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存在盲目性吗?

2016-09-19 01:52江激宇张士云李博伟丁志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年8期

江激宇 张士云 李博伟 丁志超

摘要

种粮大户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是否存在盲目性?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也关乎到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等重大问题。本文基于2015年1月和8月对安徽省种粮大户的两次实地调研数据,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ISM),检验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是否存在盲目性并探寻导致规模扩张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种粮大户扩大规模意愿强烈,且在不同农户间扩张意愿差异显著;影响其扩大规模意愿及意愿强度的浅层次因素为农户借贷能力,其中,民间借贷途径、正规金融贷款经验对扩大规模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中层次因素为家庭资源禀赋,其中家庭资本禀赋不足对农户扩大规模意愿及强度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扩大规模意愿强度有显著负向影响;深层次因素为同行态度、家人态度、政策激励等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同行态度、家人态度、获得荣誉称号、获得物质奖励等因素对扩大规模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规模扩展意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究其原因:一是种粮大户强烈的逐利动机和较强的风险偏好,农户几乎完全褪去生计生产者的身份,家庭资源不足使得农户依赖于借贷满足扩大生产意愿,表现出对债务风险的偏好;二是粮食生产规模化进程中同行、家人的主观规范及一味求快贪大的行业政策激励导向。鉴于此,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提升种粮大户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建立粮食生产适度规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调整政策导向、行业导向和舆论导向以抑制种粮大户的盲目扩张行为。

关键词 种粮大户;农地规模扩大意愿;hecman两阶段模型;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8-0097-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8014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家庭,重点是粮食生产,难点是规模经营,农户粮食生产规模看似微观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1]。自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更高层次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以来,各地不同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迅猛发展,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数量和经营规模扩张更是日趋上升,农地规模化趋势日显突出。种粮大户农地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2]。与此同时,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种粮大户投入的专用性固定资产日趋加大,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应对能力不断下降,规模化经营风险不断累积,种粮大户经营亏损事件时有发生。然而,一些地方依然出现盲目追求土地流转速度、大规模推进规模经营的倾向,有的地方甚至还确定了土地流转的年度目标和增长速度,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和引起诸多社会矛盾[3]。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出发,利用2015年1-2月和7-8月对安徽省种粮大户农地规模经营实地调研数据,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检验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进一步揭示影响因素对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1 理论依据及假说

基于舒尔茨、恰亚诺夫、西蒙等人有关农户行为的理论,本文认为:在既定的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条件下,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主要受盈利动机、规避风险动机、社会因素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理性小农理论

农户的生产决策受利润最大化动机的影响[4]。农户的一切行为严格按照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原则进行,根据该理论,种粮大户是理性经济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利润最大化满足的条件的是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其价格,如果要素A的边际收益高于价格,要素B的边际收益低于价格,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理性农户必然选择用要素A替代要素B直到A、B的边际收益均等于其价格,从而产生最大利润。因此,一方面,家庭资本、劳动禀赋充足会促使种粮大户用土地替代资本和劳动以增加利润,即产生扩大规模意愿;另一方面,如果种粮大户从家庭外部获取资源能力强,也会使其产生扩大规模的意愿。作为理性经济人,只要其他要素充足,种粮大户就会在盈利动机的支配下增加土地投入,扩大经营规模。由此得出以下研究假说:

HL1:在盈利动机的支配下,家庭资本禀赋不足负向影响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家庭劳动禀赋数量正向影响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

HL2:在盈利动机的支配下,借贷能力强正向影响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

1.2 生计小农理论

在实际生产决策中,种粮大户不可能只考虑盈利,他还必须考虑扩大规模伴随的风险,表现为一个生计生产者[5],朱启臻等[6]从理论上论证了大农户像小农那样表现为生计生产者身份的原因主要有,大农户仍然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依靠自家劳动力投入,种粮收入是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关乎家庭生计。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受风险感知因素的影响,包括借贷产生的债务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感知风险等级高抑制种粮大户扩大规模的意愿。由此得出以下研究假说:

