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学前教育价值研究

2016-09-28 18:20唐剑萍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唐剑萍

【摘 要】辰河高腔是湖南省地方戏曲代表,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戏曲音乐价值,将辰河高腔作为本土音乐教育资源纳入到学前教育艺术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德育、智育、美育价值。

【关键词】辰河高腔;学前教育价值;本土课程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96-02

伴随全球化进程和现代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艺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研究本土文化,挖掘、传承与开发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正在成为教育领域一项重要课题。辰河高腔是湖南省地方戏曲代表,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戏曲音乐价值,将辰河高腔作为本土音乐教育资源纳入到学前教育艺术课程体系,进行音乐课例开发,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德育、智育、美育价值。

一、辰河高腔概述

辰河高腔是辰河戏的主要声腔,因流行于俗称“辰河”的沅水中、上游一带,故名。[1]辰河高腔源远流长,是清代由江西移民将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带入辰河流域,与当地土蛮语言、民间歌舞、山歌号子及傩腔长期融合,经历了从坐堂(围鼓)、低台(木偶戏)、高台(舞台演出)的发展阶段演绎而成。历史上流布地域主要是湖南省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与这些地区毗邻的贵州省和重庆市的部分县市。

作为湖南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辰河高腔历经长期演变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和表现体制。有各类剧目400多个,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折子戏57个,在全国仅次于川剧。[2]创作题材主要来自古代神话传说、明清传奇及民俗生活等。如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大红袍》《一品忠》《琵琶记》四大本看家戏。也有部分新创作的现代戏,如《八一风暴》《月下比枪》《节振国》《向警予》等。辰河高腔有曲牌五百余支,音调丰富,唱腔变化无穷,适合表达本剧种各行当人物形象和复杂剧情。角色体制成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四大行又有细分。演员表演朴实,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传统的吹奏、弹拨、打击、拉弦乐器,尤其是高腔的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辰河高腔学前教育价值分析

(一)辰河高腔在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在幼儿阶段开展对辰河高腔在内的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教育,是对湘西地区、沅水流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性的认同和归依。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认为:“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之中”[3]。在现在的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内容所占比例要远低于本土外的音乐艺术。辰河高腔历史上长期与湘西地域文化水乳交融,渗入了当地民众生活和精神世界,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任务是保护,传承发展是最终的落脚点,而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则担负着传承的重要使命。

教育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文化的产生、保存、积淀与创新发展均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根基,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之所系。在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第一影响作用的学前教育阶段,如何使幼儿在潜意识中逐步认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戏曲音乐,欣赏和认同本土文化,进而凝结起对家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这应当是当前学前音乐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辰河高腔在学前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辰河高腔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歌舞演故事,以舞台艺术形象承载了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很容易对幼儿情感产生触动,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当下社会,孝亲观念日渐淡薄,用蕴含孝道思想的戏曲故事来教育幼儿极为重要。传统的“孝道”观念,剔除其保守性、封建性内涵,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大力弘扬的。如传统孝道强调对父母的物质之养和精神之敬,倡导要“养亲”、“敬亲”,报恩父母。辰河高腔《目连救母》为佛教故事题材,写目连母亲刘氏,不敬神明,触怒上苍,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连战胜险阻前往西天乞求佛祖救母,又为寻母遍游地狱十殿,最终感动天神,母子团圆。故事蕴含“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意味,彰显了劝人向善,劝子行孝的主题。《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传统孝道观念强调做子女的要遵从父母教诲,为父母争光,“立身扬名”,父母就会感到欣慰。历史上那些忠君爱国的杰出人士多和“立身扬名”之孝有关。如辰河高腔《精忠》,先有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的故事,而后才有岳飞英勇抗金,忠心为国的事迹。《杨家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更是与佘老太君夫妇的教诲和率先垂范密切联系。

将辰河高腔戏曲引入学前教育课程亦有助于幼儿形成分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能力,从小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辰河高腔脸谱形式直观,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便于观众欣赏与理解,幼儿通过脸谱就可以识别忠奸。辰河高腔剧目内容丰富,有体现清正廉洁、机智断案、为民伸张正义的《秦香莲》《海瑞打朝》,有宣扬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单刀会》《岳飞传》等。现代题材如《八一风暴》《节振国》《月下比枪》《向警予》更是具备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幼儿从这些英雄形象的身上,亦能获得对我们汉民族推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品格的感性认识。

