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情怀,奋进人生
——访《大后方》总导演徐蓓

2016-09-22 08:23罗红霞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后方抗战纪录片

文/本刊记者 罗红霞 图/受访者提供

淡然情怀,奋进人生
——访《大后方》总导演徐蓓

文/本刊记者 罗红霞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徐蓓,1972年1月生,重庆人,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大后方》总制片人、总导演,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其纪录片《陈晓梅进城》《细细的小雨》《进城》《迷徒》等多次获得国内国际专业大奖,并在英国曼彻斯特人类学电影节、俄罗斯圣彼得堡电影节、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展映。

作品获奖情况:

1996年创作的短纪录片《都市里的火把剧团》《重庆与世界》栏目获四川电视奖一等奖;

1998年创作的纪录片《同一个梦》获重庆电视奖一等奖;

1999年创作的纪录片《跨越50年的追忆》获重庆电视奖一等奖;

2003年创作纪录片《陈晓梅进城》获中国电视“星光奖”、“彩虹奖”一等奖;

2004年创作纪录片《细细的小雨》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2006年创作纪录片《进城》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纪录片”、“改革开放30年经典纪录片”;

2009年创作纪录片《迷徒》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最佳创意提名奖。

“这里是抗战中国的粮仓,这里是流亡学子的课堂,这里为前线造枪造炮,这里为浴血的士兵疗伤,这里的乡亲用双手铺好公路和跑道,这里的1000万青年走上战场,这里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2015年8月,12集抗战纪录片《大后方》将70多年前的抗战后方场景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深刻思考。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等联合出品的抗战纪录片显得有些特别,它将镜头越过士兵、越过战场硝烟纷飞的前线战场,转向了支撑战争的广袤后方,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鲜活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表现了大后方的亿万普通民众在战争中受到的严峻考验,赞美了他们持久而智慧的抗战精神。这部让人们热血沸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纪录片总导演就是徐蓓。

《大后方》的后方,一场孤独的旅行

2012年11月的一个下午,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徐蓓偶然地从重庆市委宣传部那里接到创作电视纪录片《大后方》的任务。徐蓓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很偶然,也很欣喜,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是种巧妙的缘分让自己有机会去进一步了解那段抗战历史。”接手拍摄《大后方》的任务让徐蓓倍感欣喜。带着浓浓的兴趣,徐蓓开始带着团队进入拍摄的准备过程中。那时的她没有想过会以怎样的一种状态去渡过接下来的三年时间,至于《大后方》拍摄所产生的难度和实际可操作性,它会产生怎样的反响,徐蓓更是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仔细地去衡量过。她只是冥冥中感觉应该要认真地去做这件事,只是怀着一颗饱满的热情一门心思地扑在了拍摄《大后方》的前序工作上,纯粹和踏实成为了她一度的代名词。

区别于以往的历史纪录片,《大后方》如何在原有抗战纪录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在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反映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团队,如何在几乎之前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留存的情况下收集海量的历史资料……这些问题无疑给《大后方》创作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与焦虑,徐蓓没有畏难,她对自己说,也对摄制组说:“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埋头苦干。”

在某种角度上,《大后方》的创作既是一种空间概念,又是时间概念,每一集的结构内容(线性的或者是时间的方式)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及其繁杂的工作,充满了各种细节,又融入了深厚的情感,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人的耐心、细心和恒心。为了从形式上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地展现抗战大后方历史,实现思想性、学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在创作之初,徐蓓就锁定了一个内敛、深沉、坚韧、有节制、不断地积蓄力量的基调,她想做的是不仅用文学的眼光,还运用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力学等角度去分析抗战。在很长的一段过程里,徐蓓和她的创作团队经历着每天循环往复地看资料、不断思考、研究的过程,以至于将抗战大后方的这段历史烂熟于心。