HL3:出于规避风险动机,对风险的感知程度负向影响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

1.3 有限理性理论

盈利的同时尽可能规避风险是种粮大户规模决策的行为目标,但行为主体常受其认知水平的限制,无法精确制定最优行为路径,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表现为偏好的不稳定和不完备[7]。种粮大户因此表现出社会人属性,心理受复杂社会因素影响表现为行为中的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有限利己表现为行为中的互惠和利他的成分,这种互惠和利他的行为受到社会伦理的影响[8],赡养老人、抚养孩童会占用种粮大户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其生产决策等[9]。有限意志力则表现为农户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发冲动情绪,可能引发种粮大户冲动情绪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主观规范[10]、政策激励。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使得种粮大户扩大规模的意愿常偏离行为目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此得出以下研究假说:

HL4:种粮大户扩大规模意愿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人口中老人和孩童比例会负向影响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同行和家人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对大户的奖励政策正向影响扩大规模农地意愿。

综上所述,本文的理论框架如下:

2 数据取得、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5年春节和暑假期间开展的两次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农地规模经营专题调研。此次调研在安徽省56个产粮大县中选取21个县,覆盖沿淮淮北平原地区和江淮之间丘陵地区等两大类粮食主产县(区),涉及全省10个地市。

其中,沿淮淮北平原地区包括5市10县(区),具体为:宿州市灵璧县和埇桥区,淮北市濉溪县,阜阳市阜南县、临泉县、太和县,亳州市利辛县和蒙城县,蚌埠市五河县和固镇县,获取有效样本255个。该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南端,有利于发展大规模经营,相应的土地流转价格高于江淮之间,耕作制度以玉米(大豆)/小麦连作为主,辅以种植薯类作物。

江淮之间丘陵地区包括5市11县(市),具体为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滁州市定远县、明光市,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望江县、太湖县、宿松县、潜山县、桐城市,共获取有效样本148个,该地区多为丘陵地貌,只有沿江地区有少许冲积平原,耕作制度以稻/麦(油菜)为主。

此次调研采取一对一问卷访谈调查方式,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大户的个人及家庭信息、土地流转现状及未来决策,对各类经营风险的感知,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及2014年度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了保证样本代表性,调研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按[333 hm2,13.33 hm2],[13.33 hm2,33.33 hm2],33.33 hm2以上三个规模组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种粮大户,分别得到135、123、145,合计403个有效样本。样本的户均耕地规模52.58 hm2,最大规模为2 133.33 hm2,最小规模为3.33 hm2,调研农户粮食生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82.77%。

2.2 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2.2.1 变量设置

本文选取两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Y1:是否有扩大农地规模意愿;Y2:农户扩大规模意愿强度,以农户打算扩大的经营面积来衡量(单位:hm2)。根据理论模型及研究

假说设置如下解释变量: X1:家庭自有资金能否满足扩大生产所需;X2:每6.67hm2耕地家庭劳动力数量; X3:在生产资金短缺时能够提供贷款的亲朋数量;X4:是否有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经验;X5:是否遭遇过债务纠纷;X6:感知自然风险;X7:感知技术风险;X8:感知市场风险;X9:老人、小孩占家庭总人口比例;X10:周围同行对于扩大规模的态度;X11:家庭成员对扩大规模的态度; X12:因成为大户获得奖励的金额;X13:是否因成为大户获得荣誉称号;X14:地形;X15:户主年龄;X16:技术培训频率;X17:农地经营规模。

2.2.2 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

(1)种粮大户农地扩大规模意愿强烈。269位大户(占样本的66.75%)未来打算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地规模意愿平均值为47.18 hm2,而实际平均经营规模为40.57 hm2,说明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强烈;Y2方差很大,说明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强度在不同农户间差异很大。

(2)种粮大户对外部资本依赖程度大,借贷能力差异

显著。7%的种粮大户家庭资本能够满足生产所需,311户需要借贷维持生产,占77.17%,125户几乎完全依靠借贷维持生产,占31.02%,说明种粮大户对家庭外部资本依赖程度大。X4标准差很大,X5均值很小,说明种粮大户获取民间借贷的能力差异显著;能够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的农户少。

(3)种粮大户风险感知存在差异。17%的大户表示曾经遭遇过债务纠纷,考虑到实际访谈中,农户可能隐瞒债务纠纷,实际发生过债务纠纷的农户比例可能超过17%;种粮大户对市场风险感知水平较高,对技术风险感知水平较低。

(4)同行和家庭成员对扩大经营规模总体持积极态度。

190户大户认为周围同行对扩大规模态度积极,占47.15%,认为周围同行对规模经营已失去信心的仅56户,占13.9%,说明追求大规模已经形成行业风气;221户大户表示家庭成员对扩大规模态度积极,占54.84%,说明家庭成员对扩大规模总体态度积极。

