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氏甜龙竹引种及栽植技术研究

2016-10-10 06:25郑双全
世界竹藤通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母竹竹种生长

郑双全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 福建沙县 365050)



勃氏甜龙竹引种及栽植技术研究

郑双全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 福建沙县 365050)

福建省三明市从华安县引种勃氏甜龙竹进行栽植,经过3年的试验观察,引种初步成功。竹种栽植当年,成活率达78%,保存率达75%;栽植第2年可郁闭成林,第3年可形成盛产高产的林分结构,且经济效益显著。在引种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勃氏甜龙竹栽植与管理技术可供生产中推广应用。

勃氏甜龙竹;引种;栽植技术;福建省三明市

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brandisii(Munro) Kurz][1],俗称甜龙竹、甜竹等,属禾本科竹亚科牡竹属大型丛生竹,是热带或亚热带适生竹种,也是我国云南特有的优质笋材两用竹。该竹种一般秆高15~20 m,最高达25 m,粗10~15 cm,最粗达20 cm;节间长30~50 cm,叶片长20~40 cm,宽3~10 cm,竹壁厚1 cm左右;竹秆坚韧而牢固,在工农业和建筑业上广泛应用。笋期6—10 月,笋体肥大、质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为席上佳肴[2]。2001年,三明市区首次从漳州市华安县引种勃氏甜龙竹,通过精心管理,引种取得初步成功。为进一步推广勃氏甜龙竹的引种栽植技术,形成规模化经营,促进竹产业发展,本文总结了勃氏甜龙竹栽植技术,供生产单位参考。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列东工区047林班30大班150小班。地处东经117°38′0″—117°38′11″,北纬26°15′04″—26°15′12″,面积为3.53 hm2,海拔185~205 m,坡度20°~30°;气候属于海洋性兼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4 ℃,极端最高气温40.6 ℃,极端最低气温-5.5 ℃,年均降雨量和蒸发量分别为1 728.6 mm和1 504.1 mm,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水湿条件较好,全年相对空气湿度79.4%;无霜期308 d,实际霜日6~15 d[3]。

2 试验方法

引种竹种按株行距为5 m × 5 m栽植,即栽植密度405株/hm2。在试验地设置3个面积为20 m × 20 m的调查样地。造林第1年,调查造林成活率及竹丛冠幅生长情况;第2年和第3年,对样地内的竹丛及竹丛的每竹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竹林郁闭情况。竹笋产量按样地挖笋的标准丛数,推算单位面积产量。

3 引种及栽植技术

3.1 种源调查

勃氏甜龙竹为外来竹种,在较大面积种栽植之前,有必要对不同种源竹种的生长特性、适应性、抗寒力、抗旱性、病虫害等进行调查。本试验的种源调查是结合当时的竹类观赏园营造,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采用点线结合的方法,以福建永安、三元、泰宁、尤溪等4个县(市、区)为重点,再辐射至其他县(区);同时,还到华安竹种园、来舟试验场等单位进行详细调查[3]。

3.2 竹种采集

在完成竹种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勃氏甜龙竹的采集地点为福建华安竹种园。

3.3 林地选择

为便于经营管理和试验观测,栽植地应尽量选择坡度平缓、交通方便、土层厚、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高、微酸性、海拔在450 m以下的山坡下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4-5]。

3.4 母竹选择

优质母竹的成活率和发笋率高,成林快。母竹选择要把握好竹龄、竹株大小和长势3关。母竹以1~2龄为佳,竹秆基上有4~6个饱满芽眼,俗称“螺丝钉”。母竹的竹径以4~6 cm为宜,且竹株分枝较低、枝叶茂盛、竹节正常、无病虫害[4-5]。

3.5 母竹挖掘

挖掘母竹时要求不伤秆基上的芽眼,少伤根。母竹挖掘后,即用快刀砍去竹梢,保留3~5盘竹枝,枝叶茂密的还可以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栽植成活率。同时,母竹挖掘时间最好在运输(栽植)装车前1~2 d或同时进行,尽量缩短挖、运、栽的时间。

3.6 母竹运输

为防止秆基宿土脱落、芽眼受损以及母竹失水,远距离运输时需进行包扎。用蒲包、拉丝袋(编织袋)、麻袋、稻草等将母竹根盘包扎捆紧。人工搬运时,竹秆应直立搬运,切不可将其扛在肩上颠簸。车辆运输时,可将母竹层层叠放,根盘错开相接,如此不仅装载量大,而且根盘不易受损。长途运输应用篷布遮盖母竹,防止日晒和母竹水分的丧失,并经常洒水,保持枝叶湿润,并尽可能减少运输时间。在母竹卸车时也应轻移轻放,并放置在阴凉处,防止阳光暴晒。

