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策划的创新点

2016-09-20 19:11王清陈立波袁蕾
新闻前哨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策划创新

王清 陈立波 袁蕾

[摘要]创新报道思维,找准结合点,实现最佳新闻舆论效果;创新报道内容,坚持“大主题、小切口”原则,努力在大背景下讲小故事,从小事件中见大视角,力求报道内容聚焦基层实践、关注基层民生、贴近基层群众;创新报道形式,在分量之“重”与规模之“大”上下工夫,强化影响力;创新报道手法,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感染力;创新报道手段,提高引导艺术,奏响最强音。

[关键词]新闻报道 策划 创新

过去常说:“一壶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翻半天。”现在不同了,经常是:“微信圈,客户端,报纸常被丢一边。”作为党报,如果这样,还何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创新新闻报道策划,新闻舆论就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所以,新闻报道策划要致力创新创新再创新。

创新报道策划,先声夺人,抢占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等媒体时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创新新闻报道策划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作为传统纸媒尤其是各级党报,搞好新闻舆论创新、抓好新闻报道策划创新,是当下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党报,要发挥好“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作用,就必须不断创新新闻舆论方式方法,努力通过新闻报道策划创新,实现新闻舆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进而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新闻舆论的“四力”,我们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必须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抓好新闻报道策划创新。

从宏观层面讲,新闻报道策划创新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求变。求变就是寻求变化。要敢变,敢于做自己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要先变,先于做他人还没想过、没做过的事。求变还要出新。“新”就是先发、早发、主动发,既要提质,也要提速,更要提效;要先声夺人,抢占先机。二是要突破。求变只是量的积累,突破才是质的飞跃。突破就是原来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现在能做敢做了,如突发事件,过去不能报道、不敢报道,现在必须主动报道、第一时间报道,正面引导,先声夺人。突破就是原来只能那样做、必须那样做,现在可以这样做、放弃那样做。三是要有特色。在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快速和丰富的时代,人们常会受到困扰:新闻同源、新闻同质。任何变化、任何突破,稍有亮点,即被模仿追随。如何使自己的报纸成为独特的一份?这就需要提高新闻编辑质量,创造特色、展现唯一。要多采用独家新闻,多使用独家策划手段,多运用独家观察眼光。即使同样的新闻事件,也要做到我的角度最独特;同样的新闻话语,我的声音最有个性;同样的新闻样式,我的特色最别具一格。如何选择独家新闻角度打造独家新闻呢?我们要选择出好的新闻角度,最基本的要考虑四个因素:主题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观点要紧扣受众心理;题材要瞄准典型材料;技法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选出独家角度:从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甚至更多落点拓展和延伸新闻视角;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方面选取新闻角度;从发展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从以小见大中选取新闻角度;从具有广泛共性的话题中选取新闻角度;从事物的侧面选取新闻角度;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选取新闻角度;从政策走向中选取新闻角度;从加强舆论监督方面选取新闻角度;从重大事件中选取新闻角度;从比较分析中选取新闻角度,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提高选择最佳角度的能力,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贴近群众多听基层呼声,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

创新报道思维,找准结合点

创新报道思维,找准结合点,实现最佳新闻舆论效果。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媒体要认真研究正面宣传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党的主张、决策与人民利益、意愿的结合点,努力增强宣传报道实效。如《十堰日报》在全省县域经济会议宣传报道中,把提升实力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成就宣传与热点引导相结合,把“怎么看”与“怎么办”相结合;在庆祝建党90年报道中,把历史进程回顾与现实关切回应相结合,把知识性与新闻性相结合……这些结合,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使主题宣传报道既符合党和政府的意志,又符合人民的心声,新闻舆论效果自然达到,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自然提升。

创新报道内容,坚持“大主题、小切口”