(5)政策奖励存在差异。X12方差很大,X13的均值达到0.65,说明对大户的物质奖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对大户的精神奖励较为普遍。

3 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层次结构的计量分析

3.1 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的影响因素

3.1.1 计量结果

为了解决样本选择性偏误造成的参数估计偏差,本文选取heckman两阶段模型,该模型的第一阶段是probit模型,具体形式为:

其中,Y1i为第i个种粮大户有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的概率,由Zi解释,γ是待估参数,μi是随机扰动项。

模型的第二阶段是一个OLS模型,具体形式为:

其中,Y2i是第i个种粮大户具体打算扩大农地规模的面积,由Xi解释,Xi是Zi的严格子集,λ是由第一阶段probit模型计算出逆米尔斯比率,如果它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证明选择性偏误是存在的,从而适合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

由stata12.0计算出的模型结果见表2。

3.1.2 结果分析

模型的逆米尔斯比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两阶段模型适用。由模型检验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1)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受盈利动机影响。在第一阶段模型中,家庭资本禀赋的系数为正,结果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家庭劳动力数量的系数不显著。民间借贷途径数、正规金融贷款经历对是否扩大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第二阶段模型中,家庭资本禀赋系数为正,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家庭劳动力数量的系数显著为负。民间借贷途径数、正规金融贷款经历对扩大规模意愿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结果与假说HL1、HL2不完全相符。说明:种粮大户的扩大农地规模意愿不受家庭资源约束限制,甚至家庭资源不足反而激发农户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同时借贷能力强的农户表现出更强烈的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由此看出,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是受盈利动机的影响,盈利动机强烈到农户已不满足于在家庭资源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借贷满足扩大生产所需的意图明显,表现出对债务风险的偏好。

(2)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几乎不受规避风险动机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模型中,发生债务纠纷、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的感知没有对种粮大户扩大规模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在第二阶段模型中,发生债务纠纷、自然风险感知、市场风险感知均没有对种粮大户扩大规模意愿强度产生显著影响,感知技术风险程度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扩大规模意愿强度。

两阶段模型结果与假说HL3不完全相符,说明:种粮大户已经褪去生计生产者的身份,规避风险不是种粮大户规模化决策的主要行为目标。

(3)种粮大户的规模化决策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模型中,家庭中老人和小孩的比例系数显著为负,同行态度、家庭成员态度、获得荣誉称号对农户是否扩大规模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在第二阶段模型中,同行态度、家庭成员态度、获得物质奖励对种粮大户扩大规模的意愿强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两阶段模型结果证实了种粮大户规模化决策受家庭负担、行业导向和家庭主观规范的影响,与假说HL4相符,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受社会因素影响,社会伦

理、同行态度、家人态度、政策激励均是显著的影响因子。

综上可见:盈利是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的主要行为目标,规避风险几乎没有体现在农户的规模化决策中,种粮大户作为生计生产者的身份几乎完全退化,其强烈的扩张意愿完全受盈利动机支配,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同行和家庭成员主观规范、政策激励是造成盲目扩张农地规模的主要因素。

3.2 各因素间层次结构分析

3.2.1 解释结构模型

为了验证造成种粮大户盲目扩张意愿的原因,需要厘清主要影响因子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各影响因素对农户扩大规模意愿的作用机制,本文采取解释结构模型(ISM)实现这一目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用于分析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的专门研究方法,其原理在于能够利用系统因素之间已知的零乱关系,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具体操作为利用矩阵描述因素间已知的关系,通过矩阵运算得出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的层次结构。

3.2.2 解释结构模型结论分析

由解释结构模型(ISM)检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影响种粮大户是否扩大农地规模意愿的浅层次因素为:民间借贷途径、正规金融借贷经验、地形;中层次因素为家庭资本禀赋、老人、小孩比例;深层次因素为:同行态度、家人态度、获得荣誉称号。

