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研究文献综述①

2016-09-24 05:54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1
关键词:侗族苗族服饰

周 梦(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1)

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研究文献综述①

周梦(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1)

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深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相关研究文献代表着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研究的水平,同时也是奠定了相关研究继续深入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以文字为主的历史文献、以图片为主的古文献、相关专著以及相关论文四个角度,对有关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力图向读者呈现出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探析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提供便利。

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文献;综述

一、以文字为主的历史文献

历史上关于苗族侗族民族服饰散见于一些历代地方民族志以及相关古籍文献中,如《光绪古州厅志》、《贵州图经新志》、《万历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宣统贵州地理志》、《松桃直隶厅志》、《镇远府志》、《安顺府志》、《平越直隶州志》、《贵州通志》、《明实录》、《旧唐书·南蛮传》、《古州厅志·服志》、《大清一统志》、《民国贵州通志》等,以及以图片为主的古文献,如《皇清职贡图》、《苗人图》以及《苗蛮图册》、《番苗画册》、《黔苗图说》、《七十二苗全图》、《贵州百苗图》、《黔省诸苗全图》、《蛮苗图说》等各种版本的《百苗图》等,本成果对其相关部分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因篇幅所限,对其中部分古文献涉及服饰的内容进行梳理:

(1)[清]余泽春.光绪古州厅志[M].光绪十四年

卷一·苗种

古州之苗有硐家、水家、徭家、黑苗、熟苗、生苗各种。其自清江来者仍其旧,山居者曰山苗、曰高坡苗,近河者曰硐苗。中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束者曰生苗。衣服皆尚黑,故曰黑苗。妇人绾长簪,耳垂大环,银项圈。衣短,以色锦缘袖。男女皆跣足。

(2)[明]沈庠.贵州图经新志[M].弘治刻本

卷六·石阡府·风俗

洞人即徉犷……男子以竹笠(上髟下峯)头,跣足。妇人绾尖髻,插两股钗,戴大耳环。

卷七·黎平府·风俗

洞人……男子科头跣足或着木履……妇女之衣长袴短裙。裙作细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线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不施膏粉,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织花绸如锦,斜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

(3)[明]陈尚象.万历贵州通志

卷十五·黎平府·风俗

〔潭溪司〕曰徉犷者男女服饰少异汉人……〔亮寨司〕曰峒人者俗与谭溪同。

卷十五·黎平府·土产

土锦、洞布……

(4)[清]鄂尔泰.乾隆贵州通志.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

卷七·苗蛮

黑苗,在都匀之八寨、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山居者曰山苗、曰高坡苗,近河者曰洞苗。中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者曰生苗。衣服皆尚黑,故曰黑苗。妇人绾长簪,耳垂大环,银项圈。衣短,以色锦缘袖。男女皆跣足。

九股苗,在兴隆卫凯里司偏桥之黑苗同类……其衣服、饮食、婚姻、丧祭概与八寨、丹江等同。

紫姜苗,在都匀、丹江、清平,与独山州之九名九姓同类。

阳洞罗汉苗,在黎平府。妇人发鬓散绾额前,插木梳。富者以金银做连环耳坠。养蚕织锦。衣短衫,扎双带结于背。胸前刺绣一方,以银线饰之。长裩、短裙,或长裙而无袴,加布一幅刺绣垂之,曰衣尾……为生苗,衣短衣。

徉犷……都匀、石阡、秉施、龙泉、黄平、余庆及隆里皆有之……其服饰、婚丧与汉人同。

(5)[清]宣统贵州地理志

卷三·种族

黑苗,在八寨、丹江、清江、都江、古州等地,其山居者曰山苗、曰高坡苗,近河者曰洞苗。中有土司者曰熟苗,无管束者曰生苗。衣服皆尚黑,故曰黑苗。在古州者,又有爷头苗、洞崽苗之分,皆黑苗也……九股苗在台拱、凯里,与黑苗同类……其风俗与丹江、八寨等苗同,而性尤彪悍……光绪八年巡抚林肇元劝谕苗民薙发改装(八年,台拱、清江、丹江、镇远、施秉、黄平、清平、凯里等属苗民五百四十六寨、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四户、男女共七万四千三百九十四口悉改汉装。九年,镇远、黄平、施秉、清平、凯里等属苗民三千一百五十二户、男女一万二千九百零六口亦改汉装。

