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牛“能量自习室”看移动时代品牌的场景化营销

2016-09-26 13:21
新营销 2016年8期
关键词:自习室红牛痛点

刘东明

场景并不是神秘高深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每天的消费行为本身就是发生在场景中,被场景所暗示。场景可以将人与一切供给和需求的联系建立起来。在品牌营销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最近红牛做的#红牛能量自习室#项目就是一次不错的实践。

红牛在近两年一直绑定“学校教室”和“自习室”两个核心场景,将红牛和课堂、自习室,以及手机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一进入课堂或自习室场景就提醒大家屏蔽干扰,专注学习,还能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红牛的能量支持,这样正能量的场景式营销恐怕是任何人都拒绝不了的。后续引发学生对红牛品牌美誉度的提升,以及对红牛产品销售的转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成功定义一个新场景,

催生一种体验

如何挖掘场景需要营销人员的观察和感觉,因为人的某些需求,要在特定的场景下才会被激发。找到这些场景,首先需要做的是要确定目标人群。而目标人群一般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产品或会联想到品牌; 然后进一步将产品的卖点切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再通过不同的内容展示形式,将内容呈现给目标用户,让他们被场景化的内容所感染,进而发生喜欢、分享和转发的行为。那么红牛为何选择“自习室”这个场景作为切入?

首先,在目标用户的心目中红牛和自习室是有天然联系的,只不过这样的联系是很随意的,不够固化。其次,自习室和手机天生有矛盾,学生在自习室里玩手机无法专心学习已经不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痛点,也是学校和社会都关注的社会痛点了。

自习室成为核心的场景,将代表努力学习的红牛和代表影响学习的手机连接在了一起。而他们的目标用户都是学生。这样一个锁定目标用户痛点甚至是社会痛点的场景,就成为此次营销活动的核心因素。

场景需要固化,

移动场景延展用户体验

现在自习室场景只和红牛有很随意的联系,品牌需要将场景和品牌的联系固化下来,利用线上线下重新构建场景,让场景形成共振效应,固化场景,持续影响。

红牛能量自习室是怎么做的呢?如果学生离开自习室那么就会脱离场景,从而使场景化营销的效力减小。那么就让学生离不开自习室,这时候需要移动场景的加入了。手机既然是学生们上自习的必备物品,就让手机这个原本影响注意力的载体转变成了实现“专注”的平台,在移动端建立一个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红牛能量自习室”,让学生可以固化在一个自习室的场景中与品牌产生长期的联系。

以移动端虚拟场景延伸现实场景,摆脱了线下的束缚。对品牌来说持续的沟通比点状的触达效果更持久,而对于受众来说在线上线下接受到同样的信息,减少了对品牌认知上的错乱,对品牌的认可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经营用户的能力才是场景化时代最强的营销力

在脱离场景后品牌也需要将消费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场景化营销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和固化。“红牛能量自习室”在这方面也有所考虑。

首先,对未进入场景的目标受众进行影响。利用目前学生受众最常用的社交平台微信,投放微信新闻插件-底部大图和朋友圈广告,对未进入场景的目标受众进行强力曝光。并且在线下校园内拉出各种个性化横幅,吸引学生到“红牛能量自习室”去上自习;同时,准备各种活动物料,如活动主视觉展示、红牛饮料、能量书签和“逢考必过”符等。从实际效果来看,关注度和目标受众进入场景的转化率都非常高。

其次,在学生自习完离开自习室时,和他们进行持续的沟通。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不仅可以随时进入线上自习室进行专注学习换奖励的挑战。还可以不定期收到红牛场景化的提醒和关怀,为品牌和目标受众的持续联系形成闭环。

构建一个贴心自然的场景融入营销是“红牛能量自习室”成功的关键。亲切的沟通方式和满足人性化情感需求的即时互动形式是场景化营销的优势。即将到来的场景化时代,品牌们都做好准备了吗?

猜你喜欢
自习室红牛痛点
绿皮火车上的“移动自习室”
绿皮火车上的“移动自习室”
为逃家务花钱去自习室(2022年 第44期)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付费自习室悄然成为热门创业项目
直击“走出去”痛点
解决痛点
红牛垫了赔偿金
红牛、黑牛和黄牛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