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研究

2016-10-09 21:23宸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科技传播 2016年1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悬念纪录片

陈 宸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研究

陈 宸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基于大众文化的语境,影视文化开始逐渐从七八十年代的政治、启蒙文化为主逐渐的向娱乐文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创作以及表达之上均对以前的影视文化认知、审美、教育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改变,对于感官的刺激、娱乐、游戏等功能逐渐进行开发以及宣传上的强化。因此,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在这种大的语境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慢慢由以往的专题、新闻篇转向了纪录叙事片。本文基于大众文化的语境,分析了纪录片作品的叙事风格、表现手法,就纪录片叙事风格转型意义和价值做了相应探讨,以供参考。

大众文化语境;纪录片叙事风格;转型研究

“叙事”即是指对故事所进行的相关描述,在坊间也被叫做讲故事。众所周知,坊间高手们所讲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也使用了不同的手段,长此以往,使得讲故事时所使用的讲述方法循序渐进地演变成“叙事”文体所涉及的重要内涵之一。故事作为记录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故事叙事方法和种类也较为丰富,且叙述的媒介丰富多样,并不限制在语言范围之内。影视作品也是一种叙事方式,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风格,它主要是利用光线、场面调度、色彩以及摄像角度等这些视觉陈述方法来表述,从而将事件和要抒发的情感展现在观众面前。

1 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分析

1.1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风格

我国纪录片起步较晚,直到近些年才得到一定的提升。最开始的纪录片在创作上经常会带有新闻创作的影子,但是与此同时对于作品的真实性更加关注,这也是纪录片在创作之中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之一。但是新闻创作时难免多少将社会教化功能带进来,这并不符合纪录片的创作特点。随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对影视节目出现多元化的需求变化趋势,使得创作者开始将纪录片创作的重心转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叙事风格的多样化等方面。其中故事化叙事模式就是纪录片创作者最早摸索并进行创作成功的一种,是目前得到公认的纪录片创作手法。这里所说的故事化叙事模式,是建立在电视受众对于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或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故事化的纪录片创作模式重视作品在进行背景交代时就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众多故事化纪录片片段在经过处理播放完毕之后,除了具有纪录片所独有的特征之外,还赋予了纪录片一种新的原色特征,即为影视剧元素。比如,中央电视台在创办初期,开办了《生活空间》板块,其宗旨即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成为国内电视纪录片栏目中“讲故事”模式的开拓者。

1.2制造悬念

情节曲折、富有悬念,是非常能吸引观众眼神的一点,在广大影视剧中也极为受用。对于纪录片来说,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也需要制造一定的悬念。比如像《新闻调查》之类带有新闻性报道的纪录片,因其题材带有新闻性和故事性,经常会用各种悬念来吸引观众,从而制造疑问和冲突,让观众深入到剧情中。同时悬念的设置要早,许多纪录片将悬念放置在开篇处,以问题开头,而后在情节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揭开悬念和疑问,使情节跌宕起伏。需要注意的是,悬念设置要合理,富有逻辑性,不能只是为了制造悬念而制造悬念。同时,悬念在何时何地怎么解决,这个节奏要正确把握好,不然观众很容易因长时间得不到答案而产生厌烦心理。

1.3情景再现

把发生过但是却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的情景和事件通过“扮演”等虚构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将其运用到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中,被称呼为“真实再现”。这种再现情景的手法受到国内广大电视台和电视节目的欢迎与运用,也是纪录片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表现手法。在一些诸如《探索发现》这类科技题材的纪录片中,在进行科学道理的阐述时,栏目创作者会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与专家阐释作品要说明的问题。但是对于科学来说,很多问题并非单纯的解释就能使大众轻易理解。而且,若是只依靠专家的讲解,而没有相应画面的配合,作品在本质上就不够完美,观众也很难全面理解纪录片的全部内容,且这种单一的讲解形式未免显得过于枯燥。因此,将情景再现搬进纪录片中,并通过扮演的形式将纪录片的内容“演”出来,以达到声画合一,是非常有必要的,纪录片作品的表达形式无疑更为生动,同时观众也不会觉得这些科学知识和纪录片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

1.4情景再现的意义

情景再现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它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相关背景线索清晰地传达给受众,还可以借助细节进行补充,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宗旨和意图。而且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影响或语言叙事中,对于叙事之中诸多细节的交代都是重要的。其次,情景再现时可对叙述中未交代完全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对叙事的断点进行创作手法和表达形式之上的缝合。如纪录片作品《故宫》就是如此。

2 纪录片叙事风格转型的意义及其作用

2.1追求故事化与情节化叙事,是纪录片内在发展的需要

基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进行纪录片表达形式创作的人,必须其自身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拍出具有感染性以及吸引受众的纪录片作品,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会勾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然后在进行认真细致的创作。而且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对于周边发生的人和事都会比较关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某种社会现状,或者传递某种社会价值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创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意在通过对社会整体及个体的差异化,以叙事的形式进行讲述或者烘托,这也逐渐成为纪录片创作者们所热衷的创作手法之一。

2.2纪录片的故事化应在选题和表现内容上注重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

纪录片种类繁多,创作时异常重视其中所蕴含或者是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内涵,尤其是纪事风格性质的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作品《难圆绿色梦》。该作品对于故事人物以及环境的交代,仅仅通过几个镜头就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林带被毁的背景交代,借助一组镜头情感传达得细腻而又异常丰富。在该纪录片之中连续使用了“蹒跚行走留下的脚印、老人颤抖的双手、喃喃自语的斥责声、老泪纵横的双眼”这几个镜头特写画面,将老人对林带被毁的悲愤与无助之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对这些镜头的处理,将主人公的情绪直接传递给了观众,并使观众的心理与主人公站在一起,感同身受。以往的很多纪录片作品叙事角度过于官方,作品涵盖内容也过于广泛,没有一个中心和重点,不够精致。但是纪录片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体现,使得多视角多侧面、全景再现的拍摄手法更多出现在现在的作品中,从而使纪录片拍摄特点的真实性一览无遗。

3 结论

总之,纪录片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具有较高品位的影视形态,具有其他任何影视形态都不可能取代的独特魅力。目前的纪录片创作需要建立在大众文化所共通的语境之下,大众文化虽然具有共性,但也具有无法完全满足的个性,从而使得纪录片风格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品位,在无法适普的基础上却依然获得受众的热衷和喜爱。本文立足于对纪录片作品的叙事性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国内纪录片的繁盛发展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参考,促使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能够达到更高更好的创作水准。

[1]孟祥燕.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宋学玲.大众文化视野下纪录片叙事风格分析[J].艺术科技,2014(11):66,109.

[3]廖文志.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王旭智.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研究理论综述[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8-70.

[5]刘烨.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J9

A

1674-6708(2016)170-0005-02

陈宸,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悬念纪录片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