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效果探析

2016-09-20 02:37杜仲光广州市南沙区鱼窝头医院大同分院广州511475
北方药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结肠癌西医计数

杜仲光(广州市南沙区鱼窝头医院大同分院 广州 511475)

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效果探析

杜仲光(广州市南沙区鱼窝头医院大同分院广州511475)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结肠癌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组。西医组术后予以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术后予以益气健脾方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副作用、排便时间、排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卡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中医组卡氏评分明显优于西医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西医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西医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组,副作用明显低于西医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白细胞计数,促进胃肠道恢复,提升生存质量,作用安全,值得推广。

益气健脾方 结肠癌外科术 临床效果

结肠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多在直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发生。目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结肠癌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1],根治性切除术为结肠癌有效疗法,但因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可存在疼痛等不适,加上卧床时间长,可影响胃肠道功能恢复。中医理论认为结肠癌发病为气滞血瘀、脾胃运化失常所致[2],我院探讨了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结肠癌外科手术患者80例。均经细胞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确诊,均行择期手术,术前未应用放化疗治疗,均无肠梗阻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卡氏评分在60分以上。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西医组40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5.11±6.23)岁;体质量41~82kg,平均体质量(62.99± 11.32)kg;其中男女例数为23、17例。左半结肠切除12例,右半结肠切除16例,直肠前切除12例。中医组40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5.56±6.51)岁;体质量42~82kg,平均体质量(62.42±11.41)kg;其中男女例数为22、18例。左半结肠切除13例,右半结肠切除15例,直肠前切除12例。所有病例基线资料如年龄、体质量、男女比例,可比性高,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西医组术后予以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术后予以益气健脾方治疗,方剂组成:黄芪、白术、山药、薏苡仁、太子参各30g;椿根白皮24g;白芨20g;陈皮、儿茶和防风各9g,甘草6g,用水煎煮服用,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治疗效果、副作用、排便时间、排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卡氏评分进行对比。其中,卡氏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高[3]。

效果判定:治疗后卡氏评分升高大于20分,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治疗后卡氏评分升高大于10分,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治疗后卡氏评分升高低于10分,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治疗效果、副作用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排便时间、排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卡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排便时间、排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卡氏评分比较:中医组卡氏评分明显优于西医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西医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西医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效果、副作用比较:中医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组,副作用明显低于西医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西医组13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0.00%。中医组23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00%。

表1 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卡氏评分比较

西医组有20例出现恶心呕吐,有17例出现血小板下降,有28例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中医组12例出现恶心呕吐,有10例出现血小板下降,有1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均低于西医组。

3 讨 论

结肠癌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起到根治作用,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但因外科手术创伤大,对患者带来应激性损伤,手术切除结肠癌组织过程中,可一定程度上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加上术中大量出血和细胞坏死、低灌注,可导致器官紊乱和衰竭,患者代谢功能出现障碍,不利于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5]。

中医认为结肠癌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术后以中医用药,重在补气[6],采用益气健脾方,方剂组成包括黄芪、白术、山药、薏苡仁、太子参、椿根白皮、白芨、陈皮、儿茶和防风、甘草,其中,白术、黄芪、太子参均有补气健脾之功,黄芪可养心健脾,扶正祛邪,养元益气;太子参可健脾益气、生津润肺;山药可健脾益气;薏苡仁可健脾养阴;白术可健脾燥湿;椿根白皮可清热燥湿;白芨可止血消肿、生肌敛疮;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防风可胜湿解痉;儿茶可生肌止血敛疮;甘草可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可健脾益气,生肌敛疮,促进外科术后炎症的消退和胃肠功能的恢复[7~8]。

本研究中,西医组术后予以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术后予以益气健脾方治疗。结果显示,中医组卡氏评分明显优于西医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西医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西医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组,副作用明显低于西医组,提示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白细胞计数,促进胃肠道恢复,提升生存质量,且作用安全,值得推广。

[1]杨满菊.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262-265.

[2]郑子洲,徐巍.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66例[J].陕西中医,2013,21(10):1322-1323.

[3]胡兵.益气健脾方治疗结肠癌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3,26(6):216.

[4]叶晔,阮善明,沈敏鹤,等.中医补益法优化干预结肠癌辅助治疗阶段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1,6(5):440-443.

[5]杨运高,华何与,陈先明,等.中药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脾移植肝转移模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579-581.

[6]王浩,罗劲根,范小华,等.结直肠癌术后中医生存质量量表条目池的建立及初步筛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3(4):13-17.

[7]王方杰.不同时机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抗结肠癌的有效性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24(8):91-92.

[8]张喆,武冰,刘致永,等.益气散结法联合mFOLFOx6术后辅助化疗治疗Ⅲ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1(7):995-998.

R735.3+5

B

1672-8351(2016)02-0056-02

猜你喜欢
结肠癌西医计数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横结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两手
古代的计数方法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