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一)

2016-10-09 07:38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海棠花虚拟现实理性

王典馥

【高考真题·全国卷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素材视点】

①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课堂的时空有限性,对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影响。

②课外大量阅读。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及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可延续性及松散性和不可操控性等弊端。

③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社会生活实践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

【佳作借鉴】

语文素养之花

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一考生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经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

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的积累,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于触碰心灵的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写道:“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川端康成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揭示了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居然孤芳自赏,而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还原链接】聚焦“素养”,暗引“经典”。考生以“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为“语文素养”的叙议铺垫,随之巧妙暗引了体现学生涵养文学积累的多个经典素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时的洒脱,“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meiya《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时的释然。由此,考生“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的深切感悟,在读者眼前如有温度的清泉,自然流淌。

◎素材还原现场二:屈原的《离骚》等给人以文学营养、语文内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即为《离骚》,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极为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无比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如此表达,不仅情感抒写引人共鸣,诗意转折更令人荡气回肠。

【还原链接】强化“素养”,渲染文气。为了印证“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这一实践性结论,作者浓缩了语文阅读体验的美感:“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其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凸显潇洒飘逸的《兰亭集序》等古代经典,正是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一个极佳凭借。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的积累。相比浓缩有限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是更广阔的世界,是更博远的无限清景。广博的课外阅读,便是帮助慢慢理解的过程。课本中看到孔子的“仁”和“礼”,我们或许需要读完整部《论语》来找一个答案;当读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唐诗、宋词典籍便会成为不离手的宝物。在街边的旧书店里,在高大静肃的图书馆里,我们获取了更多的语文精华,以此填补、完善自己的思想与人生观。

【运用亮点】紧盯语文课外阅读,巧妙对接素养提升。围绕文题材料,引用古诗比喻提升途径,暗用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类比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阐述形象生动,寓理恰到好处,给人深刻启示。

【高考真题·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素材视点】

①在远与近之间游走。游走一座高山、一湾浅滩,只有走进去,趟过去,方可感受其瑰丽和委婉。审视一个人,无论视频中如何生动,都不及一次现实来得真切。

②活在虚拟时代的真实中。活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拥抱互联网世界,拒绝互联网即拒绝现实。拥抱虚拟时代的到来不等于和现实世界隔离,虚拟时代需要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巨大想象。

③依靠虚拟世界但不依赖。网络等虚拟工具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必须承认其中的益处并合理运用。但在从虚拟中得到便利的同时,应向现实中投入更多精力和热情,以最佳的状态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佳作借鉴】

虚实之间,理性相待

一考生

虚拟现实为人类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丰富我们的生活。然而虚拟终究是虚像,不能成为现实,更不能沉溺其中。安·兰德说:理性是不在任何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下的一种道德。面对虚拟现实,我们要保持理性,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生活在理性的穹顶之下!

逸仙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坐在井底望天只会让你更落后于时代。拥抱这个新时代吧,正如《天堂电影院》中所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是全世界。虚拟现实呈现的虽是幻影,但这将为人类社会打开全新的领域!《三体》中曾预言着将出现虚拟现实的游戏,而不久前在日本举办的Animer Japan让这一预言成为现实!拥抱新世界是大势所趋,生命需要尝鲜来保持着青春与活力。

但是如果选择过分亲近虚拟带来的快乐,那么幻觉会替代视觉,所有的真实都将变成虚拟世界的代码。《菜根谭》曾言“世人被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花迎鸟笑,静心焉尔矣”。理性会帮助我们留守心灵的纯净,保持内心世界的真实。与虚拟世界保持适当距离,能让我们保持真实的自我,从自我的角度审视这个社会,让社会笼罩在理性的穹顶之下!虚拟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还干净。顾城要让人活得干净,因为只有干净的心才能保持理性,才能穿梭于虚实之间而不被虚幻与泡沫缠缚了身心。

而保持理性取决于我们自己。雨果曾说: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开我的未来,也不愿求有力者垂青。让我们打开未来的,是我们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以及时刻清澈的理性光辉。那些虚伪、虚荣都是外表光鲜内心腐烂的苹果。对于这些,尽早远离且越远越好。新世界中少不了浮夸与名利和诱惑,而保持一颗理智的心,透视世界的真实与虚幻亦是我们的使命。一如那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束光,或许就是穿梭于虚实之间,让你在迷茫中不至于走失的理性之光吧!

虚拟现实设备会融入生活,但不可能代替生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容混淆。然而与虚拟保持适当距离是理性引导之下作出的抉择。虚实之间,以理相待,可以让科技弥补我们体验与感知的不足,亦可以让我们得到真实世界里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虚实之间,请以理相待!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三体》是刘慈欣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

作者通过虚幻创作,借用地球文明的外套,讲述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三体与地球遥相辉映,生动地反映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于2015年在美国出版,因“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而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还原链接】 虚实之间,彼此穿梭。考生先用“虚拟现实呈现的虽是幻影,但这将为人类社会打开全新的领域”一句提纲挈领,理性表达,继而推出典型素材进行例说:“《三体》中曾预言着将出现虚拟现实的游戏,而不久前在日本举办的Animer Japan让这一预言成为现实!”其前后的“拥抱这个新时代”“拥抱新世界是大势所趋”之语,凸显了作者的思考。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科技信息时代,人类享受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虚拟的网络世界与虚拟体验,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能够畅想VR带给我们所有的美好,正如之前畅想网购、网聊将会改变我们的购物与社交方式一样。虽然虚拟的势头不可阻挡,但是并不代表人类就必须要抛弃现实体验。虽然虚拟技术能够改变我们许多生活方式,但是它永远无法替代现实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美好。人类离不开虚拟,但更离不开真实。虚拟,说到底只是从属于技术的范畴。更多的回到现实,我们或许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运用亮点】 认可“虚拟”,更重“现实”。作者将网络世界、虚拟体验与人类现实生活相融并生的关系分层阐发,肯定人们畅想VR带来的美好,也否定了人类会无端抛弃现实体验。文段由例入理,表达看法,得出结论:“更多的回到现实,我们或许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具有积极的现实启发性。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海棠花虚拟现实理性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海棠花开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浅谈虚拟现实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