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贵已随烟云去

2016-10-10 17:56
北京纪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溥仪胡同

阵雨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帽儿胡同是最负盛名的胡同之一。究其原因,是那里曾住过一位大学士、一位大总统、一位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位皇后。由此说,帽儿胡同该是北京最显贵的胡同之一。

文煜,可能很多人不熟。读过清史的人却深谙其人。他于光绪十年,成为故宫武英殿大学士,官位正一品。隶属满清正蓝旗的文煜,曾历任四川按察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数十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善于经营理财的他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和财富。位于帽儿胡同他的住宅和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可园,便足见他当时富甲一方。

可园,位于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群,五院并联。资料显示,可园占地约4亩,虽然不大,却疏朗有致,一亭一榭、一墙一瓦处处彰显着古典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的建筑美学。可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曰“可园”。

生活在胡同的老人们对我说,可园落成于1861年,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建造而成。其东侧通道是一座翠竹掩映的假山,山南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尽头向北一仿造《桃花源记》中的山洞,上横一石,刻“通幽”二字。过山洞,豁然开朗,满园花草,簇拥着两条卵石甬路,分别通向北房及东廓敞轩。过小石拱桥右行可至另一假山。假山之上,有绘苏式彩画的六角攒尖小凉亭。立于凉亭之上,可见园中玲珑透石、日晷,剑石等小品点缀于松槐浓荫之间。我边听老人们的介绍边想,假如于凉亭之中,与一两个好友,对酒而歌,举杯邀月,岂不快哉!我更是幻想,假如醒于清晨,前园赏花,后园探幽,在小巧多姿的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之中悠哉游哉,岂不更美!

只可惜可园虽好,但一直没对外开放。即便我是专程而来,也只得徘徊门前,在这座文煜宅第的“秘密花园”外望高墙兴叹!

“人生勿须太认真,何必攀高富贵门?如今可园依然在,无奈几经易主人。”我自慰:可园虽然没能进,但又怎样呢?文煜曾长时间住在可园,不也魂随身去了吗?据文字载,文煜死后,可园先为冯国璋所有,随后又成为日伪北平司令张兰峰的府邸。直至解放后成为朝鲜驻华大使馆,后又改成招待所和单位宿舍。而今可园虽然保存完好,但谁又能死而后生,重新入主呢?

提起冯国璋,人们可能知道的多些。一则他曾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二则他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曾祖父。

冯国璋,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1903年在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冯国璋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引发张勋率辫子军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冯国璋的历史是复杂的,历史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及后代订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10个字,可称有政治远见和进步意义。他由一介书生入武林,读文史后习军事,其实都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考虑。他的一生,经历了数次战争,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价。冯国璋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军事将领,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为解民族危困,他曾两次东渡扶桑,寻求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强国富民的道理,力求发现一条中国富强昌盛的可行之路。于是,他建言清廷打破海禁,引进外国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对冯国璋的正面评价还有就是他反对帝制,讨伐张勋复辟等等,都显现了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然而,冯国璋虽然拥有过帽儿胡同文煜曾经的官邸和花园,拥有过一生用不完的万贯家财,拥有过写入历史的卓越功勋,但他给家族带来的并非全部长期的利好,相反他的过,却为家族带来不少的屈辱和灾难。

天津河北区民主道58号,是一套老宅子。这座小楼,是当年冯国璋曾居住过的私宅。著名相声演员、也是冯国璋的曾孙冯巩,童年时代就在这座小楼里长大。那时,这座小楼充满着笑语欢声。

未承想“文革”扫荡“残渣余孽”的风暴,曾野蛮地冲击了这座小楼。因为冯国璋曾镇压过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时,他又攻打过革命武装;“二次革命”期间,他还镇压过南方的进步力量。这些“陈年旧账”虽然已过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加在冯家第三、第四代人的头上。在一片“打倒反动军阀的孝子贤孙!”的口号声中,冯家被抄、被砸,冯家人被挂上大牌子游街。很快,冯家被赶出了那座小楼。随后这座小楼住进了30家人,挤在一起成了大杂院,冯家人住着的是没有玻璃、只有12平米的小屋。不久,父亲停发了工资,被遣送原籍河间老家接受改造,一家人可谓度日如年。

在帽儿胡同,冯国璋的故居原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宅园,现已分开。西为住宅,东为下房,中为花园,构成一座气势宏大的建筑整体。现存的11号院,原为住宅的主要部分,坐北朝南,共分五进院落。大门一间,两旁有八字墙、上马石,足以见证院主人的地位。但面对历史的荣辱,面对依然完好的院落,真不知冯家后代有何感想,作何评说?

