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月亮 亢奋的中秋

2016-10-09 09:11许昌浩许圣义
烹调知识 2016年9期
关键词:桂树赏月月亮

许昌浩 许圣义

中秋节的来历及祭月赏月的由来

中秋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追溯其起源,肇始自古代的祭祀,到现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礼记·祭法》中已有了“祭月”的制度。而“中秋”一词则始见于《周礼·春官》,春官属下设有“龠章”的官职,掌管礼仪中的音乐活动,规定他在每年中春的白天要吹龠击鼓唱诗以“迎夏”;每年中秋的夜晚要吹龠击鼓唱诗以“迎寒”。我国夏历,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孟、仲、季为别称。第三季为秋季,秋季第二个月为仲秋,即八月。八月望日,即十五日,称之为中秋。由于有这种“祭月”、“迎寒”的官定礼仪,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为一个节日。

中秋之夜,古人祭月,望着满月中朦胧的阴影,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在上?于是种种神话故事纷纷产生。西汉时的刘安,在其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说月亮中的阴影,“乃山河影也。其空处海水影”,这个说法倒近乎实际;但他在同一部书中又说月中有桂树和蟾蜍,并编造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话。比刘安略晚,有托名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说月中有“广寒宫”。晋朝傅玄著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后人据此,将“玉兔”作为月亮的代称。到了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已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习俗,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成为文人咏月的重要素材。

月到中秋分外明

诗人赞月各不同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一年之中赏月的最佳时机。冬春二季多风雪沙尘,夏季则多雨雾,空气中含水分也较多,所以,都不是观月的最好时机,惟独中秋,能占尽天时。中秋时节,正值秋分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也直射月球表面。这些条件都促成月亮比平时更加明亮,所以也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戎昱写了一首《中秋夜望月寄人》的绝句。

西楼见月似江城,

脉脉悠悠倚槛情。

万里此情同皎洁,

一年今日最分明。

宋朝诗人梅尧臣也盛赞中秋月的与众不同,其《和通判八月十五夜招玩月》。

寻常圆魄岂不好?

竞爱今宵分外明。

明极只知无隔碍,

谁言桂树向中生!

诗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诗写得更巧妙了。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远地,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无一字说到月光,却活脱脱把今夜月光如昼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含蓄手法,不愧诗坛圣手,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广寒宫中典故众

月中神话广传咏

诗贵含蓄、新颖。中秋赏月是千家万户共享的节日,也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题目,历代咏月的诗总和起来,恐怕会达到数千篇以上也不止。如何不落俗套、意境新颖,是一首诗成功的关键。

神话传说月中有广寒宫,有大桂树,都是诗人们常用的典故。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诗中,将月中阴影当成桂树,写道“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出人意外的奇想,真正应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而自居易呢?他的《桂花曲》说:

可怜天上桂花孤,

试问妲娥更要无?

月中幸有闲田地,

何不中央种两株。

一个要斫,一个要再栽一棵,主张恰恰相反,但立意奇特不凡,耐人回味,而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但是只追求造句的奇特,缺少深邃意境,也难成为好诗。金代文人高廷玉,曾在洛阳任地方官,他写了一首《中秋日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中有句云“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他将洛阳著名的天津桥比作玉龙,造句不可谓不奇,但无有令人深思的意境,因而读之味同嚼蜡。

最是团圆中秋节

月圆人圆心境圆

中秋月圆,人间也要人圆。明朝刘侗撰的《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返回夫家,日团圆节。”唐宋以后,每逢中秋,皇帝都要赐宴群臣,而民间也要全家聚会,设宴赏月;或三朋四友相聚,月光之下,欢呼畅饮,往往通宵达旦。《西湖游览志》记:“中秋夜,人家有赏月之筵,或者带上食盒,坐湖船沿游彻晓;或在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明宫史》也说:民家中秋赏月,焚香之后,便“大肆饮啖,竞夜始散。”唐人崔备《锦楼玩月》诗云:

清夜同千里,寒光尽一年。

竞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

古人如此竞夜不眠地赏月饮筵,是有其历史和环境原因的,古时科学不发达,夜中可游玩消遣的地方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从气候上来说,三伏酷暑已过,秋老虎的余威尚在,可是一到晚上,温度下降很快,正是暑热与凉爽交替之际。民间俗谚说:“过了中秋夜,一夜凉一夜”。所以,晚上坐于户外,凉风习习,月光如水,精神为之一爽,无异登仙。加以又是各种瓜果成熟之时,祭月后,百果杂陈,举杯赏月,实是一种无比的快乐享受。所以,很多人便流连月下,不忍离开了。

据宋人笔记记载,丙辰(1076年)中秋,苏东坡便赏月欢饮达旦,大醉之后,写下他的名作《水调歌头》词,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南宋诗人韩仲止,早在中秋前数日便担心怕中秋落雨,赏月变成泡影,可是不久天晴,他十分高兴,写下绝句:

一年明月在中秋,

数日阴云不耐愁。

忽喜新晴转书室,

极知清夜照高楼。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词人辛弃疾,中秋赏月未果,掩不住其失望心情,写下了一阙《满江红》,有句云“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金代著名残暴荒淫的皇帝海陵王,因中秋无月可赏,便写了一首《鹊桥仙》。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待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髭髯燃断,星眸睁裂,惟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这首词,更加流露了一个骄横皇帝的形态。

金代另一位诗人元好友,是元好问之兄,他写的《中秋无月》诗云

值辰无物慰相思。

先赏空吟昨夜诗。

莫怪更深仍坐待,

密云或有暂开时。

充分寄希望于云破月来的时刻。

明朝的永乐皇帝,在中秋节大宴群臣,可是阴天无月,他大为不高兴。这时学士解缙口占《风落梅》一阙,又写长短句一首献上,有云破月来之意,永乐看后大喜,便停杯以待。午夜,圆月复明,皇帝大笑说:“解缙真才子夺天手也。”命宫人满酌宣劝,尽欢而罢。

其实,写得最好并非学士解缙的《风落梅》,而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中秋之夜咏月兼怀念弟弟子由之作,被人们认为是苏轼词中的杰作,也是中秋诗词中的上乘之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词的奇异之处在于,超脱出通俗的“月圆人圆心境圆”的团圆俗套,寄托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厚亲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月亮总是不能满足人们欣赏的愿望呢?这种缺憾更加重了离别的愁苦。质问月亮的同时,更进一步衬托出苏轼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苏轼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所以,最后作者说出显示的是其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不容质疑,毫无疑义,苏轼的确是描写中秋节月亮的高手啊!

猜你喜欢
桂树赏月月亮
桂树生兮山致幽
赏月
花期与成功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动物赏月
我敢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独自一个人赏月
砸月亮
月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