夭苗,在平越、黄平,一名夭家……衣尚青,男女皆左衽。

紫姜苗,在清平、黄平、丹江等地,与独山州之九名九姓苗同类。

阳洞罗汉苗,在黎平府……妇人鬓发散绾额前,插木梳。富者以金银做连环耳坠。养蚕织锦。衣短衫、长裩、短裙,或长裙而无袴……苗类中之最近人情者。

佯犷……都匀、石阡、秉施、龙泉、黄平、余庆、隆里皆有之……其服饰、婚丧与汉人同。

洞苗,在天柱及锦屏乡。

除了上述列举的古文献外,还有一些现代文献的某些章节中也对贵州的纺织服装方面有记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图1 《贵州经济》中“纺织制品及其贩卖”一节①图1《贵州经济》中“纺织制品及其贩卖”一节

二、以图片为主的古文献

以图片为主的古文献有《皇清职贡图》、《苗人图》以及《苗蛮图册》、《番苗画册》、《黔苗图说》、《七十二苗全图》、《贵州百苗图》、《黔省诸苗全图》、《蛮苗图说》等各种版本的《百苗图》②《百苗图》一般所指为清代李宗昉《黔记》中所称的陈浩《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的一系列抄本的总称。全书按82个条目并附载彩绘插图,系统地介绍了清代贵州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其中涉及了苗、侗、汉、水、瑶、壮、白、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是图文并茂的民族志。但因其插图为彩绘,囿于当时印刷技技术,能以批量复制,使得该原本失传,流传下来的为各个时期的临摹手抄本。李宗昉在其《黔记》中所说:“《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原任八寨理苗同知陈浩所作。闻有板刻,存藩署,今无存矣。”目前学术界关于《百苗图》成书年代中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嘉庆说。2、雍正说。3、乾隆说。4、层叠累积说。《百苗图》中关于苗族、侗族两个民族的资料占了一定的篇幅,涉及到从种棉、纺纱到织布的一些服饰制作过程,并且可以从图画中直观地看到当时苗族、侗族女子服装的款式、组成部分以及佩饰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宝贵的历史图画资料。等书,它们为我们研究历史上贵州苗族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清代《皇清职贡图》序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一上谕云:“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由此可知,《皇清职贡图》中关于其时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描绘应是真实可信的。

图2《皇清职贡图》中苗族侗族女性形象及文字记载

图3 《黔省诸苗全图》中花苗的衣着

有关《百苗图》或《苗蛮图》这种以图画和注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资料种类很多。现存的《苗蛮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收藏的《黔苗图说》、《黔省苗族生活图说》、《贵州八苗图》、《苗蛮图》等17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苗蛮图》、《苗民图》、《贵州苗民图》等8种;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馆藏《百苗图》、《苗蛮图》、《黔边苗族风土图志》等8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图书馆藏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奉敕绘制《苗蛮图》;中央民族大学馆藏的《御制外苗图》、《贵州全省诸苗图说》、《黔南苗蛮图说》、《苗蛮图》等19种;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也收葬有不同版本的《百苗图》或《苗蛮图》十数种。此外,日本、德国等国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和个人也收藏有《苗蛮图》40余种①如法兰西博物馆所藏Insititutdeshautesetudeschinoise,Parics、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苗蛮图册》、《番苗图册》以及贵州刘雍先生私人收藏的《七十二苗全书》、《黔苗图说四十幅》等。。这些不同的抄本是清代贵州各民族人物风情的真实写照。《百苗图》一般以绘画为主,辅以文字。其中绘画是通过描摹其时其地不同民族居民穿着民族服饰的生产生活情形,而文字是对所描画的场景解说或是对习俗的介绍,概括精炼。《百苗图》的绘画都比较写实,尤其是人物形象细腻逼真,人物的衣饰刻画精细,是非常珍贵的反映民族风情的绘画资料。