说起婉容,人们可能知道得更多,一则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二则在民间有关她的花边故事特别多;三则《末代皇帝》等影视剧以及很多书籍对她有过不少描写。但很少有人知道她17岁入宫前,就住在帽儿胡同,更少有人知道她花容月貌、多才多艺且善施天下。更不为人感知,婉容1922年12月入宫紫禁城后,也慢慢开始演绎她的人生悲剧。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便是婉容的娘家。婉容大婚之前就住在这儿,故人们俗称娘娘府。婉容的祖先是达斡尔族,属满清正白旗。婉容的父亲、内务府大臣荣源是位开明人士,他向来主张女孩儿应该和男孩儿同样接受教育。因此婉容从小便受益父亲的理念。从大量婉容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她个子较高,眼睛很大,皮肤洁白,头发黑密,可谓风姿倬丽,楚楚动人。也有资料描述说,婉容不仅美貌动人,且仪态不凡,谈吐高雅,更是通晓英文、琴棋书画,还特别喜欢爵士音乐。作为达斡尔姑娘,她还会骑马、打网球、爱摄影、喜欢小动物。这些资料足见她天生丽质,清新脱俗,秀外惠中且时尚前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孩儿,17岁成为宣统皇帝的皇后之后,却开始了她的另一种人生。虽然入宫那天,从帽儿胡同到皇后官邸,沿途观者数万,军警林立,汽车、马车、洋车难以计数。迎亲队伍有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最后是皇后所乘的二十二抬金顶凤舆及清室随从。但时世变迁,入宫仅仅两年,婉容便与宣统皇帝溥仪,开始了颠沛流离和身禁伪皇宫的生活。难怪有人叹曰:“一上轿成君王人,再回头是百年人。”1946年,婉容病逝于吉林延吉监狱,时年仅40岁。

婉容的一生,有着很多争议。但她心地善良的一面很是难能可贵。资料记载,她当了皇后之后,在足不出宫的情况下,每年都要为“窝头会”(乞丐帮会)捐钱施善。1931年夏,长江沿岸数省发生水灾,婉容为救灾捐出2500块大洋购得的172颗珍珠串,此举在《大公报》等报纸刊登后轰动了全国。由此可见,婉容不仅是个百里挑一的美人,而且是个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在短暂的生涯中,她亦憎恨日本人。有资料显示,她经常提醒溥仪提防日本人,并坚决反对溥仪离津出关,以免陷入日本人的阴谋之中。一个典型的事例发生在1931年,那年婉容从天津到旅顺和溥仪见面,当时正和溥仪谈判建立“满洲新国家”的日本军部要人板垣,怕婉容的反日情绪影响溥仪,竟不允他们同居。日本人的狰狞面目,更加激起了婉容的仇日情绪。据一些溥仪身边的人回忆,当时婉容为打破日本军部对溥仪的“囚禁”做了不少事。只可叹,一代佳人生不逢时,她不但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笼中伪后”,最后竟还惨死在日本人的监狱。

那天,我来到婉容故居的37号院,从大门进入,路过紧紧关闭的垂花门西行右拐,再东进一个门楼,便来到婉容曾居住的四合院了。四合院的东西厢房有人租住,婉容居住的北房房顶蒿草枯黄,紧锁的大门西侧,一辆自行车斜停在窗下。我顺房门门缝向屋里望去,黑漆一片的屋内看不见婉容昔日闺房雕镂精细的落地花罩、质地精美的隔扇和她梳妆打扮时的那方巨镜。环望四合院内,满目沧桑,一片狼藉之中却掩饰不住昔日的尊贵。自心想倘若春天来临,院内山石叠翠,一派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景象定是绚烂迷人。于是心生感慨,更于脑海中还原着婉容昔日于院中的美好时光。越还原,心中越感慨颇多。

行在帽儿胡同,昔日的四合院也许是一道道永远留在人们视野里的风景线。但过去那些显贵的人物渐渐已随雨打风吹去。看着冬日里晒着太阳的老人们,看着撒花儿跑着的孩子们,看着操着京腔京韵、背着手溜溜达达的北京人休闲的生活场景,一切沉重的回忆都变得轻松起来。因为胡同里的人们,美好着,幸福着……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溥仪胡同
毕竟一双小儿女 小朝廷时期的溥仪与婉容、文绣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绍英日记》中的溥仪大婚
溥仪告白
毛泽东、周恩来与溥仪
溥仪曾是同性恋