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胡运弓技巧

2016-09-28 10:08李雨桐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李雨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浅谈二胡运弓技巧

李雨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摘 要】二胡作为我国悠久的民族乐器,它那圆润淳厚柔美近似人声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为国人所喜爱。本文从基本的运弓发音原理到正确持弓、运弓,阐述二胡常用运弓种类及弓段弓序的合理分配。

【关键词】发音原理;持弓;运弓种类;弓段;弓序

一、二胡发音原理

二胡的发音是通过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引起琴弦的振动,再通过琴筒的共鸣作用来实现的。首先,要使琴弦振动就需要力量,也就是弓毛和琴弦间产生的摩擦力。弓毛对琴弦的压力要恰到好处,出来的声音才干净、柔和、有活力,反之则会刺耳难听。其次,运弓时要注意弓子和琴弦成垂直,在运弓的推拉运动摩擦过程中,通过琴弦的振动传到琴码,然后再波及到整个蟒皮,使琴筒产生共鸣发声。

二、正确的持弓及运弓动作

正确的持弓是二胡运弓的基础,二胡的持弓方法是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弓杆,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下方插入弓杆与弓毛之间。整个手指要求放松。

二胡的运弓是二胡演奏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运弓时,通常以大臂带动小臂,运弓仿佛鱼的尾巴在水中漫游,手臂自然带动手腕左右运动,弓毛均匀摩擦琴弦,手指的力度和手臂的力量要均匀,防止运弓中出现的中间声音大,两头小(也称枣核音),这是在运弓演奏中最忌讳的。

三、二胡运弓技法

(一)连弓。连弓就是一弓演奏两个或以上的音,它的组合千变万化。连弓多表现优美、抒情、歌唱性的弦律。

(二)分弓。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音一弓,通常是中速演奏,弓段部位用中弓演奏。尽管是分弓,要求也要拉得连贯,不能断断续续。

(三)快弓。快弓是指每分钟在120拍以上的速度,是以分弓演奏。它是二胡学习中比较难的弓法,需要演奏者的两手配合达到统一。在练习中,需要注意快而不乱。

(四)颤弓。颤弓也称为抖弓或碎弓,拉颤弓时一定要注意大臂的控制,将中心点放在小臂,演奏出来的声音要均匀。颤弓在弱奏时一般多用弓尖部位演奏,强奏时靠近中弓部位。例如知名的乐曲《光明行》(刘天华)的尾声乐段,就是全部用颤弓来演奏的。

(五)顿弓、断弓。顿弓有顿弓与连顿弓之分。它是使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它的实际发音只占音符的一半时值,另一半时值休止。它的发音短促,运弓前先要咬着弦。断弓也称为保持音,断就是把音符断开演奏的弓法,常与顿弓连起来使用。

(六)跳弓。跳弓也属于快弓弓法,但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分为控制跳弓和自然跳弓。自然跳弓是快弓的一个姊妹弓法,也是二胡的高难度技巧。

(七)击弓。击弓是将弓子抬离琴筒约10厘米左右,然后迅速下击,在弓子落到琴筒的瞬间手指使力于弓杆,利用弓子向下的冲撞力增加弓毛的贴弦压力,同时配合右手的快速运动,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一个击弓音完成后,弓子会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再次跳离琴筒,如果下一个音仍需要用击弓来演奏,那么只要将弓子再次下击,重复击弓动作。

四、弓段与弓序的合理分配

弓段的分配,在二胡演奏中也是个重要的问题。不同的音乐弦律用不同的弓段演奏,会有不同的效果。在弓序上也是同样的要求,有的地方曲作者要求拉弓,有的地方写明推弓,都有他的意图。提高运弓整体驾驭能力和音色的控制力,才能把乐曲的内涵及丰富的表现力演奏出来。

五、结语

运弓是二胡演奏的基础,没有它,再好的左手技巧也无用武之地。弓法的训练是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学习者的刻苦练习和坚持不懈。想要二胡技术不断提高,就要不断的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并且这个过程永无止境。二胡是入门很难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勤学苦练,把运弓这门技巧在演奏中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刘汉臣.二胡独奏曲创作发展轨迹[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4.

[2]曾美珊.论二胡运弓和揉弦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6.

[3]赵寒阳.二胡功法技巧训练[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于川.二胡基本大教本[M].太原:山西旅游出版社,2004.

[5]赵寒阳.二胡速成演奏法[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6]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分类考察[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7]苗淑峰.谈二胡演奏的情感表达[M].北京: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8]刘建勋.二胡演奏技法及联系[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9]陈伟.二胡艺术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0]吴晓勇.论二胡发音技术[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04.

[11]向键美.二胡演奏技术中的清理交融[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2]张晓娟.建国以来二胡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46-01

作者简介:

李雨桐,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