以下是《百苗图》中部分相关的文字:

花苗

花苗在贵阳、安顺、遵义所属,无姓氏。其性憨而畏法,其俗陋而勤耕。衣用坏布撕条织成青布,无领袖,从头笼下,名曰“格榜”。每岁春首择平地为月场,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摇铃,歌舞戏谑,终日所私,亦用媒妁聘礼,以牛马通知。

红苗在铜仁府,多有龙、石、吴、麻等姓。衣用班丝织成,女工为务。同类相斗,非妇人不可解。五月寅日,夫妇各宿,不言不出户,为之忌白虎也。凡牲畜皆背杀,以火去毛,微煮带血而食。人死将所遗衣服装成形像,众皆击鼓名曰“吊古”。

图4 《蛮苗图说》中白苗的衣着

图5 《苗人图》中苗族女性衣着

白苗

白苗在龙里、贵定、黔西所属。衣白,男子束发,女子盘发髻长簪绾髻。祭祖用牯牛,择角端正肥状,于野相斗,胜则为吉。卜期屠祭,穿白青,套细褶长裙。祭毕亲友唱和,饮酒为欢。

青苗

青苗在黔西、镇宁、修文、贵筑等处。男女青衣,妇人用青布束发为髻,男子戴竹笠穿草衣,性情犷悍,今则驯良。

黑苗

黑苗在都匀、镇远府、八寨、古州厅。男子跣足陟岗如猿,性好斗,头插白翎,携带镖枪、药弩、环刀。雍正十三年剿督抚禁。草寒重衣,夜无卧摺具,食稻糯。孟春择平坦为月场,不拘老幼,以竹为笙,能吹歌舞配合。人死以红绿线系于竹竿,插在坟前,男女哭祭也。

侗人

T0为二次风断面温度(℃);T1为3×3第1层断面温度(℃);T2为3×3第2层断面温度(℃);T3为3×3第3层断面温度(℃);Tc为第1烟道出口温度(℃);A为第1烟道截面面积(m2);H1为第1区域高度(m);H2为第2区域高度(m);H3为第3区域高度(m);H4为第4区域高度(m)。

侗人在下游洪州尤众,性多猜疑。男女青衣跣足,冬则采芦花御寒。

三、相关专著综述

近十多年来,对于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字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先来看著作类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对少数民族服饰综合研究的著作,如戴平所著《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朱净宇、李家泉所著《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段梅所著《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钟茂兰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杨源主编的《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会议论文集》等,其中部分章节涉及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

还有对苗族或侗族服饰单独进行研究的著作,如民族文化宫编《中国苗族服饰》、贵州省文化厅编《苗装》、席克定著《苗族妇女服装研究》、张永发著《中国苗族服饰研究》、龙光茂著《中国苗族服饰文化》、杨国著《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江碧贞、方绍能著《苗族服饰图志——黔东南》、吴仕忠著《中国苗族服饰图志》杨正文著《鸟纹羽衣——苗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考察》、中国民族博物馆编《中国苗族服饰研究》、席克定所著《苗族妇女服装研究》、黎焰著《苗族女装结构》、吴安丽著《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及蜡染艺术》、马正荣著《贵州蜡染》、钟涛著《苗绣苗锦》、刘太安著《中国雷山苗族服饰》、宛志贤主编的《苗族盛装》、《贵州蜡染》、《苗绣苗锦》、《苗族盛装》系列丛书。张柏如所著《侗族服饰艺术探秘》、王彦著《侗族织绣》、苏玲所著《侗族亮布》。从图像资料考证的角度入手的有刘锋的《百苗图疏证》、杨庭硕/潘盛之著《百苗图抄本汇编》、李德龙著《黔南苗蛮图说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研究。这些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传承研究作了理论上的积累。

中国民族博物馆所编《中国苗族服饰研究》①中国民族博物馆编.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为关于苗族服饰的论文集,此论文集既包括综合性研究,也包括区域性研究,其中收录的论文从苗族服饰的历史、服饰风格、服饰类型、服饰特征、服饰佩饰、首饰、刺绣工艺、蜡染工艺、艺术价值等诸多方面对苗族服饰进行了探讨。

