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形式主义的变与不变

2016-09-23 09:57徐浩程
廉政瞭望 2016年17期
关键词:检查组形式主义防汛

◎文_本刊记者 徐浩程

十八大后,形式主义的变与不变

◎文_本刊记者徐浩程

“开会成了规避风险、检查成了推卸责任。”谈起基层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一乡镇党委书记李忠友直叹气。

他所在的乡镇是山区,有几处地质隐患,“不检查县里也都知道。但今年7月一个月,县里来检查了三次防汛地质灾害。一次防汛部门来检查防汛,一次地质部门来检查地质,昨天所有部门来了次大检查。”

检查本来是好事,可以发现问题、规范工作,但一些检查“‘看过程不看效果’,满足于看有没有相关证明材料,比如是否有预案、有没有签责任书、干部有没有做检查笔记等等,不管这些材料是真是假,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李忠友他们迎接最后一次“大检查”时,准备了半人高的材料,但一提到彻底解决隐患,职能部门就摇头、说要研究。“我开玩笑说,你们安逸哦,检查一下就把责任推到乡上。他们居然回答,你们推给村上嘛。”

这是典型的以形式主义推卸责任落实。看似该走的程序都走了、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但一切都以“板子不打到自己”为目标和原则,消解了责任的落实。

“形式主义害死人”,这是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告诫。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第一项就强调“切忌搞形式主义”。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形式主义居“四风”之首,为各方所深恶痛绝。

三年多过去了,地方形式主义现象是否得到了遏制和改善?是否也如吃喝风一样,出现了一些新变种?

面上的变化比较明显

李忠友坦言,并非所有的检查都流于形式。“有些检查会直接给村民打电话。比如扶贫项目上,不仅要问村民,羊或者青花椒苗是否发下来了,还会问是否培训了怎么种植和养殖。”

采访中,不少党员干部有类似感受,横向比较,形式主义虽然并未取得反享乐主义、反奢靡之风那么显著的成绩;但纵向比较,地方一些形式主义现象确实有不小的转变,尤其是那些比较典型、批评较多的“热点”形式主义。

这些形式主义典型,也比较具体,比如到高速路口迎接领导、开会念稿子等,上级领导一旦重视、批评乃至严辞要求改变,就会慢慢转变。

“八项规定”第二、三条就是要求转变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这在地方转变就比较明显,不管是会议还是文件,对“干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形式强调得越来越少。

“除了‘两会’这样严肃的大会,一般会议基本都不做会标。专门的会议室装了显示屏,小会议有时用A4纸打一张通知,贴到门上就行了。”张华新是某市副处级干部,他比较出十八大前后开会的区别还包括,除非正式的大会,念稿子的少了,“有时候可能会准备稿子,但未必全部按照稿子上说”;会议时间短了,十几分钟的会越来越多,几件事,讲完就散会。

还有一些干部坦言,其他的如文件中“穿靴戴帽”的情况、铺张浪费的节庆晚会等等,都大幅减少。

事实上,务实领域的形式主义由于更好辨识等原因,其改善比务虚领域的明显。

“以前一些地方工作比较喜欢搞创新,每年都要有,但总体来说无外乎‘三步走’:一是做方案,二是搞活动,三是媒体铺天盖地宣传。这些所谓创新,热了一下,就冷下来,基本上不会形成任何长效机制,对工作也没有任何推动。”一名县纪委副书记告诉记者,现在工作领域那种热衷造声势、拔高提炼经验的情况少得多了。

该副书记提到此前防汛抗洪的一个细节。防汛抗洪都会安排领导值班,以前这种值班多是把电话呼叫转移过去就行了。“现在实打实地真要在办公室里呆着。”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那些“贴金式”的形式主义比“应付式”的形式主义,改善更明显。

“贴金式”形式主义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展示性”,比如“抄党章”,比如有些单位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兴师动众,做表面文章,一时间彩旗飞舞,场面热闹,更有甚者,连厕所都洒上了香水。

“现在检查时,也会提前打扫个卫生,但不会总是报喜不报忧。有些尖锐的意见或者问题,也许不好写在纸上,但当面汇报还是敢说多了。”一名县级纪委书记称,提了三年多的反四风,对形式主义,大家在脑子里还是有根弦。

检查增多,“流水席从12点吃到3点”

2013年,曾有媒体调查过,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包括“领导讲话假、大、空”“为迎接上级视察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华而不实的规章制度”“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内容空洞的文山会海”等等。这其中,有些得到了改善,有些则并未改变。