“《大后方》不仅要告诉人们做了什么事情,还要引起人们的一种共鸣。因此在选取关键性人物上显得尤为重要。”徐蓓笃信:历史和人物绑定才有滋有味。于是,她又把一个个镜头放在了抗战大后方的劳动人民身上,通过一个个人物细致的刻画展现给观众真实的画面,这种气质,正与当时《大后方》在抗战格局中的状态相吻合。

在三年的拍摄期内,摄制组将大部分的时间聚集在资料的采集上,足迹除中国大陆外,还赴台湾、香港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地,从机构和个人手里搜寻素材。包括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国会图书馆“打捞”出的大量珍贵影像和图片素材,赴台湾中央研究院调取历史人物稀有录音资料,赴香港找寻拍摄宋庆龄在保盟会的工作旧址等。采访学者,亲历者共计97人,搜集历史视频素材共计830部,时长约276小时,其中独家素材27部。这种对历史事实的深层探索与追求,融入的是徐蓓以及创作团队无数的艰辛历程。

“真正的创作应该是一种孤独的状态。在创作《大后方》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孤独,冷冷清清,不热闹。”徐蓓向我们描述《大后方》三年的创作历程,抛却鲜艳的光环背后,是她在这场孤独中历练、思考、沉淀的结果。而这种孤独是一种经年累月的磨砺,是一种旷日持久的坚守,犹如意欲穿石的水滴,在单调重复中积蓄磅礴的力量。

积小成为大成,一份炽热的追求

“拍摄《大后方》过程,其实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对话,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的人物所散发的光芒,那种家国情怀。作为编导,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我们感到与他们非常接近,他们支撑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抗争;他们的精神支撑了我们的创作,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作为创作者,这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三年的《大后方》创作经历让徐蓓备受感动,这种感动贯穿于整个拍片过程的始终,而每一次镜头的呈现,徐蓓都注入了自己深厚情感和满怀的热忱。

2015年11月28日,在中国纪录片的年度盛会上,《大后方》从800余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荣获抗战(文献)类作品一等奖。此后,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中,《大后方》再次获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纪录片作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选中,《大后方》获得“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在国家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中,《大后方》获得“优秀理论文献纪录片”、“优秀编导”、“优秀撰稿”的荣誉,成为获奖最多的国产纪录片项目。同时,《大后方》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重庆电视台等平台播出后取得了热烈的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腾讯网络总播放量突破8000万人次。单集最高播放量732万人次、近3万条网友跟帖评论。专家、观众以各种形式对《大后方》进行了高度评价。

众多的荣誉与产生的社会强烈反响是《大后方》创作团队辛勤付出的结晶,谈及作为总导演拍摄《大后方》的感悟时,徐蓓自信满满,她的这种自豪感与自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她日积月累,长期以往对于纪录片的一种厚爱。在众多荣誉的背后,是徐蓓对历史更加深刻的解读,以及对人生坐标更加清晰的认识。她是理性与冷静的,冷静地思考,炙热地追求,恰如其分地糅合在她那种“厚积薄发”的内敛里,在这过程中,她一点也没有动摇过。

199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系的徐蓓被分配到重庆电视台从事编辑、制片人等工作。那时的她有两份工作挑选的机会,一个是去航空公司,另一个是去重庆电视台。当所有人都觉得第一份工作好于第二份工作时,徐蓓却选择了电视媒体行业。直至那时成为一名导演的梦想也没有萦绕着她,直到触碰到电视节目里一些好的拍摄画面,激发了徐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衍生为一种喜爱。“从小并没有成为导演的梦想,或许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单纯的喜欢某个拍片的场景,单纯地留恋着这种拍片的感受。”与纪录片的结缘,纯粹与偶然促成了徐蓓与纪录片之间的不解之缘。