3.7 整地栽植

3.7.1 规划设计

在种源调查、竹种收集、林地选择的基础上,测量和绘制平面图、计算面积,进行规划、区划;再根据竹种的生长特性、挖穴规格、母竹来源、母竹规格、栽植技术、管护要求、株行距等进行营造技术设计。

3.7.2 整地挖穴

栽植前1~2个月将林地进行带状翻垦,栽植带沿等高线方向,垦深大于25 cm,同时打碎土块,拣净树根、杂草、石块。按床宽1.5~2.0 m、地沟30~40 cm的规格做出苖床。然后,挖穴,把表土与心土分开,穴规格为60 cm × 60 cm × 50 cm,株行距为5 m × 5 m;选用“品”字形结构布穴,以减少水土流失,且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栽植前15 d左右将土回穴;先在穴底铺一层杂草,并每穴施0.50~0.75 kg基肥,基肥应与表土拌均匀;要求表土在下、心土在上;回穴时注意对积水的穴须先挖沟排水再回穴,以防栽植后积水,影响竹苗存活与生长。

3.7.3 栽植措施

母竹运到栽植地后,应立即种植。具体步骤如下:

1) 在完成整地挖穴的基础上,解除母竹根盘的捆扎物,按相关要求做好打浆,然后将母竹放入穴内,做到斜栽。

2) 回土,并分层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根盘与土壤间不能留有空隙;填土踏实过程中注意勿损伤芽眼。

3) 填土至母竹根盘表面平行时,用手握住竹秆下部轻轻上提;若能将竹秆提起来,表明土未压实,根土不密接,需将填土取出,重新填土压实,至竹秆提不动为止(即通常所指的“三埋两踏一提苗”),做到“根舒、苗斜、踏实”。

4) 浇“定根水”,进一步使根土密接。

5) 待水全部渗入土中后,再在竹秆基部培土略凸,土堆中间微凹。

6) 大部分竹子宜浅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盘表面比栽植穴低3~5 cm即可。

7) 栽植后,为防止栽植穴水分蒸发,根基部培土堆上应加盖一层杂草,上面再压盖一层松土。

8) 在风大的地方需加支护架,以防风吹竹秆摇晃,使根土不能密接,影响成活率。

总之,勃氏甜龙竹的栽植要点可概括为:深挖穴,浅栽竹;根土紧,勿伤芽;支护架,防风倒。

3.8 栽后管理

1) 加强管护。禁止人畜入内损坏,防止火灾发生。

2) 抗旱防涝。尤其是栽植当年,母竹经挖掘、运输、栽植,根系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减弱,呼吸作用加强,极易由于失水而枯死或排水不良而根系腐烂。因此,若久旱不雨,土壤干燥时,必须及时浇水;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必须及时排水防涝。

3) 扩穴除草。栽植地早期竹子稀疏,阳光充足,杂灌容易孽生,若不及时除掉,会妨碍竹子的正常生长。因而在竹林郁闭之前,每年要扩穴1次、除草2次。第1次除草在4—5月,此时竹笋即将陆续出土,林地杂草幼嫩,除后易腐烂;第2次除草在9—10月,此时新竹正在生长,杂草长势旺盛,种子尚未成熟。

4) 扒土晒目。栽植后第2年起,在春分至清明期间,将竹丛表土挖开,暴露出竹头和笋头,利用光热刺激笋芽萌动,促进提早发笋;通过扒土,铲除表面细根,防止根群结网,有利于积蓄养分,也便于施肥;扒土深度以暴露笋蔸、竹蔸为宜[6]。

5) 培土育笋。经扒土晒目20~30 d后,将扒开的土壤重新覆盖在笋芽上,厚度以高于原竹蔸15 cm为宜。培土的目的是让萌动的笋芽在黑暗的土壤中生长,以培养味美、纤维嫩、笋体肥大丰满的竹笋[6]。

6) 施肥。施肥能促进竹子更新生长,提早郁闭成林。以迟效肥与速效肥并用效果更好。迟效性的有机肥(如厩肥、饼肥)、土杂肥、塘肥等,在秋冬季施用,每丛用量0.5 kg,有利于孕笋越冬;速效化肥和人畜肥在春季施用,每丛用量2~3 kg,以便及时供给竹子生长的需要。施肥方法为距竹丛20 cm左右周围开环状沟,将肥料施入沟内再覆土。

