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情”入境,情动“行”发

2016-09-30 23:21陈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讲文明主体活动

陈璐

[摘 要]思想品德的教育内涵是着重于孩子的道德培养上,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改变。《讲文明懂礼貌》这堂课立足于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四仪八礼的文明养成教育以及张謇教育思想“敬而不偷”的谦恭理念,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自发感受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成为一个讲文明和懂礼貌的好学生。

[关键词]讲文明 懂礼貌 活动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43

《讲文明懂礼貌》一课出自苏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困难,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涵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得到改变。我们的教学重点不是只停留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而是要让他们自发、自觉地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讲文明及懂礼貌,将课堂口号变成习惯。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立足于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四仪八礼的文明养成教育以及张謇教育思想“敬而不偷”的谦恭理念,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自发感受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成为一个讲文明和懂礼貌的好学生。

我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里非常重视道德的教育。他曾说:“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文明礼貌是道德的最基层体现,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养成讲文明和懂礼貌的行为,为此,我从四个方面设计了我的这堂教学。

一、披情,在帮助中学习

课堂一开始,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认识了没有礼貌的熊小弟,感受到没有礼貌给人带来的不适。这时,我抛出问题:“大家都不喜欢没有礼貌的熊小弟,那我们就一起去帮他找一找礼貌用语吧!”这时,学生的定位就自发成了一个帮助熊小弟的人,通过帮助熊小弟寻找礼貌用语让学生熟悉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貌用语。这时,我紧抓时机,学生找到一个礼貌用语,我就随机创设语言情境,训练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我让学生在“帮助”——“寻找”——“使用”的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学会了运用礼貌用语。当然,语言的礼貌与行为的礼貌是一体的。这时,我有效利用评价语,让学生关注使用礼貌用语的细节,做到真正的讲文明和懂礼貌。比如,学生向我问好时,我评价——“你是看着我的眼睛打招呼的,真有礼貌。”“你还面带微笑跟我问好呢,我觉得特别温暖!”在这种积极有效的评价语中,学生运用礼貌用语时,就不只是机械地重复。因此,学生自发地向后面的听课教师微笑问好,教学效果立显。这一环节中,学生“披情”入课堂,带着帮助熊小弟的意识主动融入课堂,学会礼貌用语,并进行有效的运用。

二、入境,在发现中意识

思品课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熊小弟作为一条线索,熊小弟由于没有礼貌请求大家的帮助,让学生的角色改变成帮助熊小弟的新同学。通过“欢迎新同学熊小弟来到我们班”这一环节设置,让学生“入境”,整个课堂融入一个完整的情境里。学生自发地向熊小弟问好,帮忙找座位,处处体现出讲文明和懂礼貌。这时,我站在学生的立场,通过播放熊小弟在新学校里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意识到熊小弟行为的偏差。学生充当文明监督岗的小小监督员,通过发现熊小弟的不文明行为加以劝阻。这些行为都是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己容易犯的小错误。当他们站在发现人的视角上,更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还通过播放视频,将熊小弟的行为动态化。让学生边观察边发现,通过举笑脸哭脸来进行判断。相对而言,静态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错误,因此,当熊小弟的行为动态化之后,很多学生观察得更仔细,也意识到平时自己行为的不足。学生进入情境,课堂气氛更加热烈。这样动态化的判断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观察判断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情动,在互动中感受

当学生已经“披情入境”,课堂的气氛已经达到高潮。学生已经理解了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上的“懂礼貌”,更要注意行为上的“讲文明”。我依然紧抓“熊小弟”这根线索,设计“熊小弟要去参加升旗仪式了,我们小朋友有没有什么要提醒他注意的呢?”,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初步掌握,通过分享交流互动学习。紧接着,我通过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升旗仪式》,让学生边观赏边学习。微课进课堂是现在通派教学的主力研究方向,我在自己的课堂里也小试牛刀,发现效果不错。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在升旗仪式上的行为示范,整个过程体现出一种庄严感,学生都沉浸其中。这时,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升旗仪式体现的就是仪式之礼。四仪八礼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的感情到了一个宣泄点,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自己平时都做到了哪些礼。在润物无声中,四仪八礼的养成教育成了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缩略图,学生在“情动”中更加深切地认识了文明礼貌就在身边。学生从道德意识的理解也开始变成道德行为的自觉。

四、行发,在活动中自觉

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从“披情”——“入境”——“情动”到最后的“行发”,便水到渠成了。思品课是贯穿在多个活动中的,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演,而是要切身让学生从道德认识的浅表化理解落实到道德行为的自发化体现。因此,这课堂的最后,我通过设计平时校园中最普遍的放学场景,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学生在整堂课的情感贯穿下,自觉地跟教师问好再见,看着对方的眼睛打招呼,轻轻地将凳子放到桌肚下,整齐安静地排好队。这些过程已经不是为了上课在模拟表演了,而是学生整堂课学到的内容反馈。我及时地进行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这时,我首尾呼应,让“熊小弟”再次出场,通过进学校时的不礼貌,与现在一天学习生活之后放学时的样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依然在情境中帮助、评价、共同进步。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灌输式的课堂,当熊小弟告别同学“回家”时,学生都能主动地打招呼,将课堂教学重点“礼貌用语”落到实处。学生的“行发”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自觉完成的。这才是品德教学的目的——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自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我撰写文章与读者理解文章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我们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接受课堂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披情”——“入境”——“情动”——“行发”,这是学生主体性在品德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自发完成的。教师通过多种灵活开放的主导形式让学生知行统一,既增加自身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课堂的能力,切实增强了品德课的实效性。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自发、自觉地完成从简单的道德认识到日常的道德行为,讲文明和懂礼貌事虽小,但处处细节能体现。这堂课的教学只是抛砖引玉,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更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正如我校创始人张謇先生所言:“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努力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由学生自主参与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养成。

(特约编辑 左 芸)

猜你喜欢
讲文明主体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言一行讲文明,一点一滴筑文明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讲文明,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