努力在大背景下讲小故事,从小事件中见大视角,把可亲可感的场景、人物、故事与权威高端的述评、政论相结合,力求报道内容聚焦基层实践、关注基层民生、贴近基层群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移民搬迁事关工程建设成败,移民搬得出、能致富是保障工程和谐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严肃、重大的时政报道题材。百度搜索表明,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移民搬迁的报道多达近20万条,要么是工程建设进度报道,要么是移民搬迁进度报道,要么是领导现场督导工程建设、移民搬迁报道大多报道切口大、同质化,可读性较差。

调水前夕,2014年9月起,《十堰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留住库区深处的记忆》13篇,用散文化、故事化、现场化的手法,以小见大、点上入手、细节着笔、远近结合、动静相辅,讲故事与看现场相结合,独树一帜报道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变化,达到了新闻角度、美度、深度、温度的高度统一。《渔舟唱晚龙转湾》《楚风秦韵辽瓦店》《人间仙境二道河》这一组乐章似的报道,立意清雅,形式活泼,如诗如画,让人耳目清新。“一湾如画碧水,几座青石小桥,串起数处朴素民居”“悠然的水牛摇晃着尾巴,放牛的人儿躺在草滩上,是醉了还是睡了”“灵巧的渔家姑娘点燃船上特有的柴火灶”“随手捡起一块石片,都有可能是数万年前的神秘石器”……浓郁的情感、诗化的意境、散文化的手法,读每篇新闻报道如闻一支钢琴“小夜曲”里如歌的行板,那种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典雅质朴,绕梁三日,可谓难得消遣;又如欣赏一曲小提琴“协奏曲”里的奏鸣式华彩乐章,那种绵长幽远、轻盈飘逸,让人仨月不知肉味……这组报道实是“重大主题、愉悦报道”的典范,因此被评为湖北好新闻二等奖。

创新报道形式,在“重”与“大”上下工夫

首先采取系列化报道,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重大战略决策细分化、具体化,从“宏大命题”中梳理提炼“系列主题”,形成大气、权威、和谐的整体宣传效应;其次实行个性化表现,努力将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再则做到规模化编发,力求“全方位采访,大容量制作,高密度编发、集群化推进”,高质量、高水准推出大型特刊。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强势宣传好建党95周年这一举世关注的盛事?如何有效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伟大胜利?如何向世人阐释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人民日报》精心组织、创新策划,从“宏大命题”中梳理提炼出系列主题,“习近平从严治党十八警句”“理想信念更牢了”“制度笼子更密了”“监督执纪更严了”“学习风气更浓了”“文风会风更实了”“政风民风更清了”“政治生态更好了”“干群关系更亲了”“选人用人更准了”“改革动力更足了”“全面从严治党大事记”等12个主题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全方位、立体化向世界人民有效展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为民情怀、“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立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此特刊共12个版,可谓“宏大、权威、庄重”,此新闻报道策划可谓“高端、大气、上水平”。

创新报道手法,变抽象为具体

要大胆尝试多样化新闻表现手法,努力做到既有主题又有细节,既重导向又重可读。首先要突出“情”字,注重开挖人物或人物群体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情”动人。其次要突出“小”字,注重从小切口、小情节、小故事切入,以小见大。再次要突出“精”字,注重运用精彩的内容、精确的观点、精炼的语言表述新闻,以“精”改文风。第四要突出“深”字,以事说理,事理融合,鞭辟入里,以“深”启发人。

创新报道手段,提高引导艺术

首先要创新管理手段,建立全方位协调联动机制,让报业集团的成员单位如日报、晚报、网络、手机报、专业杂志等集团化作战,各展其长,合力发音,营造舆论最强音。其次要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理论、图片、专题、专刊等形式进行全方位报道,形成规模声势,发出宏亮、悦耳、和谐的主流声音,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

[2]蔡雯、赵劲、许向东:《新闻编辑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王同元:《大策划、大联动、大制作: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新闻战线》 2011年第8期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十堰日报)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策划创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期策划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