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2016-10-09 07:43吴艳杨有龙
大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吴艳 杨有龙

[摘 要]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存在问题。教学形式上重课堂灌输,轻研讨辅导,导致学生同质化;教学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轻过程效果,导致管理简单化;学生评价上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评估,导致高分低能化。课堂灌输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研讨辅导、心灵碰撞,避免同质化;教学管理上,应重质轻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实效化;学生评价上,应重视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评价科学化和有效化。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考核;数学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01-03

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关乎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影响到众多学子的切身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评价和教学形式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切记片面化、功利化和主观化。为此,我们需要拨云见日,抓住根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剥茧抽丝,简要论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针对教学形式上重课堂灌输,轻研讨辅导,导致学生同质化的策略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高校针对课堂教学设有教学督导,行政领导随机听课,每学期举行学生评教等监督措施,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味重视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而且,教师一人卖力主讲的传统化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作者参加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就听到有人说:“在课堂上如果学不到知识,学生还不如逃课;若是通过强行手段把不想上课的学生赶到课堂,不起好作用,反而影响其他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作者了解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督导、同行老师的公认,而且他在教学方面颇有建树,著作颇丰,应该说学生不会逃课,然而部分学生依然逃课。除去正当的事由外,逃课现象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应势而动、因势而谋,使学生珍惜大学的宝贵时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灌输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研讨辅导、心灵碰撞,避免同质化。随着许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加之科研指标的考核压力增大,除了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也无法答疑解惑,学生感觉大学还和中学一样,就是上课-做作业-考试-看分数。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严密逻辑性的特征,使得灌输式教育成为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而言,其实质上又是一种扼杀。[1]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明辨是非的机智和火花从何而来?创新思维的训练从何而来?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因此就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每年的研究生入学面试,作者深有感触,简单的问题,参加面试的学生要么都会,而且答案一样,要么都不会。有的教师形象地说面试结果,就是大家都贴在地上,很少看到勇敢的站立者。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道”,更要“解惑”。因此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加深与学生的沟通,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解难剖析原理,还要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将学生视为子弟推心置腹,学生将老师作为良师益友开诚布公。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理论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辅助课堂教学,而且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加强讨论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踊跃发表个人见解,认真聆听不同意见的习惯,让思想的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

许多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资料放到网上,让学生提前阅读和观看,甚至练习。因此,师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资源和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知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而不只是听众。事实上,移动设备越来越受到青年学子的青睐,据美国北卡莱纳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统计报告知悉,这所大学2014年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99%带有笔记本电脑,93%带有手机,18%带有平板电脑。[2]因此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探讨并帮助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一切准备工作应放在课堂之外,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舞台和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针对教学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轻过程效果,导致管理简单化的策略

量化评价用数字描述评价对象,其标准是明确的, 使用量化指标可以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比较节约制度操作费用。虽然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岗位津贴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鼓舞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求排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发表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但也逐渐显露出一些负面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教师工作上的重量轻质,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工作的数量,必然会牺牲工作的质量。教师的业绩贡献不应仅取决于冰冷的教学课时数、发表论文的篇数、主持科研项目的多少以及到校经费的额度,还应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论文的学术价值、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等令人看重的质量指标。

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往往需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而过于强调量化考核指标,往往误导教师要为论文的篇数、充足的课时而疲于奔命和应付。许多学者也对大学里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之弊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3]我们知道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基石,优秀的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工作评价等方面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因此不是简单的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年均授课32学时,而是把在教学管理中怎样激励教授愿为本科生授课看得尤为重要。

量化管理可能诱使教师追求短期行为,追求获得最大的计量得分,获得业绩奖金、职称晋升和个人名誉, 而不去努力实现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的目标。而强化过程和效果的质量考核难以即时鉴别,其客观价值的体现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使它的评估只能通过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重质轻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实效化。

许多大学在考评教师教学时,以学生的评教为主,但应注意到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见效周期长,同时师生之间除了授课的趣味差异以外,还倾注了情感的互动。[3]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使功利主义倾向在教师中日益膨胀,使教师的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被强化。[4]教学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合理的制度和平时的提醒、督促,带给教师的是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平时多关心教师的成长和了解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人性化的关爱,比年终式的“秋后算账”更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只有切实建立起科学、稳定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励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尽心工作的目的。

