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选好“讲点”帮助学生“生长”

2016-09-22 06:02华秀秀
教师·上 2016年8期
关键词:老汉儿子交流

华秀秀

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生长需要帮助,教师怎样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呢?助学课堂提出“先学后帮,自学领先;不会才帮,以帮导学”。可见,教师的帮是当学生碰到沟沟坎坎时,提醒他们“注意脚下”;当学生登山畏惧时,鼓励他们向上攀登;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们辨明方向。课堂上这种顺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选择“生长点”进行的“讲”能给学生留下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证,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自主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不过在探究中,学生碰到困难,探究不出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由阅读,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预习题:这篇课文赞扬了什么?发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赞扬父亲了不起,有的写赞扬父子情深,有的写赞扬父亲坚持不懈,有的写赞扬坚定的信念。可见学生读文不深,探究不出主旨。我把学生不同的答案归类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书思考,找准“靶心”,学生边读边想边画,不少学生找到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我问:这段话中哪句话让你最感动?(第一句话写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让我感受到父亲坚持不懈;第二句话,让我体会到父亲为了救出儿子,不怕困难,战胜一切;第三句话写儿子知道父亲一定会来救他,让我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任)我又问:父亲坚持不懈的力量来自什么?(父亲对儿子的爱)父子之间信任的原因是什么?(父子之间感情深)我总结:可见,父亲坚持不懈,相互信任都是来自父子情深,这篇课文赞扬的是——父子情深。在真实而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在研究中碰到障碍,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通过障碍,让探究道路畅通无阻。

二、讲在学生体验不足时

文章不是无情物。游离于情感之外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最多算是对文字的肢解。一篇精美的文章犹如一串晶莹闪亮的珍珠,语言文字是颗颗粒粒,感情则是串连珠粒的丝线。当学生在阅读实践时,不能透过平面的、静态的文字去感受、体会文字背后的灵动、丰富与深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向课文纵深处去感悟。

教学《桥》一课,学生在读悟中对“他像一座山”的体验如蜻蜓点水——不深不透。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悟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一是语言体验。出示: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向木桥。引导:读句子,说说老汉当时的内心是怎样想的?(第一句:儿子是党员,不能仗着父亲是村党支书就可以先过桥;儿子啊,你要理解父亲这样做!大难当前,我要先考虑群众啊!我是村党支部书记,要以身作则,不能徇私情。第二句:群众安全过了桥,应该让儿子先走;我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他先走,我断后;儿子是我和他妈妈的希望,不能让他最后。)老汉为什么对待儿子前后态度不一样呢?(老汉前后身份不一样,第一句话中的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他想到的是群众的生命,第二句话中老汉是一位父亲,他要让儿子先走。)现在,你脑海中的老汉是什么样的?是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好干部;是一位大公无私的英雄;是一座“雄伟的大山”。

二是情感体验。洪水过后,政府在被冲毁的木桥位置上修建一座水泥桥,在桥上立了个碑,请你写一句碑文,你最想写什么?(人民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儿子,我们不会忘记你;你无私无畏,你不徇私情,你好汉一条;你是青松,高大挺拔,你是大山,巍然屹立。)

抓住重点句子研读,挖掘人物品质,以文之情激生之情,当学生体会到老汉精神并被感动的时候,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心里话,由境入情,由情入心,学生就会从内心体会到老汉的形象如山一样沉稳,话语如山一样坚定,意志如山一样刚毅,对儿子的爱如山一样高大。

三、讲在学生生成偏差时

生成是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是一剂催开心灵、焕发活力的灵丹妙药。在动态生成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异化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有缜密的心思,高度关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为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搭桥引路,做好引路人的作用,促进生成走向正确道路。

教学《三个儿子》一课,学生对三个儿子的特点及表现有所理解时,发现老爷爷说的话错了:明明有三个儿子,他说只看见一个儿子。针对学生生成时的偏差,我没有立即给予否定,也没有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我顺学而导:应该有三个儿子,一个提水,一个唱歌,一个翻跟斗。学生议论纷纷: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所以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老爷爷没有说错,妈妈提水那么辛苦,一个儿子翻跟斗,一个儿子唱歌,没帮助妈妈,不是和没儿子一样吗;会唱歌的儿子用歌声让妈妈高兴,翻跟斗的儿子用自己的特长让妈妈高兴,这也是对妈妈的关心;我考试考得好,妈妈特别高兴,还奖励我呢……我提出:请你们读读课文,想想这时妈妈最需要什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学生读读、悟悟、说说,明白了:课文写妈妈提水的时候,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酸了,这时妈妈最需要的是儿子帮妈妈提水,而不是唱歌、翻跟斗。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心中有妈妈,在老爷爷的眼里,不会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是好儿子,老爷爷才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

学生理解的偏差是他们真实思想和对文本理解程度的暴露,面对“偏差”,教师要学会巧妙、合理地处理好,让学生重新沉入文本,逼近文本内核,去吮吸、去思考、去发现,从而正确理解文本主旨。

四、讲在学生交流不畅时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凭借有关载体,如课文等去展示、交流、沟通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交流和提高的过程。对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在交流中,学生感悟不深、理解不透时,教师要顺学而导,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对话中得以丰富,知识在对话中得以建构。

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在交流预习作业时,对“我”为了这本书,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样子,得到钱又去买罐头不理解。这正是文本理解的节点,也是“我”情感的聚焦点。我抓住这个“点”,帮助学生吊起读书的“胃口”,交流“矛盾”的原因:“我”看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噪声震耳欲聋,灯泡烤得人直流汗;“我”看到母亲工作劳累,弯曲的脊背,疲惫的眼神,龟裂的手指;“我”看到母亲工作的忙碌,四个“立刻”感受母亲争分夺秒地工作)。正是“我”体会到母亲挣钱的艰难而放弃买书转而买了罐头,为母亲增添一点营养。正是母亲的朴实而崇高的母爱感动了“我”,让“我”改变了主意。

接着,我让学生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去品味:为什么说“我”没有权利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样达到交流顺畅,水到渠成。

当学生交流受阻或不深入时,教师必须激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的欲望,点燃他们重新思考的激情,去触摸语言,盘活文本,把交流进行到底。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助学课堂的“讲”要根据教学规律与学情实际,结合课堂动态,找准讲点,注重讲法,讲究讲效,课堂教学才可以像“二月花”那般春光独占,春色满园。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老汉儿子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刘老汉笑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