(2)影响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强度的浅层次

因素为:民间借贷途径、正规金融借贷经验、技术风险感知;中层次因素为:家庭资本禀赋、家庭劳动力禀赋;深层次原因为:同行态度、家人态度、获得物质奖励。

(3)由方向边的指向可以看出: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依赖于借贷能力,背后的原因是家庭资源禀赋不足,之所以在家庭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况下,农户仍然试图通过借贷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更深层的原因是同行态度、家人态度、政策激励等外部环境因素激发了农户的盈利动机,由此进一步验证了造成种粮大户产生盲目扩张意愿的根本原因是规模化进程中一味求快、贪大的行业导向、家人主观规范和政策导向;农户能够根据地形条件选择是否扩大规模,其背后深层次因素是家中老人、小孩比例,照顾亲人的负担促使农户尊重自然规律;技术风险感知抑制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其背后深层次因素是家庭劳动力禀赋,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家庭劳动力禀赋不能满足生产所需,提高机械化程度、增加雇工势在必行,种粮大户需要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以适应农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由此产生的技术风险为农户所感知并影响其规模决策。

4 主要结论与启示

4.1 主要结论

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强烈,影响其扩大规模意

愿及意愿强度的浅层次因素为农户借贷能力,其中,民间借贷途径、正规金融贷款经验正向影响显著;中层次因素

为家庭资源禀赋,其中家庭资本禀赋不足对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及意愿强度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强度有显著负向影响;深层次因素为同行态度、家人态度、政策激励等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同行态度和家人态度正向影响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及意愿强度,获得荣誉称号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是否扩大农地规模的意愿,获得物质奖励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强度。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已不满足于在家庭资源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家庭资源不足使得农户依赖于借贷满足扩大生产意愿,盈利动机强烈;风险感知几乎不影响种粮大户的规模决策,农户几乎完全褪去生计生产者的身份;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根本原因是规模化进程中一味求快、贪大的行业导向、家人主观规范和政策导向。

4.2 政策启示

(1)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提升种粮大户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政府应加大对种粮大户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支持力度,转变过去重技术轻管理的农民培训思路,针对适度规模经营的特点,强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成本管理、市场营销、资金管理及规模经营风险管控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升种粮大户的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种粮大户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提升规模经营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克服规模经营决策的从众性和盲目性建立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生产管理方式和行为决策方式,降低规模经营风险,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提升科学经营管理决策水平。

(2)建立粮食生产适度规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监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态势,建立当地粮食规模化生产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并对登记在册的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情况实施跟踪监测,对高风险状态下经营的农户应随时预警,因经营不善或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导致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无法继续进行的,要实行退出机制。

(3)调整政策导向、行业导向和舆论导向。调整完善粮食主产区促进土地流转与种粮大户规模经营支持政策,纠正求快、贪大的政策导向,各类奖励政策不应当以流转土地速度和连片规模化作为标准,应终止向规模经营大户提供补贴或其它优惠待遇。

改变目前为了土地流转而流转、一味追求扩大农地规模的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导向,要把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的重点调整到通过合适的规模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上来;要加大农业规模经营风险教育、宣传,提升农业主管部门及经营主体的风险预警、风险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编辑:尹建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钱克明,彭廷军.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3):4-7.[QIAN Keming,PENG Tingjun.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4,35(3):4-7.]

[2]张红宇.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J].农村经济,2012(5):3-6.[ZHANG Hongyu.Modern agriculture and appropriate scale management[J].Rural economy,2012(5):3-6.]

[3]郭庆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尺度: 效率抑或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14(7):4-10.[GUO Qinghai.Appropriate scale of land management scale: efficiency or income[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4(7):4-10.]

[4]Schultz T.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20-29.

[5]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8.[CHAYANOV.Peas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M].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Press,1996:1-8.]

[6]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ZHU Qizhen,HU Penghui,XU Hanze.Family farm: advantages, conditions and scale[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4(7):11-17.]

[7]西蒙.西蒙选集[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10-15.[SIMON H. Selections of Simon[M].Beij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Press,2002:10-15.]

[8]杨玉珍.宅基地腾退中农户行为决策的理论解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4):53-62.[YANG Yuzhen.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farmers in land leases[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4(4):53-62.]

[9]黄祖辉,王建英,陈志钢.非农就业、土地流转与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11):4-16.[HUANG Zuhui,WANG Jianying,CHEN Zhigang.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land circulation and land fragmentation effect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rice farmers[J].Chinese rural economy,2014(11):4-16.]

[10]杨志武,钟甫宁.农户种植业决策中的外部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7-33.[YANG Zhiwu,ZHONG Funing.Research on the externality of farmers decision making in planting industry[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0(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