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将教学的自主权下放给教学单位,教务部门只是服务教学,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服务类问题,而不能将教师的教学权利进行剥离。例如作者曾遇到过这样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学习ppt的制作,学校使用多媒体技术。然而近几年有的学校却又一再申明数学课不能用多媒体上课。作为普通的教师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课堂教学权利,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师生的喜好,合理恰当地做出选择,而不是根据“行政命令”教条地使用教学手段。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是关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锦上添花,而绝不可能成为教学考核评定的核心部分。

三、针对学生评价上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评估,导致高分低能化的策略

由于奖学金的杠杆作用,学生对学业成绩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当教学管理者只以学生课业成绩的高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定学生的奖学金时,进一步使青年学生误认为,只要课业分数高,就拥有一切,意味着获得高额的奖学金和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这种现象、认识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与培养创新人才、精英人才的目的相向而行。

不可否认,课程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绝不是唯一的指标,特别是当考题过于注重做过的练习题和教师的复习范围时,成绩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例如笔者听一位大学生愤愤不平地说,自己辛辛苦苦复习,努力编程验证,每一次编程作业均高质量地通过机器验证,对于考试信心满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平时不会编程,临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同宿舍学生,考试分数反而更高。究其原因,教师的考题全是作业题和书上的原题,靠死记硬背的学生反而准确率更高。如果教师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考核,绝对是正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正能量,而不是鼓励死记硬背的负能量。因此在学生评价上,应重视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评价科学化和有效化。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对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以求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5]

现阶段高校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鼓励莘莘学子“为校争光”,但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弊端。例如只要学生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奖学金”、“保研名额”、“优秀毕业生”以及“学习标兵”全都属于他。这些显然是对学生能力评价导致的极端情况,但也说明科学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有些学生一味考证,只要是颁发证书,不管需不需要,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参加。2015年5月10日《东方今报》报道说,安阳工学院某本科生四年狂揽65证,但要毕业的他依然遭遇了尴尬,投简历50余份却无一回复,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65个证书难找工作的情形”恰恰是用人市场的理性回归和不唯证书的体现。随着教学管理的成熟和竞赛名目的繁多,学校对各种证书的行政化干预也在逐步减少。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5年前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大学生,在竞赛期间影响的课业成绩还进行加权补偿,但现已取消这种大力鼓励参加竞赛的行政导向制度。不少学生抱着只要参赛就有利益而获的想法,即要么竞赛成绩好,既有荣誉又有好的课业成绩,要么竞赛成绩不好,但仍有为课业成绩提分的收获。参赛学生的功利化思想严重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助长了浮躁的学习风气,因此要为这种“取消”点赞。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项目的“副作用”,例如大学生重视申请各种“创新项目”,却不愿花时间认真完成,虽然原因比较复杂,有的确实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做项目,有的只是追求个人简历上有此项目的“名”,但学校还是更应重视实质性的创新和科研训练,注重资助那些具有科研潜力和科研兴趣的学生,淡化参加项目的“名”。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塑造完整的人格、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简单的分数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和参加国内外竞赛,使学生在文献获取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计算编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综合性的提升,有利后续的课程学习和科研深造[6],而不仅仅是拿个奖有个证书。事实上,我们应该力求形成一个鼓励个性发展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环境,进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而且更应关注成绩背后的历练过程和辛苦付出。

四、结束语

随着大学专业认证的国际化以及人们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急切期盼,如何深入认识和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事实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既要勇于改革探索,还要立足现实全面优化,不断提升。本文涉及的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只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最具体最直接的部分,本文还简要浅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重视研讨辅导和学生深入交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化;在教学管理上要有长远目标,避免管理的简单化和主观化;加强综合评估,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 注 释 ]

[1] 俞倩颖,梁伊梦,等.我们该如何走出全灌输式教育[J].新课程(上),2013(10):166.

[2] 吴艳,杨有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J].教学研究,2015(4):19-21.

[3] 刘鸿亮,杨超华.中国大学“泛行政化管理”模式与“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亟待改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101-102.

[4] 黄治国.大学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66.

[5] 董媛媛,黄琼.模糊聚类分析在高校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6-47.

[6] 杨有龙,吴艳.数学教学中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J].教学研究,2014(4):62-6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