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中国化

2016-09-23 18:22张鸣
特别文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北洋水师军衔水兵

张鸣

越是原始的民族,禁忌越多。中国人自我感觉开化早,文明昌盛,但禁忌还真的不少。文化禁忌有,政治禁忌更多。近代中国人学西方,拿来捆自己的,主要是政治禁忌。

中国人学西方,是被逼的。打痛一次,多学一点。西方人是从海上来的,船坚炮利。国人对这一点,印象深刻。一打听,人家是用机器造出来的船和炮。于是,买来机器,造船、造枪、造炮。后来发现,自己造的比买的还贵、还不好,于是就买。船有了,没人会开。请外国人驾驶,让中国人跟着学。但是,一上阵,被法国人打了个稀里哗啦。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南洋水师被撵得东躲西藏,北洋水师干脆就没敢露面。

打痛了才明白,光买船不行,请老外驾驶,也不是长久之计,得编练海军。从头开始,办海军学校,走出去,请进来。船得买,炮需添,人得学。有船,有炮,有人还不行,还得用人家的章程,人家的制度,人家的规矩。不这样,船也好,炮也好,就成了摆设。

于是,当年沈葆桢办福州船政学堂送出去留学的人,回来之后,也都进了北洋。还下本钱请了英国教练团,前来训练北洋水师。为了培养海军军官和水手,还学英国,建了北洋水师学堂和后备兵训练营。为了学人家的章程和制度,还派人把英国海军章程抄回来,翻译成汉语,然后稍加删改,就山寨成了北洋海军章程。

可是,学没问题,抄也没关系。但是,有些东西,必须得避讳,即使内容上学了,但形式上还得保持中国特色。比如人家的海军,有军衔制度,将、校、尉官。这个不能学,还得坚持我们的这一套,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千总、把总。坚持中国特色不要紧,但中国特色的武官官阶,此时已经滥得臭大街了。太平天国战争,朝廷为了鼓励士气,官帽子可劲儿发。为了筹饷,开门大拍卖。结果是官帽子满天飞,光从一品的提督就发了七千多顶。其余总兵、副将俯拾皆是。至于千总把总,连妓院里伺候小姐的茶壶,都有一顶。武官滥到这个份上,战争结束了,也不说改改,就让它这么滥着。

军衔有麻烦,服装更麻烦。西方的海军,基本上服装是统一的,大抵都是跟英国人学的。什么样?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儿。水兵是无檐帽,帽子后面,还有两个飘带。但是,中国人不能学这个,制服当然有,就是绿营兵那个鬼样子,当官的顶戴花翎,身上是袍卦补服,当兵的头巾包头,身上是号衣,前胸后背,一个大大的“勇”字。别看衣服丑,这事,关系朝廷体制,改不得,只能这样。即使朝廷允许改,改起来也难,因为官兵们头上的辫子是绝对不能剪的。不把辫子盘起来,操作机器和枪炮,容易把辫子绞进去,出大事。把辫子盘起来吧,这帽子又不好戴了,勉强扣上去,隆起一座富士山来。

跟中国差不多同时起步的日本,没有中国这种有关“体制”的讲究,英国人什么样,他们就什么样。不仅军衔,连水兵服都一模一样,民间好一阵儿,不分男女,都流行穿水兵服。到了甲午战前,日本海军的英国教练说,日本的海军,已经达到了欧洲的水平。但是,这个时候,中国的英国教练,已经被他的学生给赶走了——这又是一个政治或者说文化的禁忌,无论跟西方学什么,中国人一定要早早地实现中国化、国产化。

猜你喜欢
北洋水师军衔水兵
水兵谣
水兵向前进
一个老水兵的中国梦
北洋水师那些事儿
漫话中国的军衔历史
再谈美国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不是“元帅”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