基于对纪录片浓厚兴趣外,是徐蓓踏实而奋进的人生态度,她努力把自己投放于广播电视事业的领域中,以其理性而沉稳的方式去耕耘于这片热土上。1995年,徐蓓开始尝试着创作短纪录片,在创作《都市里的火把剧团》和《跨越50年的追忆》等纪录片后,她创作的热情更加激烈。她把目光更加专注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城市发展的真情表述。一些关于农村教育、三峡移民、农民工进城等题材的纪录片在徐蓓的镜头下开始涌现,《陈小梅进城》《细细小雨》《进城》《迷徒》等作品逐渐触动了大众的心,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收获的喜悦并没有冲昏徐蓓的头脑,也并没有停滞她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人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实现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言语间,徐蓓的话语平实却意味深长。从事纪录片行业20多年来,她始终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扎根在纪录片创作的道路上,她,恰若一朵静默绽放的茉莉,散发着沁人的芬芳。

梦想照进现实,一个真实的自我

完成了“三年磨一剑”的《大后方》创作后,徐蓓更加清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专注于历史纪录片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同时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拍摄理念:踏实而热爱。

“同一部作品面前,观众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观众看的是情节和资料,我看的是字幕,这是反复审片留下的后遗症。总之心怀忐忑,手心冒汗——改了无数次,永远都有错。”不难看出,在力求创作精美的过程中,徐蓓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这种认真源于她对历史的尊重,源于一种责任感的驱使。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随性与自然一直贯穿着她整个创作主线,成为她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

不刻意,不盲从,这是我们能从徐蓓身上寻找到的创作本质与遵循的规律。在她看来,纪录片的创作既是激励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近距离的触碰。“我可以听从大众的声音,但并不想只是为了取悦于大众而忘却追崇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创作纪录片的道路上,徐蓓没有刻意地追寻,而是通过内心真实的表达,去引起大家对某种现状的思考与共鸣。这种表达与她在创作中融入的理性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思想性,没有思辨力,那么我宁愿不做。我希望通过做纪录片,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一种影响力……”徐蓓的语言如此坚定,就如她骨子里与生俱来散发的“韧劲儿”,贯穿着她对创作的坚定方向和内在本质。

徐蓓把对创作的这种温度归结于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归结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她看得分外重要,抛却物质以外的功名利禄,徐蓓更愿意沉下心来享受于阅读,享受于亲近大自然,享受于旅行所带来的快乐中,她形容自己是“内向”与“外向”性格的矛盾体,然而她那种真诚的自我表达,那种对于质感生活的提炼与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却始终不矛盾。

作为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副总监,徐蓓的管理法则近乎简单,没有条条款款的制约,她喜欢一种更加宽松的心境去管理着自己的团队,以自己的价值观,对作品孜孜以求的态度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团队,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精品。论及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时,徐蓓告诉我们,除了计划着拍摄记录片《城门几丈高》,进一步把重庆文化打造出去,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宏伟蓝图”,“我其实不是一个有着很深远计划的人,我更注重的是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对人生的刻度是伴随自己的作品而产生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或许这正是徐蓓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受。简单、率真、踏实与奋进,将伴随着她一路幸福花开。

专家点评纪录片《大后方》:

“在去年浩如烟海的抗战题材纪录片中,大部分创作团队把精力放在了形式的创新上,而有一支队伍,一直像一群流水线工人一样坚守在许多国家的档案馆和影像资料馆里,当别人调动各种手段构筑出煽情桥段的时候,这支队伍只有一个长项,就是手中的历史影像,但正是这些影像感动了评审团……他们在节目中能够尽量做到无一字无出处,能够尽量做到几乎没有影像上的偏差,我觉得对历史来说,没有什么比事实更重要。

——著名导演、制片人 陈晓卿

纪录片《大后方》历史视野开阔、叙事结构严谨,穿透力非常强。其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彰显和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民族精神。重塑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这种价值取向既充分体现在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上,也体现在对现实的关照上。在这个方面,《大后方》超越了前人作品。

——重庆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文艺评论家 蓝锡麟

猜你喜欢
大后方抗战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纪录片之页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抗战音画
纪实的力量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