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16-09-22 13:10胡雯刘小珍
考试周刊 2016年65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格心理健康

胡雯+刘小珍

摘 要: 通过对学校近三年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和咨询案例分析,了解学校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检测率和我省检测率相仿,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平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建立危机干预小组,从而维护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

医学院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等问题已经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医学生心理问题是近些年学生休学、退学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培养医学生健康心理迫在眉睫。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发展为医生,不仅要求其专业技术精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既关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又对医患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以往大量研究都表明,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等因素相关,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对近三年来新生心理普查数据分析,及该群体心理素质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2013级~2015级的大一新生,总共7678人,利用近三年新生心理普查数据进行研究。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该问卷由90个问题构成,主要统计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

1.2.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近三年学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总分主要反映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总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若总分≥200分,则表明该生有心理异常。从整体来看,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平稳。结果见表1和表2。以2015级新生为例,发现因子得分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抑郁症状成为影响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的三大主要因素,同时偏执、敌对情绪等因素对学生影响较大。这类心理症状是中等以上强度,需要立即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2.2人口统计学差异

从2006~2012年,根据已有咨询案例记录,576例心理咨询对象中,男生263例,女生313例;来访学生年龄17岁~24岁,平均年龄19.92岁。年级分布方面,大一新生163例,大二学生177例,大三学生156例,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80例;来访学生专业涵盖我校所有专业。

2.3心理咨询问题分布情况

576例咨询对象中,人际关系问题121例,情绪问题112例,新生适应不良及新生适应障碍28例,挫折与自卑49例,考研、就业、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96例,职业生涯规划及个人发展问题21例,恋爱问题20例,神经症,包括强迫症、广泛性焦虑、躯体化障碍、恐惧症、神经衰弱、惊恐发作,共45例,中度以上抑郁发作8例,性心理障碍7例,人格障碍及人格缺陷20例,睡眠障碍12例,恶劣心境障碍5例,躁狂发作2例,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8例,神经性厌食症1例,网络成瘾综合征2例,应激相关障碍1例,癔症1例,其他问题17例。

需要指出,上述对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的划分是相对的,这些问题可能在同一名来访者身上同时体现、互为因果。

从来访者求助的心理问题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及考研、就业、学业压力及考试焦虑问题。我校因恋爱问题求助的学生不多,可能源于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程门数多,由恋爱诱发的心理问题少于学业方面诱发的心理问题。从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心理咨询人数差别不大,大四及以上年级咨询人数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在于高年级学生主要精力在于实习、考研、就业,我校为医学院校,大多数在校生为医学专业学生,按培养方案要求高年级医学生均在附属医院实习,部分实习生实习医院不在本市,因此,前来本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人数自然较少,并不能说明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年级学生更高。

3.讨论及建议

3.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来访学生只是在校生的很小一部分,这种情况有学生自身理解偏差的原因,也存在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室都不了解,甚至有的老师对心理咨询有所排斥或误解。这也说明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还不够全面,有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就是不正常的人,这种偏见很容易误导学生,以致耽误解决心理困扰的最佳时间。同时,老师的不重视和对心理问题的不了解,会导致不能识别学生的异常心理,对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放任自由,也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心理创伤。学生、老师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面对身边有同学在精神疾病初期不能及时识别,或是在预后给即将痊愈的学生造成二度伤害,这些都是由于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导致的。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板报、社团、校内报纸杂志等载体,并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我校讲座,真正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和心理咨询的意义,才能让更多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维护心理健康。

3.2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从咨询问题的年级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心理问题还是有差异的,大一学生较多关注的是人际交往问题,大二、大三较多是情绪问题,大四以上集中在考研、就业压力上。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对人生思考的方向有所差异,面临问题不同,受到的挑战也会各异。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多只在大一新生时,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心理问题的各个方面,虽然内容全面,但对于新生还未涉及的问题,采用这样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达到教育效果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上缺乏实践价值,若要达到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应有针对性地、全面地、分阶段地开展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课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开展新生适应专题;大二、大三学生开设挫折教育课及人际交往相关专题;针对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开设考研、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必修课伴随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通过相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静怡.2005年至2013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纵向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2]王丽.大学生UPI人格健康评价效能与对策——以安徽省九所高校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3):142-423.

[3]莫丽.高职新生UPI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4.1:30-32.

基金来源:校级课题(YB201437)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