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里的斗牛舞

2016-09-24 09:52林安权
神州民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连山牛头会同

文/梁 谞 图/梁 谞 林安权

侗寨里的斗牛舞

文/梁 谞 图/梁 谞 林安权

湖南省会同县连山、团河、高椅一带,至今流行着一种人扮牛打架的舞蹈,这种舞蹈是当地的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或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原生态图腾舞蹈,在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观赏过会同斗牛舞表演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会同斗牛舞是极为特别的神农炎帝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会同的一部分文化工作者对斗牛舞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如今,会同斗牛舞不仅纳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还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会同连山的杜登喜老人成为会同斗牛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起源:侗族先人崇牛信仰

会同斗牛舞俗称“牛打架”,这种图腾舞蹈与当地四月初八的牛王节有关。《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会同的侗人认为,牛王菩萨是炎帝神农的化身,牛是自己氏族的祖先。

会同侗寨把农历的四月初八定作“牛王节”,四月初七下午,寨里的头人就会围绕寨子喊话:“明天牛王节,女人不要进菜园,不能抬水……”当天天快亮时,头人再次敲锣提醒寨人。每到这一天,牛要停止使役,农人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给牛吃稀饭、喝米酒。寨民抬一只牲猪由巫师带队围绕寨子走一圈,最后到祠庙里举行祭祀,祈求牛王菩萨护佑寨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会同连山、团河、高椅等侗寨祭拜牛王菩萨和跳斗牛舞的风俗习惯最为常见,在祭拜牛王菩萨的典礼中,上述侗寨主持祭祀典礼的巫师们有着内容大同小异的古老的佩带款词。这些款词来源于当地流传久远的牛王菩萨的传说故事,反应出当地侗民崇拜牛王菩萨的古老性和虔诚性。

人扮牛打架的舞蹈

会同斗牛舞最初是一种表现原生态农耕和谐文化的简易舞蹈,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且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会同斗牛舞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扮演牛, 这种既是祭祀又是娱乐的原生态舞蹈,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侗人把生物的生命价值放在第一位,斗牛舞与其他充满暴戾、血腥的椎牛祭祀相比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会同斗牛舞的另一个特点是表演时有套路,但不十分固定,灵活性较强。

会同斗牛舞的表演有三个程序。

首先是拜祭牛王。一阵激昂而急促的锣鼓声响后,祭拜牛王的仪式开始了。一个戴牛头面具的巫师带领八个举着排灯的演员走到场中,这几人装扮成原始农夫模样,头扎棕制“冲天炮”,身披棕衣,打着赤脚。排灯上标明“太极图”图样,分别写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组符号,这八组符号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类自然物象。舞台中间伫立着一尊神气威严的牛王菩萨,拜祭牛王菩萨时,巫师诵念起祭神词:“天茫茫、地茫茫,盘古开天出三皇。燧皇教人取火种,羲皇教人渔猎忙,神农教人种地忙,尝了百草救凡人哪,羲皇神农创八卦,取名皆为《连山》易,五帝之功建华夏,中华统一盖世上,三皇五帝居上世啊,后人思念泪汪汪……”台上的“农夫们”跟着巫师伏身虔诚膜拜。

接着是穿行连山八卦阵。拜祭牛王菩萨礼毕,八头由十六人扮演的牛逐一上场,展现牛走路、牛吃草、牛洗澡、牛犁田等生活习性。之后“八头牛”听从巫师的号令围成一个八卦图,巫师装扮成牛王菩萨穿行八卦。只见巫师穿进穿出,口中念念有词。连山巫师穿行的是连山先天八卦,这种八卦与传说中神农炎帝首创的连山易中的八卦卦象完全吻合,充分体现了“以农业为主、以时间为主”的神农炎帝时代农耕文化特征。

最后是“牛打架”。先天八卦穿行完毕,就进入“牛打架”的表演环节。斗牛舞的表演人数为四至六人不等,有牧童二人,另有四人穿牛衣扮演两头牛,一人舞牛头,一人演牛身、牛尾。也有三人表演的——两人执牛头格斗,一人扮罗汉。扮演“牛打架”的演员们舞姿丰富,动作灵活,注重舞蹈队形与场面的变化。舞蹈动作主要是摹拟牛的生活习性和格斗的形态,如表演牛吃草、嚼草、恋凼、弹腿、挨背、驱蚊等;格斗时的对角、拗角、勾、绊、撞、踢等战术,显示出牛的勇猛习性。表演时配上大锣、大鼓、大拨,气氛更加热烈,牛格斗的每个情节一环套一环,紧紧相连,粗犷而细腻的斗牛场景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精彩表演进入高潮时,观众们掌声雷动,欢声如潮。逼真的牛的生活习性模仿和格斗场景模拟、牧童夸张的神态表演(如拖牛尾、牵牛鼻子、用火攻牛、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等),以及适时传来的古朴悠长的牧牛山歌、清脆婉转的吹木叶声,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远古农耕文化气息。

简便却富有表现力的道具

会同斗牛舞与其他舞蹈一样离不开道具,表演中的道具与服饰以及伴奏乐器是动态形象传承文化的组成部分,斗牛舞的表演者们利用这些道具表现动态形象的美,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道具简便。牛头——略小于真牛头,一般用老杉树蔸雕制而成,连山大坪、宝田苗寨、高椅古村等地的雕刻匠们雕刻技艺相当精湛,能把“牛头”的眼、嘴、鼻、耳、角雕刻得栩栩如生。牛衣——用白布仿照牛身形状剪裁缝制,染成灰黑色,“粘上”牛毛,八头牛的扮演者脚上穿的是用灰黑色绒布仿照牛脚做成的“鞋”。赶牛鞭——用一根三尺长的小竹子,把一头劈成数块。火把——用干枯的葵花树杆子或干稻草制作而成。农具——铁犁、铁耙。

服饰古朴。男牧童——头戴树藤、树叶编制的草帽,身披用稻草编成的蓑衣,脚穿草鞋;女牧童——头扎羊角辫,身穿彩便服,脚穿布鞋;农夫——戴斗笠,有的将头发扎成“冲天炮”,也有的头戴大头罗汉面具,身披用稻草编织成的蓑衣,或用棕和麻绳做的麻衣,光脚或穿草鞋。

重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会同斗牛舞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会同民众在新春佳节、喜庆丰收的娱乐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表演节目之一。“文革”时期,会同斗牛舞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同斗牛舞的声誉和地位又得以恢复,重新进入民众文化生活,并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关注,也越来越散发出她迷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连山牛头会同
A 32-channel 100 GHz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 by interleaving two silicon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s∗
先割牛头后砸瓮
百里脐橙连山山
艺术节播下的种子正发芽
挂牛头卖马肉
先割牛头后砸瓮
历史之外遇见会同
寄情山水 超然物外
还原儿时的味道
一名老警察的新追求:记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