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2016-09-20 23:18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体味名言品味

庄子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何尝不是如此?知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引用名言,不明其意,文不对题;“知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的表述显然不妥。】生活实践,尤为重要。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而后者则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想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引用不准确,不严密,不连贯。】

品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应该就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就在我们赏秋叶片片飞红、观花蝶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熏陶与提升。【缺少实例,没能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亲身体会展开论述,完成写作任务。】

品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阴晴冷暖的深刻感悟,东坡怎能以一词一句震撼人们的心灵?【缺少实例,没能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亲身体验展开论述,有偏离题意之嫌。】

品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整段文字拿杜甫说事,文中没有“我”的经历或体验,且偏离了 “语文素养” 这一中心话题。】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鼹鼠饮河所为一腹的短浅【表述不当】,而对生活的实践、体味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

林清玄有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希望在生活的畅游中,我们能够获得如雄鹰斗苍穹的辽远,而不是鹪鹩占一枝的短浅,因为生活的墨雅书香,就在那里。【与主题无关,纯属多余。】

本文属于二类标杆文。文章观点明确,结构完整,逻辑比较严密,但也存在明显的瑕疵:

1、全文都拿古人或他人说事,几乎没有自己的影子。不管是举例论证还是引言论证,都在古人堆里讨救兵,这是一种常见的通病。按照试题要求,应该“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进行阐述,因此,本文没有严格按要求写作,没有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有偏离题意之嫌。

2、在表达上,有故意追求文采从而造成表述不当的痕迹。如引用庄子等名言文不对题,引用杜甫一例看似颇具文化韵味,实则偏离中心话题;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无疑属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评分:46分

1、添加与“我”学习语文相关的经历或体验,充实文章内容,完成题目指定的写作任务,确保扣题严谨。

2、修改引用的几则名言,或者更换,或者补充完整,或者直接删除。

3、修改倒数第三段,可以全部用新的素材进行替换,也可以压缩杜甫相关成分,增添“我”的亲身经历或感悟。

4、删去文末一段,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内容更集中,主题更鲜明。

猜你喜欢
体味名言品味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聪明的蚊子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体味预报器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名言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