有差异性。

因此,五组音色的喜好程度依次为:第一组,管钟>钢片琴>磬、三角铁;第二组,提琴>小号、钢琴>吉他;第三组,碗>小木鱼>鼓、磬;第四组,碰铃>串铃、铃鼓>沙球;第五组,磬>小三角铁、大三角铁、碰铃。具体统计数据参见图19至图23。

五、结果与讨论

第一,被试基本情况数据显示,所选被试平均年龄64岁,属于老年阶段,但不算高龄老年人群。原因是受所取被试的场所限制,全部测试都是老年活动中心的学员,能够自行外出参加各种活动的老年个体,都应该具备相当的体力和精力才可以实现。一般来讲,体力和精力尚好的个体大多数都是年岁不算太高的老人。所选被试平均学历层次偏高,有40.2%的人具备大学学历,同样是因为测试场所限制。其中,广东省老年干部大学的学员,都是具有处级或高级以上行政级别或技术职称的退休老干部。97.5%的被试不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和学习经历,测试结果不受专业知识的影响。被试的身体健康情况、生活质量满意度、幸福指数整体偏高,心理压力整体偏低。这也是因为选择被试场所的限制。

第二,听觉依赖性的数据结果显示,安静度的测试项,除中间值28.2%外,47%的被试偏安静,24.8%偏热闹。而整体观察,偏安静的被试人数居多。声响影响入睡情况测试结果,显示出同样的态势。总之,依据数据推断得知,整体老年被试的声音依赖程度呈现出偏低趋势。

第三,声音类型审美偏好测试结果显示,被试对四种设定的声音类型主观喜好倾向性非常明显。喜欢程度依次为:音乐声响>自然声响>生活声响>噪音,不但排序清晰,而且两两之间的区分度都非常显著。可以推断被试对声音类型倾向,侧重于听觉的舒适度和声音的艺术性,而非强度的刺激和快感。这和老年被试的身心特点和养生需求是一致的。

第四,被试的音量感知偏好测试结果显著而有效:音乐>语音>噪音,感知音频的音量分贝越大,说明对音频的接受度越高,喜欢程度越高。在3种音频中,被试感知音乐音频音量的显著性,不仅能体现出被试音量感知倾向性,还显示出与上述被试对声音类型的喜好趋势的高度一致性。进一步佐证了被试对声音类型感知的选择规律。

第五,速度审美偏好测试结果凸显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其一,随着节奏型音符量的增加,节拍速度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比如,1个音符的四分节奏和2个、3个、4个音符节奏的节拍速度均为差异显著;4个音符的节奏和1个、2个、3个音符的节奏均为差异非常显著。其二,音符数量相等的不同节奏型,节拍速度没有表现出差异性。比如八分节奏和附点八分节奏,虽然节奏的结构不同,但音符数量相等,其节拍速度值没有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第三,音符数量不同,但结构相似的节奏型,节拍速度没有表现出差异性。比如,附点八分节奏和前八后十六节奏。虽然音符数量一个是2、一个是3,但其结构在感觉上有些相似,即都是前长后短,二者的节拍速度没有差异。

第六,音色审美倾向性第一组的测试数据,是乐音和噪音音色间的喜好选择。数据显示出被试对乐音音色的明显倾向性。管钟、钢片琴和三角铁、磬的差异非常显著,管钟和钢片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第二组,是不同发声方式音色间的比较。偏好趋势为:(弓弦)提琴>吹管(小号)、击弦(钢琴)>拨弦(吉他)。第三组,是不同材质音色间的比较选择,偏好趋势为:瓷(碗)>木(小木鱼)>皮革(鼓)、金属(磬)。第四组,是不同纯净程度的音色间的喜好选择,偏好趋势为:碰铃>串铃、铃鼓>沙球。表明被试对高纯净程度的音色有明显的偏好。第五组,是不同大小空间感的音色间喜好选择,喜好程度为:磬>小三角铁、大三角铁、碰铃。磬与另外3种音色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表明被试倾向于较大空间感的音色。因为四种音频实际音色空间感的大小排序是磬>大三角铁>小三角铁>碰铃,且磬的音色空间感明显大于另外三种音频。被试总的音色偏好特征是:对乐音乐器、弓弦乐器、瓷和木质、纯度较高、空间感较大的音色表现出明显偏好。

