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田园

2016-09-22 06:41任崇喜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田园陶渊明

任崇喜

如他的名字一样,陶渊明一生的很多时光就潜在田园里。

他的田园是当代人的“桃花源”。读着他脍炙人口的短诗。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翻阅他流传在世的125首田园诗,南山、孤云、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烟、荆扉、鸡犬、豆苗、秋菊、岩石、泉流、浊酒、清琴、堂前松……这些干净整洁的汉字,这些世人常见的寻常事物。在陶渊明的诗里。就成了诗意的砖瓦草木,构筑成一个意蕴充盈、暗含人生真谛的唯美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种豆锄草,心不滞物,低头采菊,抬头观山,如闲云般自在,曾引来多少艳羡的目光?有多少人想追随着田园的诗意。试图用陶渊明的眼神看云,在都市寂寞的夜里做着田园的梦?在人们的心目中。“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的生活,只存在于那个浸满诗歌的年代。其实,“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生活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也并非“性本爱丘山”。

他是晋代大将陶侃之后。“总角闻道”的他。按照屈贾(指屈原和贾谊)“进德修业。将以及时”的教诲。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壮志和“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抱负。但他所生活的那个狂暴纵横的乱世,“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的黑暗社会现实和阴森的门阀制度彻底粉碎了他的凌云壮志。自谓“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他靠读书入仕。28岁时开始做官。先后四次归隐。又四次复出。断断续续地在官场上待了13年,虽然每次历时都很短。却总觉得“意志多所耻”。最终选择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拂衣归里。

对于文人而言,田园的宁静美丽是创作的良好题材。然而,田园生活并不总是充满诗意的,也往往有它艰辛的一面。诗人不是终日“啸傲东轩下”的隐士,也是需要柴米油盐的生活的。尽管诗人一心躬耕,专心经营他的田园,却仍不能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陶渊明在他田园生活的后期,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饿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他最困难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竟然不得不上街乞讨半碗米。田园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诗人用自己的诗。用寻常的山林故渊、方宅草屋建立了一个真实而又弱小的精神家园,使他能够站在远离污秽官场和恶劣环境的地方观望人生,即便“欲辨已忘言”,在心中牵挂的依然是“此中有真意”。在自己的诗意田园里。他躬耕自资,苦中作乐。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田园生活的闲适:“觉今是而昨非”是他摆脱官场的毅然决然:“淹留岂无成”是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生活的自然适性的陶渊明,是道德的模范。其实。与其说陶渊明是道德的模范,倒不如说他为我们建立了幸福的信仰与观念。这种幸福,与世俗欲望的满足无关,而与心灵的境界有关。

回望诗人的背影,在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田园气息中,在他诗意的田园上,我们看到了诗歌现实的光芒和那颗胸怀天下的心,这就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他的诗歌因他的高明而传唱千年。他的诗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宝贵的纯净,使我们的灵魂时时在诗意的田园中尽情舞蹈。

(选自《眉山日报》2010年1月19日,有改动)

阅读思考

1.联系全文,请你说说“如他的名字一样,陶渊明一生的很多时光就潜在田园里”这句中的“潜”字有何妙处。

2.请用李白的两句诗来概括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3.作者说“田园生活并不总是充满诗意的,也往往有它艰辛的一面”。这“艰辛的一面”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endprint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田园陶渊明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论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