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台面

2016-09-23 18:24程乃珊
特别文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砂锅老两口女主人

程乃珊

上海至今仍有这么一家人,晚晚都要开出一张圆台面,一家三代大小十几口人齐齐围桌晚餐。

男女主人是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先生是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太太是退休医师,他们养了一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已成家。女主人哥哥的儿子小光,是个新上海人,就住在他们家中。逢周末,女主人出嫁的老姐姐带着夫婿和儿子媳妇孙子也要来泡上一天,那圆台面上就有14口人,好不热闹。这一大家子非但天天有近10口人吃晚饭,完了还要看完电视洗好澡才肯回家,所以他们家的洗衣机损耗惊人,这10年来已洗坏了3台。

为了准备一张圆台面的庞大晚餐,每天老夫妇要推着两辆大号婴儿车去买菜!圆台面的菜单,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每天晚餐后,水果上了台,大家就开始拟明天的菜单。女儿是二级医院的营养师,她的发言最有权威性,然后谁在外面餐厅吃过什么好吃的,就会提出来大家研究一番,老两口次日就兴致勃勃地试着做。每天总有一只热腾腾的大砂锅,大伏天也不例外!粉皮鱼头、油面筋鱼圆线粉煲、老母鸡汤或鲍鱼(熏鱼替代)线粉汤、竹笋腌笃鲜、老鸭汤、大汤咸菜黄鱼或牛肉罗宋汤等,随时令而定,都是老上海菜。汤是圆台面的主角,汤让人觉得温暖,而且随时可以去加热。一般是8只炒菜加一只大砂锅,他家的砂锅是最大号的,像只面盆一样大。

男主人是主厨,本事大得很,人说大锅饭好吃大锅菜难吃,他就有本事将一只青菜也炒得碧绿生青,办法说穿了也很简单——分两盆炒。所以讲,任何事都不难,看你有没有心。

每天下班时分,吃饭的人一个个回来,老两口只需数过道上的拖鞋,拖鞋五颜六色,每种代表一个主人,看看过道上的拖鞋大部分已被皮鞋代替了,主厨就开始炒菜了。为了保证吃上现炒现食的菜,他们的菜大多数以焖、笃、焐为主,又健康又有营养,但每桌起码有二至三只是现炒的。谁今晚不回来吃饭,需打电话请假——不过这种情况绝对少数,孩子们很少在外面应酬,怎么都要赶回家里的圆台面边。

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开饭,一家十来口团团围着圆台面,大家讲述各人一天发生的事,骂老板抱怨客户,加奖金获提升,反正一天的委屈和压力,开心和不开心,都在圆台面上一泄为快。

菜肴是尽可能的定量发配:大排骨一人一块,狮子头一人一只,划水一人一条……不是苛刻,而是做到包产到户,避免浪费,如是可以每天吃新鲜的。

一顿饭如是讲讲吃吃总要吃到9点,洗碗排一张值日表,每人轮一次,如果当值人正巧那日不回来吃饭,就由别人顶他再补回一次,其他人再轮流洗澡,或看电视打游戏聊天,如是天天不到10点不散场,好像一个私人会所一样。这是老夫妇俩一天最开心的时刻——从早买菜、拣菜、烧菜忙到晚,为的就是这样一个时光。

搭伙人自然要付搭伙费,父母体谅小辈又要供楼又要供车还要养孩子,只象征性地收他们一人一天10元钱的搭伙费。老夫妇工薪阶层,并不富裕,但处事十分潇洒:“死悭死省,就算积了一点钱,将来两脚一伸还是留给他们的,3个子女分这点钱也分不了多少,称为遗产我们也难为情。承蒙他们心领说一声谢谢,我们也听不见了,不如现在开开心心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谢我们一声我们还听得见。子女当然心中明白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意,现在这样多好,兄弟姐妹姐夫弟媳晚晚同桌吃饭,大家有商有量,手足情深,我们做父母的心中有多安乐。”子女当然不忍心“啃”老爸老妈的老本,逢年过节总会找个借口送份厚厚的红包,但老两口又总是变着法子加菜添料地用在圆台面上。

确实现今社会上子女为一点房子一点家产与父母反目,与手足翻脸的事时有听闻,难得有这一大家子这样晚晚围桌共叙天伦之乐,真正少有听闻。

“我家几个子女,包括表弟妹之间,都是十分亲热友好,永远是一个团队,谁有难处都会相助。要他们吵也吵不起来——天天同吃一锅饭,有啥矛盾,在苗子刚出现时,已在圆台面上解决了。他们每天下班后就是脚板抹了油样往家里赶,他们的朋友都讲,家里有啥山珍海味等着你们脚跑得这样快!山珍海味是没有的,家人都坐着等他们回来吃饭呢!”女主人乐呵呵地说。

有人在等你回家吃饭,这是一个多好的感觉!难怪这家几个子女轻易不肯与人应酬外出吃饭。为了可以天天一起吃饭,他们连外出旅游都是一大家子集体行动,带着老爸老妈像个旅行团,一日三餐全家包一张圆台面。

有人对他们夫妇此举表示十分不值:“为儿女忙了半辈子,好不容易退休享福,又去做火头军,绑住自己手脚,何苦呢!”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夫妇,特别是女主人最享受的乐趣!

“有那么一阵,鼓励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家里那张圆台面,永远为我留的那副碗筷!”女主人说。

猜你喜欢
砂锅老两口女主人
Chapter 3 The ring and the lamp
女主人和她的麋鹿
专横跋扈的鸡
拍拍手,灯亮了
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