上述研究结论,可以为老年服务工作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速度偏好、音色偏好的研究数据,可以为老年音乐教材的编写,老年音乐养生、音乐治疗、老年传媒节目的选曲,在考虑作品的速度、配器时,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在设计老年人公共活动场所时,可以参考听觉依赖性的研究数据,合理安排媒体介入的时间段和时长;在选择媒体播放内容时,可以参考声音类型偏好的研究数据,优先选择音乐音响,其次是自然声效(如,鸟鸣、流水),或者是音乐和自然声效融合的水疗音乐,再次才是语言节目。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安排不同内容的播放比例。音量偏好的研究数据又可以为设定扬声器的播放音量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六、结 语

总之,基于此次研究条件所做的几项内容而言,老年被试整体的听觉审美偏好特征是:被试比较喜欢安静,倾向于艺术性、舒适度较高的声音类型,对喜欢的声音感知音量明显大于不喜欢的声音;对几种测试音频的平均感知音量为71.5dB,平均值变化区间为67.5-75.3 dB;对声音节奏速度感知规律是随着每拍音符个数的增加而减慢,对音符个数相等或结构相似的节奏型的感知速度没有差异,对音符个数相等但结构不同节奏型的感知速度有显著差异;对测试中各种节奏感知的平均速度为125.3次/每分钟;对乐音乐器、弓弦乐器、瓷和木质、纯度较高、空间感较大的音色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应该在充分考虑此次研究条件的基础上,来理解上述研究结论的价值和意义。还不能将此结论视为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最后结论和普遍规律。主要是所选被试,不但数量有限,而且主要是广州市区的退休干部。这些老年被试,和其他老年人相比,不只是城乡环境之别,还存在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生活条件、幸福指数等方面的差距。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趣味。知识、文化、修养越高的个体,其审美偏好超越生理本能反应的程度就越高,这方面的差异同样会影响到其听觉审美偏好习惯。因此,只有通过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之后,才能真正得出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一般规律。

尽管,此次研究在被试的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但所选被试和其它老年人相比,老年时期生理特征的一致性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因此,从听觉感知的生理基础角度来看,此次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统一性的。比如:“关于音乐听赏与皮阻电关系的研究表明,刺激性音乐、高和声紧张度及听赏时间过长,都会引起皮阻电的变化。听赏摇篮曲等柔和的音乐能产生呼吸同步现象。”[2]126这一研究举例,是想说明生命体对音乐刺激的生理反应规律是最基本的普遍性规律。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研究结论同样存在这个层面的一致性。

另外,就已有测试数据而言,还可以从不同学历、健康情况、幸福指数等角度进一步做内部群体比对分析,将另择时机专文论述。

[1]罗小平.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一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心理学交融的新学科[J].黄钟,2006(2):75-81.

[2]罗小平,余瑾.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3][美]帕帕拉(Papalia.D.E.),奥尔兹(Olds.S.W.),费尔德曼(Feldman.R.D.).发展心理学:下册[M].第10版.李西营,黄巧玲,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96-198.

[4]许冰.国外音乐偏好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式研究综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96-204.

[5]江俊.国外音乐偏好与人格特征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71-77.

[6]郭娜.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4.

[7]叶丹.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气质类型的关系[J].艺术探索,2011(6):101-103.

[8]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杨正君】

2016-05-19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2012YB28)。

霍橡楠(1973-),男,河南汝南人,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7389.2016.03.009

H059;J60

A

1008-7389(2016)03-0098-09

猜你喜欢
倾向性音量音色
测测你的“音量值”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