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短缺拖垮德军

2016-09-23 18:22王昱
特别文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油料德军二战

王昱

初期“秒杀”多国

一战后,德国军官古德里安从英国军事家富勒的“瘫痪战”理论中找到灵感,提出应该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然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

整个二战前期,德国用这套战法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征服波兰,1天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于是,这种战法被美国报纸正式定名为“闪电”。由此,闪电战扬名天下。

起步太顺生幻觉

闪电战之所以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坦克、飞机的集中使用,而想要开动这些铁家伙需要耗费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不巧的是,在几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中,煤炭德国有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也不缺,但偏偏石油极其匮乏,本土石油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对于上千万吨的石油消耗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更别说打一场以石油为核心的闪电战了。

捉襟见肘的石油困局决定了德国在二战中拖不起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军在二战初期那些“秒杀”敌国的战绩,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知道自己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月光”属性,在苏德战争开打之前,德军参谋部在制定入侵各国的作战计划时都以一个月为周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结束一轮攻势后停下战争机器歇一歇,囤点油,准备下次攻击。

不过,天算地算,恐怕连德国人自己也没算出闪电战在欧洲打得如此顺手,由于被侵略国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苏联对于德国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梦魇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

德军原先估算,征服欧洲的作战可能要花费500万吨的石油,如今却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讯是,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到了1940年,德国石油储备一度冲高到500万吨左右,这个家底成了德军发动对苏联作战的底气。希特勒显然妄图通过这场战争,据苏联的石油为己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吃油难”的问题。

油料短缺成绞索

由于苏联领土过于广阔,道路交通又不及西欧良好,德军不得不把宝贵的油料浪费在运输过程中。很快,油料就消耗得差不多了,捉襟见肘的资源储备,打乱了德国原先的战争计划,希特勒一度将推进至莫斯科近郊的中央集团军的装甲主力抽调到南线,试图夺取苏联的产油地巴库。这个决定让莫斯科战役推迟了一个月才爆发。最终,俄罗斯极寒的天气和德军捉襟见肘的后勤补给拖垮了善战的德军。

进军速度越快,战略纵深就变得越大,石油供应线也就拉得更长,这就为敌军对补给线的攻击制造了方便。在二战后期,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

德国最终为闪电战在战争之初的顺风顺水付出了代价。1944年12月,德军调集最后一点油料储备,在西线的阿登森林地区发动了反击战,但装甲兵团快速推进所造成的油料短缺,再次成为窒息德军的绞索。阿登反击战最终不得不在持续一个月后收场,而德军此战中损失的坦克,大多不是被击毁的,而是因为缺少燃油,最终被抛在了路边。

猜你喜欢
油料德军二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基于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油料保障力量动员研究
精确化油料保障模式研究
空中进攻战役油料协同保障浅析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