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赣州行系列报道之二

2016-09-20 02:51陶晨余慧文等
至爱 2016年8期
关键词:亲情儿童老师

文|陶晨 图|余慧文等

关爱留守儿童赣州行系列报道之二

文|陶晨 图|余慧文等

01 余老师在安远县留守儿童快乐家园辅导学生

和陈曦同是赣州市信丰县油山中学初一年级的男孩王玉涛就显得开朗许多,对着照相机镜头,他的嘴角始终是上扬的,与一旁的爷爷显得比较亲近。王玉涛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在县里读高中,他的父母也在广东打工,到了假期也会回家看望他们和爷爷奶奶。爷爷60多岁了,还在种植脐橙贴补家用,只是去年他种的几十亩脐橙遭遇了对橙树来说致命的黄脓病(脐黄病),全部砍掉换种了桃树,损失惨重。王玉涛的爷爷说起这段经历,眼中满是懊恼,要不是在场的对他来说都是陌生人,早就要老泪纵横起来。王玉涛非常懂事,每周回家都会帮着爷爷奶奶料理一些家务和农活儿。

在信丰县,和陈曦、王玉涛一样留守的孩子还有很多,但其中一些孩子的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长期不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问题的严重性。在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我们见到了五年级的林芸茹、朱文杰和他们各自的父亲。林芸茹是个爱笑的女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亲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她身边生活。林芸茹的父母原先在广东汕头的服装厂里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都需要照顾,在广东做了几年后,夫妻俩开始寻思回家乡创业的途径,两人都是搞服装行业的,广东的服装厂可以散发订单到个人的小作坊,两人就在去年开始把广东的订单接到家里来做,现在家里的底楼就被改建成一间小小的加工作坊,开起了“夫妻店”。回家后,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而且赚钱不用出门。说起这些,父女俩笑得合不拢嘴,“目前服装的订单还比较稳定,赚的钱也够一家老小的日常开销。”林爸爸告诉记者。

坐在一旁的朱文杰显得略微羞涩,不爱笑。任凭记者和正在拍照的余慧文老师怎么逗他都一点笑不出来。据班主任老师介绍,这个男孩成绩非常优秀,就是比较腼腆,可能由祖辈带大的关系,比较怕生。朱文杰的爸爸是做装修工程的,前几年在广东打工,这几年那里的生意也不好,就想回家乡做,妈妈也一起回来,在一家饭店打工。回家后,家里的老人孩子都有了照顾。“可能收入没有在外打工时赚得多,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比什么都重要。”朱爸爸坦言。

信丰县为鼓励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年回家工作,在工业园区提供了离家较近的就业岗位和住宿条件,吸引了一大批回乡创业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当地留守儿童的比例。

在安远县,针对留守儿童,当地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二天傍晚时分,我们一行抵达安远县留守儿童“阳光之家”托管中心,这是一个由当地妇联发起成立,由民间承办的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

安远是个农业山区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春节过后,一大批留在家里的子女却成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块心病。为改善留守儿童生存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幸福健康成长,该县应社会各界的需求,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专门成立“阳光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服务中心。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可容纳300余名留守儿童,内设学习辅导区、亲情视频联络区、用餐区、衣服晾晒区等,提供食宿式全托、半托和课后学习辅导等服务,于今年春季开始提供托管服务。

我们抵达时正逢孩子们放学后来到这里,由中心工作人员前往附近学校统一接至中心。只见低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都在做功课。有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做完功课正在东张西望,余慧文老师见状便上前询问:“小朋友,你作业做好啦?能让我看一下吗?”小女孩有些不知所措,从桌肚里掏出一本数学作业本,说来也巧,余老师在退休前就是数学老师,看到可爱的学生,余老师的教学热情被激发起来,从头到尾把当天的作业为小女孩细致耐心地讲解了一遍,改正了做错的题,在场的老师和陪同人员都为这一幕深深动容。

离开安远,我们来到寻乌,寻乌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篇章。寻乌县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马仲器先生当年插队落户的地方。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顾问、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名誉会长余慧文一行先后来到寻乌县城关小学、城南小学、石圳留守儿童亲情家园等地实地察看,听取相关情况汇报,详细了解寻乌县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建设、救助保护机制运行等情况。“想不想爸爸妈妈?会不会经常联系?现在由谁照看?……”每到一处,余慧文老师都与留守儿童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爱好、活动等情况,勉励他们孝顺父母、理解父母,把社会的关爱化作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以优异成绩回报大家的关爱。

据介绍,2015年,寻乌县各校留守儿童共3544人,其中小学2509人,初中1035人。全县针对留守儿童,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搭建亲情桥梁;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表彰机制。

当我们来到寻乌县城关小学留守儿童专用的活动室参观时,四年级的张菲洋正在通过视频与远在江苏的妈妈通话,见到有那么多陌生人进来,小女孩紧张起来,记者示意大家退到走廊上不要影响她们母女的通话,她们这才继续聊天。通过记者和余慧文老师与女孩妈妈视频聊天,得知孩子的母亲目前单身,在江苏一家环保企业做经理助理,工作和收入都不错,就是离家太远,照顾不到女儿和父母。她为了培养女儿,给她在课外报了书法班和古筝班,为了弥补陪伴的不足,经常与女儿视频聊天。她说:“一个人养家负担重,这里工资高、条件好,这样的工作在家乡很难找到,但是我一有空就会回去与孩子老人团聚,尽量多陪伴他们。”

02 张菲洋和妈妈视频通话时做鬼脸

03 城南小学家长接孩子

05 马仲器为“寝室二”策划节目

06 石圳亲情家园老师接孩子

在城关小学,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城关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及《城关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配备了12名兼职心理辅导员和57名学习、生活辅导员(“代理家长”),确保此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同时,购买添置了200多套书籍、亲情电话、供网络视频聊天的电脑等办公活动设施,成立“阳光小屋”,重新装修了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工作室,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对待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做到了“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班主任担任起了代理家长。以班主任为主的57个代理家长,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走访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的情况,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为了拍摄临时监护人和托管中心老师接留守孩子的镜头,顶着烈日,余老师足足在寻乌县城南小学门口站了40多分钟。放学时的校门口热闹非凡。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因此这些孩子都是由老人来接,有的走着来,有的蹬着三轮车来,也有些孩子则由亲戚代管,还有一些孩子直接由一个叫“石圳亲情家园”的留守儿童看护中心统一着装的老师们接走,他们每天放学后在校门口排成几列纵队,等待老师来接走。

这个“石圳亲情家园”就位于城南小学后面的一条小马路上,因此学校很多留守孩子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寄宿在这里。余慧文老师一行参观了孩子们的自习室、寝室、活动室等,抓拍了许多孩子生动的表情。马仲器还在“石圳亲情家园”发掘了一个爱唱歌的“寝室二”组合,看来,留守的孩子们在这里集体生活还是充满快乐的。当时,还发生了一个感人的小插曲,城关小学的张菲洋为了感谢余慧文老师的关怀,特地写了一幅书法送过来,只见她写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老师说:“你写得很好,这几个字应该送给你妈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生活、营养等问题令人堪忧,影响身体健康发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需要一定资金作后盾,赣南地区学校普遍资金匮乏,工作推进缓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急需更多爱心人士贡献力量。我们在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问题,做细、做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摸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为留守的花朵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健康、快乐、和谐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亲情儿童老师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六·一放假么
亲情故事两篇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