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

2016-09-30 07:28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做操林先生浦东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教我们体育的是林慧老师。我在其门下受业三年,收获无数快乐。彼时,皆称“老师”为“先生”,故,本文称林慧老师为林先生。

入学之后,我在浦东一所乡村小学读书。我既不聪明也不用功,不做作业还要逃课。放学了,在田头四处游荡,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直到满天星斗才摸黑回家,所以成绩一直平平,读三年级了依然了无长进。1948年,上海解放前夕,我们举家迁到浦西静安寺附近居住,我也转入位于极司菲尔路上的觉民小学读书。因为成绩欠佳,加上没有学过英语,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重读四年级。

这是一所由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学校,学生家境都比较殷实。校规十分严格,戒律着实不少,如说话必须轻声,行走不准快步。教工全是女性,统一的黑色服饰,不准谈婚论嫁,否则将被解雇走人。师长态度极其严厉,一旦学生说了粗话,便会当众给说粗话的学生的嘴边涂上红圈,三日内不准抹去。饭前要祈祷,餐后要鞠躬。犯规要被打手心,每周要做礼拜,还要唱诗读经。我不喜欢这里的师长,也讨厌这样的生活。不过,恰有例外,教我们体育的林慧先生,却受到几乎所有学生的欢迎与爱戴。

林先生,20来岁,时尚年轻,充满活力,嗓音甜美,亲切和蔼。因为她教体育,所以拥有不少特权,如穿紧身牛仔裤,套宽松运动服。

林先生唤我们男孩从来不呼学名,只称由她杜撰的外号或别名。长得粗壮的叫“泰山” “哈代”,生得白净的唤“埃洛弗林”“贾兰古柏”,比较厚道的便称“林肯”“富兰克林”,抑或叫Mr.张、Mr.李。因为我自浦东来,所以就叫我Mr.浦东。她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林先生简直成了我们一群男孩心仪的女神。她,征服了我们这一帮男孩,也转变了我这个顽童。

那时候,还不时兴做广播体操。林先生不用吹哨子,只需拉着风琴就能指挥——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出操了,我们踏着她所弹曲子的节奏,从各自教室来到操场。她一曲弹完,队伍刚巧整好,分秒不差。于是,林先生弹琴,我们做操。奇怪的是,她不用回头,居然能洞察操场上发生的一切。哪个同学不认真弯腰,哪些同学在无端吵闹……都会给她逮个正着儿。原来,林先生在放琴谱的地方嵌着一面镜子,她从镜子里能观察到操场上的每个角落。

做操之后,林先生就带领我们跑步,再之后,听凭大家疯玩——这是校园里最欢快的时刻了。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林先生隔三差五地组织班际“司令球”比赛——类似篮球比赛的一项运动。那时候,大家对篮球运动几乎一无所知——两支队伍进行对抗,一队9人:3个前锋、2个小将、1个大将、2个挡小将、1个挡大将。比赛紧张激烈,极其有趣。逢到冠亚军决赛,学校像过节一般,师生几乎倾巢而出,围在操场四周观看。气氛热烈,盛况空前。林先生充当“勒夫令”(裁判),执法的时候,她将中指和大拇指含在口中鼓气猛吹,以代替吹哨,分贝高,效果好。

比赛结束,她用右手打一个“响指”,于是,我们这些运动健儿笑逐颜开,屁颠屁颠地围在她的鞍前马后。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那时的我们绝对是林先生的“铁杆粉丝”。

说来奇怪,自此我变得守规矩了,变得爱读书了,成绩自然提高许多。有一次,还被评为“模范生”。胸前挂着个红五星,到处炫耀,心里美滋滋的。

1999年,有关部门拟组织“特级教师贾志敏从教40周年”的庆典活动。我得知林先生在浦东居住,就登门拜访,盛情相邀。盛典那日,宾客济济一堂。林先生应邀赴会,她的到来令我蓬荜生辉。半个世纪过去了,她显得苍老许多,满头银丝,皱纹爬上额角,步履不如先前那样轻快敏捷,身上特有的青春与活力已经不再。然而,她仍精神矍铄,气质高雅。我握着她的手,嘘寒问暖。她轻声地、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做教师真好……我的学生遍布天下,现任香港特首董建华也是我的学生。”轮到她登台演讲,她说:“我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做教师无上光荣……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靠教师来培养。”

她的发言虽简短,但获得的掌声热烈而持久……

(作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做操林先生浦东
“盖章”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浦东开发开放
树娃娃做操
呼我
做操
忙碌的莫林先生
排队做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