不少党政干部反映,这几年会风文风虽然有变化,但文山会海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有些视频会议,省直接开到县,但他们开完后,市一级还得开个会,把县级领导叫过来,落实贯彻。”陈华是一县直部门一把手,他感觉现在会议基本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有时候,上级部门会明确要求,必须在几月份之前开什么会。以前是以会议落实会议,现在是以会议规避风险。如果不开会,将来很有可能被问责。”

陈华自嘲称,以前可以代会,现在由于会风转变,基本都要领导出席,班子几个成员全成了“会人”。

文件虽然少了一些,但各种简报、材料并没减少。一名市级主要领导称,“每天桌子上的文件一厚堆,其实与我们关系也没有多大,但是都要传给我们,有些你简单写个字还不得行。”

“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相对减少了,但各式各样的检查多了,其中很多是重复检查,省里检查了、市里再来检查,市里检查了、县里再去检查,令一些基层部门苦不堪言。

上述市级主要领导称,他曾两个多月没有出过差,基本上就是办公室呆着开会、处理文件、迎接检查。

李忠友的体验更极端。他所在乡镇建有自己的食堂,来了检查组就吃食堂,“基本上平均一天三桌以上”。

最多的一次,他看见乡政府大院里到处是人、到处是车,以为要搞个什么大型活动。“那天食堂办流水席,房间根本不够用,大厅、休息室都用上了,从12点吃到3点。要真来暗访检查,我们也欢迎,但重复检查真让人疲于应付。”

“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列“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第二,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这种现象难以得到遏制,比如一些地方盲目上马的农村电商。

记者曾走访数个农村电商网店,有些停滞了一个多月,有些基本是帮忙代购,基本没有一家销售过当地农产品。“运费、包装、销售量等等都是限制。”一名农村电商服务员称。为了支撑起这些形象工程,不止一个地方曝出政府发文件强制公职人员去农村淘宝消费的现象。

最近还有媒体报道了一个村庄遇到的稀奇事,该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生活已达小康。有关部门还向该村投入1000万元资金,将其打造成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示范村。不久其他部门又向该村投入800万元,要将该村建成文化示范村。

形式主义新变种:从自身不被问责出发

十八大之前,搞形式主义无外乎几方面原因——“讲政治正确、花架子好看、走过场省力、争彩头有效”。“这几方面现在也还存在,不过有点不同的是,现在搞形式主义多了‘避责任安全’,这方面还不少。”上述市级主要领导称,现在很多形式主义都是从自身不被问责的立场出发。

痕迹管理是十八大后,针对政策落实不到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提出的管理方式。但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当地为避免在痕迹管理中被问责,刻板遵循程序规定、过于强调形式,实施起来有些脱离实际。

“以前只需要说这个事情布置下来,我们做完了,结果是什么,报上去就行了。现在提的都是在哪一天之前要做什么,哪一天之前要怎么怎么,都得计划好,完全不容许有其他意外情况或者因素。”一名县级干部坦言,这样一来部分工作只能先应付着,效果先不管,“不然上面问责起来就恼火”。

李忠友曾迎接过一些检查。他发现,一些检查人员来后,首先要求基层拿出会议记录,核对无误后又要求给出现场的照片或视频,还仔细检查横幅或显示屏上的字是否与会议名称或主题对得上。至于具体落实的情况,却往往被忽视。

为减少一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现象,中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但一些部门或者机构为规避责任,让问题导向有被“形式主义化”的趋向。

除了以上所述,有些问题还被片面扩大化。“前段时间,一个检查组发现某部门一名同志在上班的时候打游戏。这确实是真实情况,但我觉得最多是个人问题,或者是该部门管理不严的问题。但检查组却上升到当地干部作风有问题,提出全面自查整顿、写说明。”一名县级干部称,这就是为了政绩和规避责任的形式主义。

还有一些地方提前准备好自身的“问题清单”,等检查组来后,直接反馈给检查组。

事实上,任何政治体系的运行,都需要一定的形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采访中,一些党员干部反映,形式主义固然不对,但有些好的形式也因种种原因不见了。

比如一个地区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这曾经是一些落后地区大开眼界的重要方式,现在怕被批为形式主义,少了很多。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减少了不少。”一名党员干部告诉记者,此前大部分外出考察确实流于形式,但并不等于这种形式本身存在问题。

还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党政系统内的一些正面激励措施,如适当的表彰、精神和物质奖励等,也被误导为形式主义,这些激励形式本身也因此被否定,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检查组形式主义防汛
夏季防洪防汛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防汛当前莫添乱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保监会将派检查组进驻前海、恒大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