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丝猴:世界的独生子

2016-10-10 05:32萧野
环境与生活 2016年9期
关键词:母猴梵净山金丝猴

◎萧野

黔金丝猴:世界的独生子

◎萧野

额顶和四肢内侧为金黄色绒毛,蓝灰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大眼睛,扑闪的眼睛下是短而上仰的鼻孔,这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黔金丝猴。它们只在贵州东北部山高林密、坡陡谷深的梵净山生活,是我国3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的一种,不超过800只,被称为“世界的独生子”。

全球总量不超800只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古老的山体已有14亿年的历史。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使梵净山光热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

生态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生态孤岛”,指那些被割裂孤立的生态系统。今天的梵净山被农耕地所包围,与其他山脉间没有联系和沟通,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孤岛。山林中的精灵们——黔金丝猴就在这里筑起了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

梵净山41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物种,其中最神秘的动物就是黔金丝猴:淡紫蓝色的脸、圆润肥厚的嘴唇、朝天上仰的鼻孔,一副滑稽可爱的模样。它是我国3种金丝猴(还有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中数量最少的一种。莽林幽壑,上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为黔金丝猴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难得的一方净土。20世纪80年代,梵净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黔金丝猴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度最高的物种之一,目前确定的数量约750~800只,不及野生大熊猫的一半。它们栖息在犹如孤岛一般的梵净山中,生存范围狭窄,加之数量稀少,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的独生子”。1903年,英国传教士汤姆逊根据偶然收购到的一张残皮给其定了名(该皮现存英国大博物馆)。

在山里走到哪吃到哪

黔金丝猴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因为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而鲜为人知。它们性格温和,胆小怕人。成年猴体重约15公斤,体长约70厘米。它们的额顶和四肢内侧为金黄色绒毛,一双晶莹美丽的大眼睛下是短而上仰的鼻孔,故名“仰鼻猴”。它们的背部银灰,两肩之间有白色斑纹,又叫“灰金丝猴”。它们的尾巴长得像牛尾,当地人称它们为“牛尾猴”。

黔金丝猴属于典型的集体树栖灵长类动物,爬树灵活敏捷。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顶苔藓矮曲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约占保护区面积的80.72%。它们采食山中100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树皮。

它们没有固定的家,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玩到哪里。在树木茂密、食物充足的恬静环境中,猴儿们组成十几个小家庭,过着井然有序又悠闲自得的生活。梵净山东北部的岩高坪片区,是黔金丝猴的核心栖息地,3/4的种群分布于此。

新生婴猴不离开母怀

每年9~10月份,是黔金丝猴的发情、交配期。来年春天,桃红李白、群芳争艳时,怀孕雌猴开始产仔,给猴群增添新生命。黔金丝猴的生育能力不强,雌猴到7岁左右达到性成熟,而雄猴则要到8岁。雌猴怀胎五六个月后,多数仅产一仔,2~3年生产1次。

产下的婴猴,浑身毛茸茸的,呈浅灰色。很长一段时间,婴猴要在母猴的怀中生活,母猴在采食、活动、梳理、休息的时候,都把它紧紧抱着。新生命在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待遇,受到猴群所有成员的爱护。

小不点们不时从母亲怀中伸出头来,用滴溜溜的大眼睛四处观望。稍大的哥哥姐姐们跳来跳去,并在父母的头上、身上乱抓乱扯,或是拉着它们的尾巴荡来荡去,嬉戏游玩。而猴爸猴妈对于孩子们的顽皮捣蛋并不动怒。

春末夏初,婴猴逐渐长大,浑身的绒毛长得更密,色彩也逐渐加深,灰色毛端开始发黄,并闪烁出金属光泽,以肩颈毛变化最为明显。从它们张开的小嘴里,已清楚可见上下两排整齐的牙齿。它们可以短时间离开母猴活动。小幼仔特别爱撒娇,不如意时就一边尖叫,一边用力摆动头部。母猴通常会抱着小猴爱抚一番,实在哄不住了,偶尔也会生气,对幼仔龇牙威胁,但最终还是要用温柔轻缓的方式安抚。

抱团取暖令人动容

夏季,梵净山森林苍翠葱茏,枝叶茂盛,食物品种繁多。活跃的黔金丝猴活动范围扩大,分散成一小群一小群,消失在浩瀚的林海中。冬天,因梵净山地势较高,寒冷的气候给黔金丝猴的生活带来一定困难。高山部分树叶落光了,它们只能转到海拔较低的山腰地段活动、觅食。它们围抱在一起,共同抵御冬季的寒冷。

黔金丝猴平时流露出来的亲情和友情与人类很相似,在天气寒冷的雪天,时常可以看见雄猴和雌猴手拉着手,将幼仔紧紧拥在怀里。这些令人动容的场景在黔金丝猴野生种群中屡见不鲜。

分析显示,保护区内道路建设、旅游业的发展、非法捕猎、林火隐患等因素,对黔金丝猴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猜你喜欢
母猴梵净山金丝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好黑好黑的金丝猴
金丝猴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看雪——铜仁梵净山
金丝猴买桃子
跨越物种的母爱
斗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