图6 《七十二苗全图》中花苗衣着

图7 《黔苗图说》中红苗衣着

图8 《七十二苗全图》中青苗衣着

图9 《百苗图》中花苗衣着

图10 《百苗图》中花苗衣着

图11 《黔苗图说》中的侗族衣着

台湾学者江碧贞、方绍能所著《苗族服饰图志——黔东南》图文并茂,是对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研究的一个较好的文本。这书的成书是基于两位学者对贵州的田野考察之上的,其田野考察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2年之间,其考察范围遍及贵州省四十五个县市,以及毗邻贵州省的湘西、桂西北、滇、川南等地区,考察的村寨多达98个。第二个阶段从1993年至1998年6月,考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地区的68个村寨。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式是调查、访谈并同时进行影像与文字记录。在进行田野影像的记录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为着服饰的人的全身像(正常站姿);二为生活照,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衣食住行以及婚丧喜庆等活动。①江碧贞,方绍能.苗族服饰图志——黔东南[M].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2000.

杨国所著《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②杨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杨?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从苗族服饰的形制、制作、历史、社会文化功能、精神特性等角度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所涉及的层面包括服饰的缘起演变动因、服饰与人生礼仪、服饰与社会生活、服饰纹样的含义、服饰的视觉传达、服饰的风格特征、服饰的人类学价值、服饰的原始思维特点等诸多层面,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对服饰与图腾崇拜、巫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席克定所著《苗族妇女服装研究》③席克定.苗族妇女服装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是在集结与整理作者《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等多篇论文的基础上对苗族妇女以及与服装相关的婚姻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从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服装的款式和类型形成的时间、服装的发展与演变、服装的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苗族妇女的服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杨正文所著《鸟纹羽衣:苗族服饰及制作技艺考察》④杨正文.鸟纹羽衣——苗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考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从苗族服饰的多样性、节日中的盛装、服饰的工艺、服饰的制作者、银饰匠人、蜡染技术、传统技艺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对苗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张柏如所著《侗族服饰艺术探秘》是比较早的系统研究侗族传统服饰的著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柏如在贵州与湖南的广大侗族地区收集服饰400余件、侗锦数千幅、拍摄当地侗族服饰风俗照片千余幅,并对走访地区的侗族服装款式与图案进行分类整理,撰写出《侗族服饰艺术探秘》⑤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M].台北:汉声杂志社.1994.,由台湾《汉声》出版社出版发行,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

刘太安主编的《中国雷山苗族服饰》⑥刘太安.中国雷山苗族服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通过对西江镇、丹江镇、长批村、也蒙村、方祥村等具代表性的村寨来分析雷山境内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苗族同胞其穿戴习俗的不同以及服饰的差异,得出雷山县的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的结论。