7) 抚育间伐。新竹萌发快、数量多,但大小不均,应及时间伐,做到去小留大、去弱留壮、去老留幼、去密留稀。幼林梢部待抽枝展叶后斩去,去掉顶端优势,有助于枝叶生长和竹基根系拓展,还可适当提高抗灾能力。

8) 采笋利用。在发笋期间,除中期笋每年保留2株作为母竹外,其余全部采收加工利用。

9) 病虫害防治。新竹林一般病虫害较少。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笋腐病、褐斑病等,可用0.1%~0.125%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蚂蚁、竹蝗等,可用抗蚜威、甲胺磷、速杀2000等的0.1%~0.125%溶液进行防治。此外,还可通过抚育间伐时挖除有病虫害的竹株、伐除过老的竹株等措施来进行防治[3,6]。

4 引种效果分析

4.1 造林成活率

调查发现,引种的勃氏甜龙竹栽植当年4月8日就开始发芽,到5月中旬抽枝发芽结束;当年引种成活率达78%,保存率达75%。

4.2 出笋情况

调查统计显示,勃氏甜龙竹栽植当年6月上旬开始出笋,发笋率为100%,但发笋量少,每丛一般为1~2个,笋个体质量小,平均笋质量仅为0.25 kg/个,一般都留作母竹。栽植第2年,每丛发笋量为2~3个,平均笋质量为0.67 kg/个,平均产笋量为678.38 kg/hm2;栽植第3年,每丛发笋量为5~6个,平均笋质量为1.51 kg/个,平均产笋量为3 363.53 kg/hm2。竹笋按5元/kg计算,栽植后第3年的产值可达16 817.65元/hm2,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4.3 幼竹林生长情况

幼竹林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勃氏甜龙竹随栽植年份增加,每丛平均发笋量、新竹平均胸径、新竹平均株高和平均冠幅均逐年增加。竹林栽植第2年平均冠幅为2.95 m,开始郁闭成林;第3年平均冠幅为4.52 m,达到较好的盛产高产林分结构标准。

表1 勃氏甜龙竹幼竹林生长情况

5 小结

福建三明市区引种勃氏甜龙竹初见成效,栽植第2年可郁闭成林,第3年可形成盛产高产的林分结构,且经济效益显著。引种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栽植与管理技术可供生产中推广应用。由于引种时间不长,种植面积不大,引种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如勃氏甜龙竹对当地的冻害、旱害、病虫害等的适应性,有待于更深入和长时间的观察、试验和研究。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在线植物志[DB/OL]. (2016-05-20). http://www.eflora.cn/.

[2]张建华. 云南山地勃氏甜龙竹、麻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 世界竹藤通讯, 2003, 1(3): 29-30.

[3]郑双全. 福建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竹类观赏园竹子种类及生长状况调查[J]. 世界竹藤通讯, 2016, 14(3): 17-23.

[4]梁天干, 黄克福, 郑清芳, 等. 福建竹类[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09-214.

[5]张志达, 刘红, 李世东. 中国竹林培育[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49-51.

[6]李继雄. 麻竹引种营造技术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04, 32(3): 23-25.

Research on Introduction and Planting Technology forDendrocalamusbrandisii

Zheng Shuangquan

(Shaxian County Guanzhua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Shaxian 365500, Fujian, China )

Sanming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introducedDendrocalamusbrandisiifrom Huaan County for plant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has achieved the initial success after three-year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 At the right year of planting, the survival rate was 78% and retention rate reached 75%; In the second year, the stand closed into a forest, while in the third year the forest came to a highly productive stand structure with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TheD.brandisiiplanting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d during the introduction could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actual production.

Dendrocalamusbrandisii, introduction, planting technology, Sanming City, Fujian

郑双全, 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培育及林业科学技术研究。E-mail:477618391@qq.com。

10.13640/j.cnki.wbr.2016.04.004

猜你喜欢
母竹竹种生长
龙岩市永定区母竹移植造林技术探讨
距离母竹不同位置长叶苦竹的生长发育特征
聚类算法在竹种造纸适应性判定中的应用1)
广西干热河谷地带引种竹种适应性及其出笋特性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厚朴林下金佛山方竹母竹分蔸种植技术
生长
《生长在春天》
秋栽早雷竹 翌春可收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