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2016-09-19 03:00吴春兰河北省优抚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关键词:心脏病高血压效果

吴春兰(河北省优抚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吴春兰
(河北省优抚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目的 探讨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07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应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20%高于对照组的77.36%,试验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高血压性心脏病;适应心理护理;护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生活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我国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日趋增多[1]。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是由血压升高引起心脏功能衰竭的心血管疾病。据统计,中老年人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高发人群[2]。高血压性心脏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症状不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身体产生病理变化,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要承受两种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常出现抑郁、焦虑等[3]。据报道,适应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助于生活质量和情绪的改善[4]。基于此,本研究对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07例和对照组106例。试验组男56例,女51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58.6±4.2)岁;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5.1±2.3)h;其中,硕士学历3例,本专科学历48例,高中学历25例,小学、初中水平31例。对照组男57例,女49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58.7±4.1)岁;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5.3±2.4)h;其中,硕士学历2例,本专科学历49例,高中学历26例,小学、初中水平2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应心理护理:成立健康管理小组: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护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建专门的健康管理小组,充分发挥组内人员的优势,竭力为患者服务;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成长经历、心理承受能力,让患者接受现实,通过放松式训练来排解和宣泄患者内心的压抑、焦虑和不满,去除负面情绪,传递正能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SAS和SDS评分。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病症明显好转,良好预后;好转:病症缓解,良好预后情况得到改善;无效:病症无缓解,良好预后情况无改善。SAS和SDS评分低的,护理效果好。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 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20%高于对照组的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n(%)]

2.2SAS和SDS评分

经护理,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SAS评分为(29.31±3.89)低于对照组的(45.13±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DS评分为(28.67±3.46)低于对照组的(42.19±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S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SAS评分比较(±s)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107 56.68±3.27 29.31±3.89*#对照组 106 56.69±3.26 45.13±3.15

表3 两组SD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SDS评分比较(±s)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107 53.52±2.87 28.67±3.46*#对照组 106 53.54±2.85 42.19±3.32

3 讨 论

高血压性心脏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多见的危重病症[5]。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的原因多是持续高血压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证实,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成为诱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因子[6]。近年来,临床上对患者的护理多采取适应心理护理。据报道,适应心理护理最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后推广到各科疾病的应用。适应心理护理的理论基础是适应心理学原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成长经历、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放松式训练来排解患者内心的压抑、焦虑和不满,去除负面情绪,传递正能量[7-8]。

综上所述,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1]王翠娥.高血压并发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8):248-249.

[2]路 楷,徐彬彬,查海峰,等.高血压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心血管内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4):354-356.

[3]李美荣,陈月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58-159.

[4]李 婷.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l):45-46.

[5]王菊文,姜 磊.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759-760.

[6]蒋 霞.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239-240.

[7]戴晓岚.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299-300.

[8]陈吉惠,蒋麒麟,邹开庆,等.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2(13):208-209.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3.5

B

ISSN.2095-6681.2016.09.078.02

猜你喜欢
心脏病高血压效果
《全国高血压日》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