安丽哲所著的《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⑦安丽哲.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一书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结合作者实地的田野考察,对贵州长角苗服饰的文化特征、族源考证、服饰类型、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仪俗中的服饰、纹样的文化解读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杨源主编的《中国民族服饰工艺文化研究》丛书中,有研究苗族蜡染工艺的《苗族蜡染》⑧贺琛.苗族蜡染[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研究苗族服装结构的《苗族女装结构》⑨黎焰.苗族女装结构[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研究侗族服饰工艺的《侗族织绣》⑩王彦.侗族织绣[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和《侗族亮布》⑪苏玲.侗族亮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这些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苗族蜡染、苗族服装结构、侗族织绣、侗族亮布的制作等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对《苗蛮图》和《百苗图》的研究最早出现于西方,现在也有许多中国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杨庭硕、潘盛之编著的《百苗图抄本汇编》⑫杨庭硕,潘盛之.百苗图抄本汇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将多个版本的《百苗图》进行了整理和汇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版本之间苗族、侗族女性服饰的细微差别:《百苗图抄本汇编》按照“说解”、“提示”、“流标考”、“讹误考”、“发微”、“图考”等几部分对《七十二苗全图》⑬此版本(简称刘甲本)为刘雍私人藏本,有图69幅。、《黔苗图说》⑭此版本(简称博甲本)现存贵州省博物馆,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每册有图40幅。、Insi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Parics⑮此版本现藏法兰西博物馆,收藏时间约为清末,是法国传教士在贵州传教期间接受的贵州地方官员的赠品。、《百苗图》(残本)⑯此版本(简称民院本)现由贵州民族学院收藏,有图41幅。、《黔苗图说四十幅》⑰此版本(简称刘乙本)为刘雍私人藏本,有图40幅。、《苗蛮图册》⑱此版本(简称台甲本)现存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是现存抄本中唯一的足本。、《番苗画册》⑲此版本(简称台乙本)现存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有图16幅。、《百苗图》(4种)⑳此四种分别由贵州省博物馆(简称博乙本)、贵州省图书馆(简称省图本)、贵州师范大学(简称师大本)和刘雍个人收藏(简称刘丙本)。等传世抄本十一种进行的汇编整理。《百苗图抄本汇编》中有很多涉及对苗族、侗族女性服饰的考证,如对苗族服饰的考证有“花苗”一节中的“发微”条目中有以下叙述:“各抄本对苗族裙装的描述十分准确。花苗的裙装是一种带花边的短褶裙,与《百苗图》卡尤仲家、补笼仲家条中的布衣族裙装有明显的区别。花苗的裙装裙褶细而密,经过定型工艺处理,质料也较厚重。花裙边就图幅描绘情况看,应当为织造或刺绣而成的花纹。”[1]83对侗族服饰的考证有“峒人”一节“发微”条目中的以下内容:“衣着材料的变化有着其复杂的自然与社会原因,它是侗族生活方式转型的结果……收集鸟羽毛作御寒材料,不仅容易获得,而且效果良好……只能将棉花作为絮料御寒。”[1]233刘锋所著《百苗图疏证》①刘锋.百苗图疏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将《百苗图》中的民族与现在中国所划分的民族作了分类和考证,其中第一章为苗族,第四章为侗族。

李德龙所著《黔南苗蛮图说研究》②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将有关《苗蛮图》的由来、版本、民族划分与对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级毕业生史晖的博士论文《国外苗图收藏与研究》③史晖.国外苗图收藏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对国外苗图的收藏和研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

除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外,海外也有一些学者从事贵州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工作,如日本学者鸟丸贞惠(SadaeTorimaru)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贵州,当地苗族的织染和刺绣技术使其叹为观止,从此走上对贵州苗族传统服饰技艺研究的道路。在她的影响下,其女鸟丸知子(TomokoTorimaru)博士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在贵州苗族地区进行多年调查后,她们将调查资料编写成6本著作。这6本著作分别为:鸟丸贞惠撰写的《布の風に誘われて——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13年(FABRICGRAFFITI)》,由西日本新闻社1999年出版。由鸟丸贞惠撰写的《時を織り込む人々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15年(SPIRITUALFABRIC)》,由西日本新闻社2001年出版。由鸟丸贞惠与鸟丸知子共同撰写的《布に踊る人の手——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18年(IMPRINTSONCLOTH——18yearsofFieldResearchamongtheMiaoPeopleofGuizhou,China)》,由西日本新闻社于2004年出版。由鸟丸贞惠撰写的《SPIRITUALFABRIC——20YearsofTextileResearchamongtheMiaoPeopleofGuizhou,China(织就岁月的人们——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20年)》,由西日本新闻社2006年出版。由鸟丸知子撰写的《OneNeedle,OneThread-Miao(Hmong)embroideryandfabricpieceworkfromGuizhou,China》,UniversityofHawaiiArtGallery,由DepartmentofArtandArtHistory于2008年版出版。由鸟丸知子撰写的《一针一线——贵州红苗服饰制作工艺》,由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

