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能力来源途径探析

2016-09-20 05:24毛华平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运动

□毛华平(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竞技能力来源途径探析

□毛华平(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本文运用观察、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竞技能力的概念与结构进行分析,提出竞技能力的发展应重视广阔的生活途径,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训练与竞赛。它的提升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从社会系统角度研究竞技能力以开发人的竞技潜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获得竞技能力拓宽视野。

竞技能力 人的社会化 生活效应

1、问题的提出

有竞赛的地方就有竞技能力的比拼。竞技能力一直都是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大致是从两个角度来探讨的:一是从运动训练学理论角度出发,研究竞技能力的概念内涵、系统结构与模型、特征功能等;二是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来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可是对于竞技能力从何而来?如何获得竞技能力?却一直难以有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全面解析竞技能力的来源途径,旨为获得竞技能力拓宽思路。

2、竞技能力的概念

田麦久认为“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能、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张洪潭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具备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竞技能力,只是能力有强弱,水平有高低。人类在竞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本源还是能力,在心理学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但问题是,一个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可能仅仅通过训练活动即可全获,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效应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这里定义竞技能力为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而具备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能、心理能力及运动智能所构成。

3、竞技能力的来源途径

由竞技能力的定义可以分析竞技能力的来源结构途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及后天获得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后天性获得的竞技能力途径,如下图:

图1 竞技能力来源途径结构示意图

3.1、先天遗传是获得竞技能力的基础条件

先天遗传是竞技能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竞技能力发展的潜力、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及结果。这种潜力越深厚,竞技能力达到高峰的可能性就越强大。具有适合从事某专项竞技运动所需要的先天遗传性状,可为竞技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前提条件。德国学者格拉姆在研究运动能力遗传问题时指出:“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只要不是极端的个体,其子代中有50%的人会具有优秀的运动才能,而且还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

3.2、后天社会化

(1)科学训练是获得竞技能力的核心环节。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则是随训练过程的推进而变化。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就是要在运动员处于最佳的专项竞技阶段时,在该专项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各方面接受了足够的专门训练,使其获得充分的发展。当运动员处于这两类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状态时,就具备了在专项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竞技水平的最佳主观条件。

训练活动始终是围绕着专项的竞技能力特征需要而进行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体能、技能、战能、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要求不一,需要不同能力的最佳组合才能有最好的竞技能力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的认识专项运动的特征,把握其核心竞技能力以及各个子能力在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权重系数,再施以高质量科学的训练活动,以不断强化系统内的能力组合。而这种活动的掌控更多的是依靠教练员对自己所从事运动项目的深刻认识,所以说训练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2)竞赛是促进竞技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有不同的竞技能力发展目的,训练中的比赛活动是为了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适应性的热身赛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正式参赛的各方面适应能力,真正的竞技性比赛则为了将运动员平时积累的竞技能力发挥至最佳的竞技状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竞赛与训练的任务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致性,最终的目的是争胜。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尚不完全是能完成竞赛的竞技能力,训练是竞赛的前提和基础,竞赛是训练的检验和继续,这样一个训练与竞赛的组合是竞技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

(3)生活效应。

①经济基础为竞技能力的获得保驾护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从属于上层建筑,而一切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从逻辑结构上来说,就是“经济基础→体育→人→竞技能力”这样一个关系相互作用的。在参加奥运会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均可算得上体育大国,而称得上或者说被公认为体育强国的国家则数量很少。但目前世界各国都公认美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说遥遥领先于世界,足以说明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高水平竞技实力最有力的后备保障。

②科技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实力支撑

体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科研能力,高素质的体育科研团队必定可以带动个人或团队竞技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所有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能够最广泛地吸取一切有用的知识,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并非单纯取决于文凭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各类有关知识的占有程度、独立思考和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

随着各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科技兴体”已成为我国体育行政的基本方针,体育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必须要摒弃体育的“门户之见”,吸收当代世界的高科技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人体科学技术等等。

③文化是竞技能力的灵魂力量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和平”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体育需要一种接近于人自然本能的冲动、竞争意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社会文化,而中国人和平、温顺、宽柔的性格一直都是重文轻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多少流传千古的经典兵家学说,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和《韩非子》,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等,这些兵家著作都是前人千锤百炼的文化精华。竞技体育就是文明时代的战争,难道我们要说中国没有竞技文化的传统吗?美国NBA前湖人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带领球队夺得11次总冠军,这种思想的力量离不开他对东方哲学文化的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之路是时代的呼唤。

我国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在国际上竞技水平的薄弱,国人总把原因归于种族、体能、技能等物化层面,而未看到背后的思想理念、人才培养等文化软实力的差距。在竞技体育实践中可以看到,美籍华人林书豪为什么有能力在NBA立足?为什么同是黑肤色人种的运动员,在非洲就产生不了乔丹和科比等运动明星?正如李力研所说:“文化重于种族……种族说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有着严重的缺点,只要认真思考,就会暴露。比如,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位球星,未必都是什么身高马大之辈,贝利不高,倒像亚洲人一样;马拉多纳更矮,也就一米六八……组织学能力在赛场上有用,但未必来自赛场的训练。它与民族的社会心理直接相关,它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

④社会心理环境是竞技能力立足生长的土壤

现代人的进化绝非是生物进化,而是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整体性的文化进化。开发人的竞技能力当然也不能局限在生物性的体能、技能等物化层面。宋继新的“三力合一”的理论中认为外力实质是一种环境力,他通过自身良好的心态和言行等与外在环境(教练、领导、观众、裁判甚至对手等)的沟通交流,获得他们在目光、表情、语言及行动上的支持,从而感受到一种“强力信息”,进而作用到神经和肌肉而产生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竞技运动中能使个体生命在某个阶段产生超强爆发性的能量。

运动队的集体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不可忽视的心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与团队的竞技能力。周围运动员和教练员所形成的竞技环境会对每一个运动员产生重要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有机体的影响。尤其在技战能主导的集体项目,运动队整体的竞技能力风格及运动员个人在团队的角色扮演势必会对个体的竞技能力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结语

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各项子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非简单的能力叠加。认识到竞技能力的系统性与非线性很关键,我们通常只是在竞技体育活动中研究竞技能力,但是说到底竞技能力本质上还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只是在竞技体育中,体能和技能起到了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而我们往往只能够看到体育表面的身体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而忽视了竞技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仇乃民指出非线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为人体系统的一部分,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同样是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非线性是竞技能力系统的本质属性。杜长亮等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的方法论,构建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理论模型,并推演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部分统计学特征。袁晓毅等评价其以“点”、“边”、“网”描述和思考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是研究竞技能力复杂性的新路径,研究价值不局限于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人类探索自身生命的奥秘。

今天我们还是更多的从运动训练角度对人生物性竞技潜能的探索,未来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必须走入社会大系统,从人的社会化角度开发人的竞技潜能将成为新一代的课题。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洪潭.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J].体育与科学,1999,20(116).

[3]杨桦.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宋继新.竞技教育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仇乃民.竞技能力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方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6]杜长亮等.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J].体育科学,2012,32(10).

[7]袁晓毅等.论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及其网络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6(6).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运动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不正经运动范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