(三)辰河高腔在学前教育中的智育价值

辰河高腔具有作为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它的形成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熔唱、念、做、打多样表演手段于一炉,成为综合性极强的一种表演艺术。其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刺激着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对幼儿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辰河高腔戏味浓烈,曲调丰富,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男声用大本嗓,粗犷豪迈、奔放明朗;女生唱腔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中,唢呐的作用十分强大,它在高腔中的地位几乎可以和声腔并列,能演绎不同情绪不同气势的剧目,可通过模仿人声、虫鸟动物之声跟腔、帮腔,在剧情表达上丰富多彩。幼儿听辰河高腔戏曲音乐,分辨角色的唱腔和唢呐的乐音,有利于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

3-6岁的儿童好奇心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逻辑思维亦有萌芽。辰河高腔脸谱色彩以红、黑、白三色彩为主,以这三色为基础的调和色为辅,又在主色和辅色基础上,以饱和程度不同而变化,形成了一百二十套左右的较常用的脸谱。[4]它们色彩丰富,勾画细腻,很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如关公红整脸,画卧蚕眉,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张飞重义气,他脸谱额头上有一桃子,象征着“桃园结义”;包拯的前额开太极图,表示能辨阴阳、真假或前额画日月,意即丹心贯日月,体现包拯有智慧,刚直不阿。曹操在《拷打吉平》中的脸谱是以白色为基调,加入少量黑灰,黑色线条勾勒扫把眉和鹞子眼,配上东坡巾,挂上黑满髯,塑造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形象。《拿曹》中曹操是年轻有为,才略过人,虽然还是粉脸,但额中画一条红色条,配两条圆叉子黑眉,威武潇洒,整个脸部光彩照人。分辨这些脸谱,可以训练幼儿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每一种语言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历史,语言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不利于民族及文化的多样发展。辰河高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借用乡语,改调歌之”,演唱具有很大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以辰河高腔为语言材料,让幼儿接触本土戏曲,既有效刺激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也有助于幼儿长大后深刻理解地域民族文化精神。辰河高腔具有鲜明的虚拟化艺术特征,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均可以用来说明辰河高腔的舞台艺术。在高腔舞台上,一顶小帐子就可充当轿子,两面小旗就是马车,挥鞭抬脚意味上马,穿针引线不见针线,饮酒杯子不会有酒,一桨在手摆渡过江,比划几下动作加上几个简单道具,却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余地和空间。因此,观赏辰河高腔戏曲,可以调动幼儿的生活积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升幼儿的理解力。

(四)辰河高腔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价值

戏剧表演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辰河高腔戏曲中,有悠扬清亮、追求音乐美的唱腔;有节奏铿锵、追求韵味美的念白;有婀娜多姿、追求形体美的身段舞步;有扣人心弦、追求韵律美的武打动作;还有艳丽精美的服饰、乐队和谐的伴奏以及戏曲程式化与虚拟的美等,它们都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之美,能够给幼儿以全方位的美感,带来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

戏曲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幼儿感受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还要能够激发幼儿产生戏曲表演的欲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辰河高腔唱腔的表现力很强,曲调灵活,腔调可塑性大,可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在音乐活动中,可以精心选择适宜于幼儿演唱的唱段,在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唱段内容后,引导幼儿想象、模仿及演唱,逐步培养幼儿在音乐中的表现力。辰河高腔脸谱和服装在色彩、构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这些审美元素之后,可让幼儿自由进行绘画创作,大胆将其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也可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脸谱及宫衣、扇子等等,这将极大激发幼儿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创造自觉性。在幼儿表演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运用高腔脸谱形象,让幼儿熟悉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模仿演唱各行当有代表性的唱腔,还加上一些做、打等方面的程式化动作,让孩子们欣赏及参与模仿。幼儿在了解不同脸谱特点后,可以穿上自己制作的各种戏服,戴上自己制作的脸谱,根据自己想象表现戏曲人物动作或简单演唱。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都会有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小云,刘水良.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65.

[2]熊晓辉.辰河高腔剧目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

[4]张必津.辰河高腔:辰溪大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