四、相关论文综述

研究苗族、侗族服饰文化的论文也不在少数,如席克定在《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④席克定.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J].贵州苗族研究.1998,(1).一文通过对苗族服饰演变过程的研究,提出了苗族妇女早期的服饰是贯首服的观点。黎焰、杨源在《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⑤黎焰,杨源.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一文中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的变迁进行了梳理。何武在《苗族服饰的“规则性”及其情感寄托》⑥何武.苗族服饰的“规则性”及其情感寄托[J].贵州民族研究.2008,(2).一文中认为,没有自己的文字的苗族以服饰为媒介、以图案为“语言”来“书写”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种以服饰来“书写”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苗族服饰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规则性”。石林的《从江苗族着装习俗》⑦石林.从江苗族着装习俗[J].百科知识.1996,(4).主要从着装习俗入手对从江的苗族服饰进行梳理。郭锐在《民族服饰的变迁——谈苗族服饰的缘起与演变》一文中指出,蜡染、刺绣和银饰是苗族三大特色技艺,具有审美价值,并放映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历史上的错落分布以及迁徙构成了今天苗族服饰种类繁多的特征。罗义群在《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一文用比较翔实的文献材料对苗族服饰形成的时间进行了考证,分析了苗族服饰流变历程与原因。李建萍的《从江县小黄侗寨的织染工艺与民俗》⑧李建萍.从江县小黄侗寨的织染工艺与民俗[J].古今农业.2007,(1).从工艺与民俗的角度入手对从江县小黄侗寨的织染技艺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王瑞莲在《浅谈苗族服饰的演变与款式花纹》一文中,回顾了从三苗时代到清代苗族服饰的演变历程,并将近现代苗族服饰从大的类型分为湘西型、黔东南型和黔中南型三类,并梳理了各自的特征。黄玉冰的《西江苗族刺绣的色彩特征》⑨黄玉冰.西江苗族刺绣的色彩特征[J].丝绸.2009,(2).从色彩的角度入手,分析西江苗族刺绣的特征,得出其服饰色彩是其民族文化与历史的外化的结论。曾祥慧在《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整合》⑩曾祥慧.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0,(3).一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服饰现状的研究,得出苗族服饰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文化的相互碰撞、排斥、吸纳与重新整合,而在此过程中,苗族服饰也经过文化调适而吸收了新元素。刘孝蓉的《贵州民族工艺品传承与旅游商品开发探讨——以台江县施洞镇银饰、刺绣为例》①刘孝蓉.贵州民族工艺品传承与旅游商品开发探讨——以台江县施洞镇银饰、刺绣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增刊.以台江施洞地区的银饰与刺绣为例探讨了贵州在民族工艺品传承与旅游商品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王爱青的《台江县学校教育传承中苗族服饰文化现状考察》②王爱青.台江县学校教育传承中苗族服饰文化现状考察[J].凯里学院学报.2009,(1).通过对比研究堆台江县中小学中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与介绍。陈雪英的《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③陈雪英.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M].民族教育研究,2009,(20).从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贵州雷山西江苗族服饰的传承并分析其在当地所承担的教育功能。

还有一些学位论文涉及贵州苗族侗族女性服饰,如刘文燕在硕士论文《苗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民族风格服装设计中的运用》④刘文燕.苗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民族风格服装设计中的运用[D].玉溪:玉溪师范学院.中,梳理了苗族服饰中银饰、色彩、图案、刺绣等几个方面的特点,提出苗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开拓国外市场的重要意义。刘天勇在硕士论文《贵州苗族服饰符号语义及研究价值》⑤刘天勇.贵州苗族服饰符号语义及研究价值[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05.中,通过对敷贵州苗族服饰符号特征的分类解读,得出没有自己文字的苗族以服饰作为他们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的结论。陈雪英在博士论文《西江苗族“换装”礼仪的教育诠释》⑥陈雪英.西江苗族“换装”礼仪的教育诠释[D].重庆:西南大学.2009.中通过对西江苗族服饰、人和教育之间关系,诞生时、结婚时、死亡时的“换装”礼仪得出西江苗族“换装”礼仪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并强化族群认同感以及实现身份、角色定位和认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结论。

J523

A

1008-9675(2016)04-0131-07

(责任编辑:吕少卿)

2016-04-27

周梦(1977-),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15FMZ001)。

[1]杨庭硕,潘盛之.百苗图抄本汇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83,233.

猜你喜欢
侗族苗族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苗族古歌《仰阿莎》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苗族民歌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